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博士:我坚持认为,参与研究的近20人都应被列为共同作者
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的11名研究生联合提交了长达125页的材料,举报自己的导师黄某某,指控其涉嫌篡改实验数据、造假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
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在官方微博发布情况通报,在已调查材料中发现所反映的实验图片、数据、结果等方面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这起事件很快占据舆情热搜榜,有关高校老师造假、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事后,观察者网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科研人员谈了谈华中农大事件。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联名举报信
观察者网:这不是学术界第一次爆出类似丑闻了,我们先来说篡改实验数据、图片造假这件事情。我们知道理工科研究基本是基于实验数据,但实验也会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实验无法复制。你也是理工科出身,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切身感受?如果一个作者篡改他的实验数据,外界如何得知和评判?
X博士:这确实不是在学术界第一次发生类似的事件了,但是本次被举报的黄某实验室情况特别恶劣。很多的研究不能说是学术不端,甚至于直接就是无中生有的恶意造假,这类不称职的研究人员“导师”应该被严肃处理。
由于科学实验的复杂性,作为一个外人,单纯从论文入手,其实非常难以判别一个发表的在专业期刊上的实验数据是否完全的准确,能不能完全反映客观事实。但由于学术界的交流交往非常密切,当一个轰动性的成果产生后,就会有本领域的其它实验室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进行复现,或试图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开发,所以如果有明显的可重复性问题,也往往能在结果复现阶段就暴露出来。就比如2023年非常火爆的常温超导这一研究方向,不管是美国研究组的成果还是韩国研究组的LK99,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同行进行复现研究,最终也确认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可靠。
观察者网:目前我们在理工科实验论文发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和规范,来确保论文的准确性?
X博士:目前对一项论文准确性、科学性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同行评议实现的。一般来讲,在你投稿后,论文的学术编辑会将这一篇文章发送给3-5个在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的研究人员,让他们对这一篇论文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果大部分审查意见倾向于积极,那论文将会被接受或将在进行修改后被接受,而如果这些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则论文将会被驳回,需要进行更大程度的修改才能发表。
对于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实验设计逻辑有明显错误,或者数据无法支撑作者的结论,审稿专家一般都能有效地发现这些潜在的风险。但如果涉及到特别细节的领域(如某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审稿人往往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索,可能就会被作者“蒙混过关”。
此外,因为一项研究的内容往往较为聚焦,哪怕是资深的审稿人,也不能确保能完全理解这一篇论文的内容。这也会出现一些有意义的研究被误杀的情况,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现象。
近些年来也大量出现一篇论文,在通过同行评审后,又在网上被其他读者发现数据造假或重复使用等情况,造成了比较恶劣的不良影响,这些都说明目前的同行评议制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观察者网:根据调查,目前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中,除了我们常见的抄袭剽窃外,还有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论文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也有导师指导的成果。目前在联合署名方面,有哪些规范,又有哪些潜规则?
X博士:从常理上讲,所有参与了这一项研究的人,都有资格被列入共同作者,但有时候出于一些现实考虑,比如经费以及职称评审等原因,并不能保证作者名单中的作者次序与其实际贡献比例相符。这也是在一篇论文的发表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部分,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曾经有过数不胜数的故事。一般来讲,大家竞争最激烈的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之后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如果在一项研究中有多个单位介入,一般这些单位都会贡献出一个共同通讯作者,或一个共同第一作者。
有一些老专家认为论文署名作者过多(比如多于10个),就是学术不规范的体现,但我其实有不同的看法,在日益讲究跨领域学术合作的今天,论文很难由单一团队独立完成。比如我最近正在撰写的一篇论文,有五个单位(包括研究所、大学、公司)都实际参与了工作,并贡献出了重要的资源。我一直坚持,参与这项研究的近20人都有资格,且应该被列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举报材料
观察者网:学生们在举报信中也提到,一些研究生非常配合导师的造假行为,因此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不愿意配合的学生却遭到了老师的打压,使得他们无法坚持下去。这其实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导师对学生的支配性地位,二是导师和学生捆绑为利益共同体。近年来也有不少类似学生不堪导师压力自杀、抑郁的案例。从你的观察来看,导师对学生的支配性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潜)规则助长了这股风气?
X博士:有才无德的“混蛋导师”在全球各地都很常见,也未必都会被肃清出科研队伍,但仍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应该让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双方的地位更加平等。在发现问题与导师实在无法沟通时,应支持学生更换导师,给大家重新开始的机会。
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不稳定性强,失败率高。这就导致几乎每一个博士生(包括我自己)在就读期间都出现过焦虑或抑郁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不要讳疾忌医,要积极接受治疗。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修炼的一部分,只有突破了这些困境,才能在未来生活中面对更大的挑战。。
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强导师制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在如英国等地的教育体系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被弱化,反而造成了博士毕业更加困难,导师不尽责的情况更加常见。这种情况长期下去,一定会造成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观察者网:很多网友赞扬这次举报的11名学生的勇气,也担忧他们的学业是否会受到影响。戳破这层关系,对于学生来说,会面临哪些压力和风险?
X博士: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目前研究机构或学校对在读博士生研究生的支持保护力度不够大,更多的是对他们可能进行的“维权行为”采取防范的态度,而不是支持的态度。如果遇到了相关情况,学生向学校举报时,单位也不应该采取一味“捂盖子”的回避压服态度,而应该深入调查这些事件,达成可以服众的最终结论。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讲,这十一名学生发起这项举报,也是对目前的科研体制及监管机制有信心的表现,他们发自内心希望让国家的科研风气更加端正。我也希望这些学生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并最终实现他们的科研理想。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县委书记任职后,政府债务暴增195倍
2024-01-22 07:12 地方债 -
湖南教育厅要求紧急排查消防隐患:纠治楼梯间出口上锁等问题
2024-01-21 18:05 -
首次披露!“爆炸事故受害者本该有逃生机会”
2024-01-21 16:53 -
河南南阳:迅速查明火灾原因,严肃追责
2024-01-21 15:10 依法治国 -
新疆阿勒泰三名除雪队员不幸殉职
2024-01-21 14:21 极端天气 -
海南省委书记在三亚暗访:严厉打击市场拉客、缺斤短两等行为
2024-01-21 13:30 -
扫黑除恶举报箱附近有2个摄像头,法院通报
2024-01-21 11:59 基层治理 -
女子提离职后数月才获批,单位被判赔56万元
2024-01-21 11:29 -
浙江红会回应“打工人嘴替”视频
2024-01-21 10:47 基层治理 -
候补中央委员虞爱华,任安徽省委副书记
2024-01-21 09:38 高层人事 -
落马州长忏悔:愧对父母准备的“青菜煮白豆腐”年夜菜
2024-01-21 09:38 廉政风暴 -
于洪涛任哈尔滨市委书记
2024-01-20 22:56 高层人事 -
中组部划拨3.18亿元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教培等工作
2024-01-20 18:19 乡村振兴 -
观察者网2023答案秀开幕,逾40位大咖畅谈走向世界的中国
2024-01-20 17:04 观察者头条 -
落马县委书记曾建400人干部群,要求每天将其工作场景拍到群里
2024-01-20 16:16 廉政风暴 -
31省份2023年人均收入出炉!京沪首进“8万+”
2024-01-20 14:47 -
四川金阳涉瞒报山洪失联人数,时任县长被罢免人大代表职务
2024-01-20 14:24 -
河南方城县一学校火灾致13死,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赴现场指导处置
2024-01-20 13:32 -
江苏武进一企业因粉尘爆炸致8死8伤
2024-01-20 12:44 安全生产 -
兵器装备集团一下属企业原书记、董事长陈鲁平被查
2024-01-20 10:49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176“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23“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229“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1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8最新闻 Hot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
当真?默茨打算对中国硬气一把…
-
“我都惊了,西方车企在中国这是要全军覆没啊…”
-
卡塔尔首相回应送飞机:要不合法,就算了
-
普京:光道歉不够
-
特朗普也不去了
-
数字系统太难用,大量日本医院选择“换回传真机”
-
为何让步?“幕僚警告他:再不降基本盘要崩”
-
特朗普:波音告诉我,卡塔尔的订单是史上最大的
-
罪犯刘某奇强奸杀害88岁妇女,被执行死刑!
-
山西“订婚强奸案”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
-
“颐云楼主人”,浙江省能源集团原董事长童亚辉主动投案
-
刘国梁,有新身份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
巴基斯坦回应莫迪:危险的升级
-
针对英美“毒丸”条款,我驻英使馆:中方将作出必要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