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家荣:为什么消费者会选中国品牌?西方确实要思考自身竞争力是否下降了
最后更新: 2024-06-20 08:57:16编者按:自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后,对中国汽车海外市场拓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美国拉拢盟友继续对华实施反垄断、反补贴调查,并且在成熟制程半导体领域持续炒作“产能过剩”。
然而,欧美也非铁板一块,对加征关税存在一定分歧。6月19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启程前往中韩访问,此行被广泛解读为是德国在欧盟加征关税后,为加强与中国车企的合作而来。毕竟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创新中心以及采购销售市场,对很多德企非常重要。
而对于中国而言,中企出海在完成从“0”到“1”的关键性突破之后,面临着品牌建设、海外本土化建设与合规体系认知等一系列新难题。
中国企业海外战略资深策划师、曾在华为海外公关部担任高管四年的彭家荣(Chris Pereira)先生近日与观察者网进行了一次对谈,就中企面临的关税、实体清单等经贸壁垒、以及出海策略,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见解。
观察者网:欧盟委员近日发布声明,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加征38.1%的额外关税。从舆论方面的不断吹风到今天的“靴子最终落地”,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在讨论这个政策会带来哪些直接影响。
彭家荣:欧盟加额外关税这个事情,要分几各层面。首先确实增加了中国相关企业的成本,但同时欧盟通过这个手段平衡了美国的压力以及对中国市场开放合作的机会,也给了中国市场更多的确定性。换言之,这个加征额外关税的具体数字是很透明的,中国企业现在针对欧盟经济体的合作方式以及具体的成本计算,其实都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以比亚迪为例,清楚了额外关税的加征数额之后,可以更放心的在欧盟开展业务,产品定价可以在确定性的出口政策框架内进行针对性的部署。如果说之前还有疑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进军欧盟的门槛到底有多高?”至少现在有了明确的答案。所以总体来看,我对中国车企在欧盟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但是像美国那种情况,加征100%的关税就是完全没有考虑公司层面的商业经营状况。根据美国目前的对华调性,就算是中企缴纳了这100%的关税,他们还会以其他各种理由卡你,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美国失去了很多与中企合作的机会。
欧盟大约占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三分之一的份额 图自彭博社
观察者网:法国和德国是欧盟的两大巨头。之前有各大媒体分析,法国乐见加对华加征额外关税,而德国的态度相对比较复杂,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彭家荣:法国和德国的态度确实有所不同。汽车产业是德国的重要经济支柱,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之下,他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目前德国的很多老牌大型车企比如保时捷和宝马还停留在燃油车思维时代,最新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他们无论是在德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销售额都呈下降趋势,面临着险峻时刻。
德国一方面需要保持开放和自由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又面临着美国和本土游说集团的压力。我的建议是,中国车企和上下游供应链还是应该给德国同行一些生存的空间,合作共赢,否则把对方逼到墙角,或许会有新的监管条款跟进。
法国就不一样了。法国汽车品牌在华基本上只有销售量不太大的标致雪铁龙集团,而且名牌性的行业以时尚和红酒居多,而且法国应对美国这些外部压力的立场和手段也是不一样。
观察者网: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限制和制裁,从一开始的“实体清单”模式的进出口管制,到投资禁止和人才从业限制,再到今天关税加征和审查,层层加码。有很多产业分析师阐述,关税的杀伤力很多时候比“实体清单”还要强,毕竟这个关乎企业海外业务的利润率和产品线的取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彭家荣:“实体清单”和关税政策各有利弊。实体清单会让企业的声誉严重受损,企业在当地找合作伙伴的时候肯定也会遭遇各种障碍,毕竟“实体清单”和供应链直接相关,供应链被直接掐断,意味着和你合作的企业都会上制裁清单。
关税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它逼着我们往价值链、产业链高端攀升,对品牌建设来说并不是坏事。比如比亚迪之前可能主做中低端车型,现在因为关税问题,为了提高利润率,倒逼企业往高端车型迈进。
当然,这还要看关税有多高,像美国那种加收100%的关税,对企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显然不是一个合作的态度。
观察者网:谈到中企出海这个话题,您曾撰文谈到中国企业的当地本土化策略的规划需要更加精细一些,还举了“上班打卡”这个例子。中国总部与海外分部的权力的平衡确实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一个挑战。
彭家荣:中企在出海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各种文化冲突与压力,尤其是需要和新的供应商和代理商建立联系。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中国做海外贸易的范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前是“来料加工,两头在外”,但是现在不同了,人力资源、监管部门关系维护等等都需要让海外的相应部门直接来对接,以达成最好的合规效果。
除了这些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与当地媒体关系,这都是之前很多中国企业在海外业务从未遇到的情况。打通了媒体关系,就会更好地吸引投资者,也就和当地的商会、工会和各种协会等建立了垂直联系渠道。以上种种人事关系,是中国企业出海和做好本土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观察者网:从海外业务的更有效开展来看,中国总部需要放权,但总部又需要把握企业发展的总体航向,很多时候放权会让企业高层很不放心。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英国著名半导体IP授权公司Arm与中国分部的“安谋中国”发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如何看待分权与放权的平衡掌握?
彭家荣:这个问题很好,确实会有这个难题。但本土化招募是企业必须要走的一步棋。显然本地人对当地业务更加熟悉,他们的观察也相对更加敏锐,决策响应也会更加快速。
我个人倾向带着耐心和友好的视角分析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我建议管理海外的团队放权要果断,同时做到责任和权力对等。直到今天,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团队还是一个纯执行部门,决策权基本等于零,只是在执行总部下达的命令,这个模式在我看来是不可行,长期来看会走不少弯路;短期来看,让总部放权是很难的,而且这步棋确实会带来很多高风险,但一旦找到合适的本地管理人才,适当放权会让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很快。星巴克就是一个例子,当年星巴克找了Belinda Wong担任总裁,业务发展很快,成了外企在中国本土的管理典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武守哲 
-
M1数据连续两月下滑,央行行长表态!余额宝零钱通或被纳入
2024-06-20 08:50 金融观察 -
618超头主播带货量大跌,李佳琦开起天猫店
2024-06-19 17:3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科创板八条”来了!
2024-06-19 15:13 观网财经-科创 -
潘功胜: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
2024-06-19 11:48 金融观察 -
吴清: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树立积极主动回报投资者的意识
2024-06-19 10:06 金融观察 -
事关上亿家庭、工商百业,证监会发文
2024-06-19 10:06 金融观察 -
吴清:证监会将推出“科创板八条”
2024-06-19 09:39 观网财经-科创 -
国内炒美股即将收税?多家券商回应
2024-06-19 08:43 股市 -
科大讯飞内部通报员工去世:在家突发不适,送医抢救无效
2024-06-18 22:24 观网财经-科创 -
发售在即,realme新机在欧洲遭遇“持枪抢劫”
2024-06-18 14:56 观网财经-科创 -
金融监管总局财险司:做到“长牙带刺”,落实五大监管
2024-06-18 13:52 金融观察 -
2025赴港上市?滴滴回应
2024-06-18 11:23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王小洪河南调研:依法严厉打击涉农违法犯罪
2024-06-18 09:03 国家安全 -
-
深圳一学区房3年前每平米14万,现在4万
2024-06-18 06:42 观网财经-房产 -
存款利率又降了,多家银行官宣
2024-06-18 06:39 金融观察 -
vivo在印度被迫“本土化”?
2024-06-17 16:24 观网财经-海外 -
新质生产力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2024-06-17 15:46 -
A股五大险企保费增速持续提升,前5月累计收入同比增长2.19%
2024-06-17 11:09 行业资讯 -
不降息!央行续作1820亿元MLF,净回笼资金550亿元
2024-06-17 09:47 金融观察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