-
杜建国:亚布力管委会就那么黑?
关键字: 亚布力管委会毛振华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经济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中国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升迁标准中最主要的就是政绩,地方官员最在乎自己的政绩,政绩的首要标准就是GDP,GDP则依赖于投资。哪个官员愿跟投资过不去呢?谁愿跟自己的政绩过不去呢?你要是真投资了,拉动GDP了,当上纳税大户了,地方政府恨不得给你磕头,这才是更为普遍、更有代表性的现象。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亲密合作,成为过去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此,我讲一下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大约在2003年前后,当时我每天去国家图书馆看书,期间认识了一个山东泰安的小伙子,他家开了个经营机械设备的工厂,他当时准备去德国留学。2012年,小伙子与我重新联系上了,他告诉我:他家企业与武汉一所大学共同研制成功了“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解决了复杂曲面船板成形这一全球难题,大大提高了舰船制造的效率,刚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话没有水分,这几年大型军舰“下饺子”般开工完工,就有该技术的功劳,许多媒体都报道了);获奖后不久,山东分管经济科技的副省长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马上让秘书给他们电话,随后奖给了他们一千万元;而在此之前,这位副省长与他们家没有任何交往,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家企业,之所以奖励他们,纯属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中国,企业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只要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解决了就业,带来了税收,政府对他们的态度往往都是极为友好的,甚至这种情况下不光不歧视,问题反倒是政府有时候过于宠爱、偏袒企业以至于损害了其它方面的利益了。
地方政府若与投资者或企业起了冲突,如前所述,常常是因为投资者拿了地方政府的优惠后却不能兑现当初的投资承诺,对当地做不出贡献。坦率地说,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与投资者(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发生冲突,不排除“与民争利”之类的可能,但这更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忠于职守的表现,是把当地利益放在首位的表现。想想看,某家企业以很大力度的优惠、以极低的价格拿到了大片土地,却始终不进行开发,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的福祉,这时候地方政府对这家企业的行为的反应却是安之若素不闻不问,那背后可能是什么?轻则是在渎职,重则有利益输送之嫌。
政府与某企业发生冲突未必不对,政府与某企业亲如一家也未必就对。政府有对有错,企业有好有歹,两者的关系有多种可能,不能总是一根筋围着“企业好政府坏”的套路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都在讲要改善“营商环境”。商,不可一概而论,既踏踏实实勤劳致富的,也有企图空手套白狼不劳而获的。改善营商环境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勤劳致富,应该支持那些勤劳致富、专心生产的商,否则支持那些空手套白狼的就是对那些勤劳致富的最大的不公平,就是破坏勤劳致富的营商环境。
四、政府与企业,该一碗水端平
毛振华先生在雪地里慷慨激昂一通呐喊之后,许多人立即跟进一起慷慨激昂,声讨地方政府;等调查报告出来了,依旧继续只把矛盾头对准地方政府,这种做法,我总觉得有所不妥。事情发生后舆论该做什么?本来应该去调查毛振华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应该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应该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事实真相,可是,现在没有这样做,而是当了某一方的传声筒,甚至故意无视对该方不利的信息。
前几天刚发生的了一个热点事件大家该都记得,有人通过把一个视频剪辑拼接断章取义,将贵州丹寨县的县长歪曲成一个对外来企业打劫的劫匪,而事实上本来人家双方关系是很好的,是在共同解决当地的扶贫问题的,如今,又有人把亚布力管委会描绘成地痞黑社会一样。
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只要有问题,都需要监督批评,可是,现实中舆论常常是立场先行,压一方抬一方,没有让公众看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真相。这次事件自始至终,根本就听不到另一当事方亚布力管委会方面的声音,几乎没有人去采访、传播一下亚布力管委会的观点或解释。
本来现在都主张讲究法治而非人治,可是,阳光度假村事件却呈现出相反的逻辑来:先造出舆论来,以此逼迫或诱导政府为平息、顺应舆论而匆忙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政决定。这实际上是在鼓吹人治而非法治,是在倡导按闹分配。
不得不说,目前中国的舆论界主流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报道方式不专业,放弃了公正客观全面的原则,立场先行、结论先行;第二,目的不专业,不是专注于报道、反映现实,而是企图利用报道来干预司法、干预行政(所谓的舆论倒逼改革),介入现实利益分配。
比如,近两年来,线上线下的各种打着金融创新幌子集资诈骗行为席卷全国,危害甚广,如钱宝、e租宝、泛亚等,对此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过去中国政府是深知集资诈骗的危害并坚决予以打压的,如九十年代的北京沈太福、无锡邓斌等案件。后来放松对集资诈骗的打压改为放任不管,始自2012年对集资诈骗犯吴英的死刑改判,而死刑之所以改判,完全是媒体与所谓的学界专家一起炮制民间金融遭打压的舆论向政府施压的结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五、东北正遭受舆论歧视
借着亚布力这一事件,早已流行的“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改革不彻底、旧体制遗留因素过多”的声音现在更加高涨来。窃以为,上述针对东北的舆论,已经成了一种情绪化的宣泄,而不是客观反应了。东北的确有很多问题,可是现在对整个东北实在是过于苛刻,东北出点事儿,不论大小,总免不了被扣上这样的帽子:体制僵化、观念陈旧、东北完了。现在,批评东北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任何事情,只要发生在东北,立即就会被上纲上线,而发生在别的地方,则会被淡然视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韩京霏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26“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评论 89“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评论 192直播: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 评论 3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认为欧盟在占美国便宜,别指望梅洛尼能谈成”
-
“为防止被美国偷窥,连英国也支棱起来了”
-
特朗普:鲍威尔赶紧下台,总是迟、总是错
-
“中国有韧性美国则不然,特朗普已经搞砸了”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
“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
“世界贸易将围绕中美运转,美国如此笨拙…”
-
“中国将缺席,英国遭受打击”
-
“美国设下陷阱,韩国主动入局,要重现广场协议?”
-
美媒感慨:2小时→1分钟,中国又一壮举
-
“英伟达对中国客户隐瞒了…”
-
美国土安全部长放狠话:哈佛如果不从命,就别想再招外国学生
-
武契奇:天塌下来,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现身美日关税谈判,“背后是市场压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国可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
-
美国“吃货”欲哭无泪:特朗普逼着中餐馆换料,味儿不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