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雪飞: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
关键字: 中国故事但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大部分受众还是倾向于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他国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求落地覆盖率,还需善于“借台唱戏”。考虑到在受众中存在源于频道忠诚的收视继承效应,即一定比例的受众在一档节目结束后,会继续收看之后的节目,而无论之后的节目内容是什么,可以考虑通过购买国外电台电视台的频道、频率和时段,插入我们的节目,这类实践效果颇佳。
我国CCTV-NEWS的新闻及专题节目在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等当地频道播出,都有不错的收视成绩;利比里亚的孔子学院借助当地受众广泛的利比里亚大学LUX广播电台,加入“人民汉语”的广播讲座,推送汉语和中国国情介绍,大大提高了当地民众对汉语及中国的认知和兴趣。
此外,还可以借助与国外合办晚会或媒体项目、向国外销售影视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我们投拍的纪录片《故宫》被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已经远销海外60多个国家;动画影片《三国》也已销往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跨国企业、驻外机构人员,也需要敢于、勤于、善于走到当地媒体的聚光灯前,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讲述透明而又积极谋求合作的中国故事。
减少文化折扣
除了满足本地化的需要,提供便捷的信息渠道之外,尤其是对于对外传播而言,文化是个很重要的变量。外国的媒介产品能否影响新的受众,取决于媒介文化以及相关文化纽带和语言是否相近,只有相近的语言或纽带才能建立共享的理解背景。如果缺少这种背景,跨文化传播很多时候就会产生“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
文化折扣最初由希尔曼·艾格伯特提出,意在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后加拿大学者科林·霍斯金将之用于传媒经济学,以计算在文化产品的跨境交易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差异。霍斯金将文化折扣界定为:文化项目的吸引力总是产生于既定环境,在跨境传播中,这种吸引力会随着所传递的信息与受众文化差距的增大而减少,包括文化项目所表现的形式、价值观、信仰、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受众既不愿意知道更懒得理解这些信息。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有效扩大共享的理解背景?这首先需要考虑信息的类别。
依据信息对受众的不同心理效果,媒介内容可以分为:指导型或教育型的信息,强调知识的传授;维持型的信息,以新闻为主;复原型或刺激型的信息。
先看第三类信息,它主要包括那些具有轻松、兴奋和刺激的内容,一般具有文化折扣度低、非政治性等特点,主要指向的是文化的器物层面。比如娱乐节目、体育竞赛,一切渲染情感的文字、歌曲、舞蹈和戏剧等。跨境文化贸易多以此类文化信息为主,因为它能扩大受众群。有社会学家认为,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有刺激性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也更容易跨越文化边界。
比如,虽然欧盟总想打造一统欧洲的强大传播影响力,并且几乎具备所有有利于国际化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但迄今为止,欧洲媒体还完全没有所谓泛欧洲的受众群,可能只有MTV欧洲台算是例外。风靡全球的好莱坞也是以娱乐、刺激和爱情内容为主,这些东西更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就我国而言,比如“武术”类文化产品,因采用的是人类共通性较高的肢体语言,所以容易突破文化的障碍,只是我们需要多开拓、多创新利用这类文化资源的形式,不能仅限于影视作品,像出版、教育、医疗、研习、竞赛、旅游、衍生品等,需要多面向、多层次将此类文化推向国际受众。
因为涉及学习新的和复习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前两类信息主要指向文化的制度和哲学观念层面。霍斯金指出,这类信息带有很强的文化特殊性,在跨文化环境中,受众要投入很大精力去认知和理解这类信息,它不仅牵涉语言的翻译,还涉及概念、语义甚至理念的转换,因此会产生较高的文化折扣,所以这类信息在跨境文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
但这类文化信息又是最具有标识性和生产力的,是民族文化的内核,给文明间的互动带来积极的创生力,此类文化的跨境流动非常必要。因此,为了减少文化折扣,可以考虑多培育和多借助有多元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之“桥”,比如懂汉语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士。
孔子学院已为80多个国家培训本土化汉语教师10多万人次。这些本土教师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教授汉语时能够更好的融合本民族文化,让汉语更为妥帖地植入本土语言学习土壤之中,避免外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盲点,从而更好地表现语言的相通性。
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施舟人等汉学家正在将《五经》翻译成九个语种;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康大维教授正在主持翻译《中华文明史》等;清华大学的加拿大籍教授贝淡宁,已经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多部著作,推介阎学通、朱苏力等著名中国学者。他们作为跨文化之桥可以避免强加式的客位法,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即不是寻找两种文化中精确的语言对照,而是借助传播者的文化知识,找到两个文化的等价表述,有效减少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
综上所述,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时候,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便捷的渠道,还要尽量契合受众已有的理解语境。正如很多学者所谈及的,我们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介绍中国,也就是要采用对方容易识记和理解的话,符合对方思维惯性的话;或者说,需要创制共同的认知背景和便宜的认知逻辑,否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会成为冗余信息,甚至产生误解和冲突。
中国要走出去,不仅在于铺设硬件,更在于创新软件;不在于提高嗓门,而在于柔化声音,使之悦耳动听,我们传递的信息才可能入耳、入脑、入心。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略研究院”,ID:consilium2049)
标签 中国故事- 原标题: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美国对华这么干,简直是全球贸易末日” 评论 74美国安顾问将来访,格陵兰岛总理不满:来干嘛? 评论 88“特朗普想联俄抗中,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 评论 212这国总统致信特朗普:帮我们打败叛军,给你关键矿产 评论 238“特朗普是对的,都怪泽连斯基对美国的天真幻想” 评论 232最新闻 Hot
-
“美国对华这么干,简直是全球贸易末日”
-
“敏感时刻,中日韩走得更近了”
-
以防长:已打死新任哈马斯加沙地带领导人
-
“俄新任驻美大使下周前往华盛顿”
-
驳回!韩国总理复职
-
佩斯科夫:马克龙的言论极其危险
-
特朗普要搞中国造船业?美媒:别做梦了
-
“英国此举意味着屈服于特朗普的霸凌”
-
美国特使:普京不是坏人,就看乌克兰了
-
英希思罗机场CEO:感到自豪
-
加外长“鼓劲”:我们能赢,对美影响力世界最强
-
“加70%关税也从中国订货,我不想做‘美国噩梦’”
-
“彻底暴露了!一场火就能烧穿英国命门”
-
美商务部长:500万美元“金卡”,一天卖出1000张
-
塞尔维亚副总理当面向绍伊古“承认错误”
-
“普京称在特朗普遇刺后去了教堂祈祷”,美特使:特朗普深受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