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蓝:“北极星黎明”创造了历史,中国的太空旅游业务要加速赶上了
最后更新: 2024-09-16 17:51:56太空旅游无疑将成为商业航天的下一个风口。这是底层商业逻辑决定的。
美国在商业载人航天和太空旅游市场的开发上已经抢得先机,众多参与者都非常活跃,在新一代载人运输工具和商业空间站等方面都已经开始布局。以此次成功的商业太空步行为标志,美国载人航天商业化的步伐已经明显加速。
除了SpaceX的龙飞船和星舰,以及波音的飞船,塞拉太空(原内华达山脉公司)的追梦者小型航天飞机载人版可能会成为下一款商业载人运输工具。公理航天、蓝源、Nanoracks(和Voyager及空客合作)、Vast等公司则都公布了它们的商业空间站计划。
对接于国际空间站的公理空间站舱段渲染图(图源:Axiom)
公理空间站是所有商业空间站中技术最成熟、进度最快的一个。它和NASA在2020年就达成了协议,将发射三个舱段对接到国际空间站。在国际空间站退役并再入大气层前,它将分离出来独立运营。它的第一个舱段计划于2026下半年发射。
未来是中美竞争的时代。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已渐入佳境。但中国在商业载人航天方面几乎空白,太空旅游和美国的差距更为悬殊。从长远看,这是一个无论如何无法忽略的领域。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其实,中国的许多商业航天公司并没有忽略这个领域。很多公司都发布过概念载人航天器或太空旅游飞船。但真正作为项目实施的,可能只有中科宇航这家混合制公司。
中科宇航亚轨道旅游舱全尺寸模型(图源:中科宇航)
中科宇航的亚轨道飞船计划于2027年进行首飞,2028年开始载人太空游,估计单人单次收费200万至300万人民币。它采用单级火箭发射。旅游舱配备了4扇全景舷窗,每次飞行可搭乘7名乘客。在10分钟的飞行中,乘客将穿越100公里高度的卡门线,体验3分钟的失重感,最后旅游舱将通过伞降的方式安全着陆。
空间站低成本货运系统方案征集公告官网截图(图源:CMS)
中国政府航天机构近年也已开始动作。2023年5月16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官网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征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包括紫薇宇通、微纳星空、星际开发、东方空间等民营公司在内的9家单位提交了10份方案。9月,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航天科技五院、八院,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4家单位获得工程支持,进入方案详细设计阶段。
很遗憾,民营公司全军覆没。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总结经验后继续推广。
商业载人航天作为商业航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意义重大。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已经初具实力,进入载人领域的条件已经成熟。下一步,如果我们能制定合理的政策,协调好政府和市场资源,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市场规模和供应链优势,赶上甚至超越美国并非妄言。
以下是我的几条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首先,可以充分借鉴NASA国际空间站商业运输项目的成功经验,加大中国空间站开放力度,不仅可以征集低成本航天器设计方案,也可以向NASA学习,直接采购补给服务,发展低成本商业货运和载人飞船。空间站二期可以保留一个位置给太空旅游扩展舱段,由商业航天公司研制、发射和运营。此外,空间站共轨航天器也可以开放商业化。空间站为各种共轨商业航天器提供补给和维护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总之,空间站是载人航天商业化理想的孵化平台。利用得当,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能有效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中国空间站二期多功能节点舱(图源:CMS)
其次,国家队要加大先进技术向民企的转移。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和财富积累都在快速增长,航天投入也水涨船高。两大航天集团和其他航天国企持续的研发投入产生了很多成果和先进技术,其中部分成果因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与此同时,民商航天公司因资金和设备不足,很难进行长周期高投入的技术研发,尤其缺乏载人航天技术。如能建立一个公开申请制度,以无偿或有偿方式转移这些技术,将会成为民商航天非常重要的助力器。SpaceX在NASA提供的PICA防热瓦技术基础上开发出性价比更高的PICA-X技术,就是这种技术转移的一个成功案例。
最后,载人航天是高风险领域。如果商业载人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将对整个行业产生致命打击,后果很严重。所以必须未雨绸缪。前不久的天兵试车事故已经暴露了我们的监管漏洞。所以目前最为迫切的,是需要建立起独立、集中和专业的监管审核制度及机构,如美国FAA,来负责航天活动风险评估和控制。同时,用法律手段对各方责任做出清晰的界定。需要加速航天法制定,甚至可以颁布更为针对性的商业航天法。相应的保险制度也需要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将意外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商业太空行走已经成为历史。在NASA影响力缓慢下降的同时,SpaceX在载人航天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其他的“新势力”航天公司也在伺机崛起。在已经拉开序幕的中美航天竞赛中,我们在空间站、载人登月等领域完全具备和美国较量的实力。但在商业载人航天上,我们几乎还没有起步,同志尚需努力。
美国视中国为最大威胁,正在拼命打压围堵中国。但它的成功之处,我们依然需要虚心学习。马斯克也一样。他不是神,但也不是大忽悠。
正视他,才能超越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海拔4800米!我国搭建星地通信“高速路”
2024-09-15 14:40 科技前沿 -
填补国际空白!清华大学发布突破性成果
2024-09-14 14:15 科技前沿 -
新规征求意见:AI合成内容不得恶意删除、篡改、隐匿标识
2024-09-14 10:46 人工智能 -
通天彻地!心智观察所第二届线下沙龙聚焦无人驾驶
2024-09-13 10:19 心智观察所 -
象帝先的悲歌,国产GPU如何“打井自救”?
2024-09-13 08:31 心智观察所 -
波音“无人飞船”返回地球
2024-09-08 08:41 航空航天 -
我国监测网首次开展预警小行星接力追踪观测
2024-09-08 07:14 航空航天 -
刷新认知!1.2亿年前月球还“活着”
2024-09-07 15:18 科技前沿 -
“祛魅”英伟达:华为昇腾与谷歌TPU
2024-09-05 08:17 心智观察所 -
全国首个!伏羲一号投产,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2024-09-04 17:10 国企备忘录 -
应用前景广阔!我国科学家实现全固态电池材料新突破
2024-09-04 10:01 能源战略 -
开发成功,纯度超99.99995%!我国团队攻克关键技术
2024-09-04 07:34 科技前沿 -
独家对话生成式AI之父:中国将在几年内缩小差距
2024-09-03 08:22 心智观察所 -
上海:到2026年直播电商零售额力争达到6000亿元
2024-09-02 17:10 上海观察 -
世界最大水下盾构隧道开掘:穿越黄河,全长5755米
2024-09-01 21:12 -
国内首次!成功制备,核纯度大于99.9%
2024-08-31 21:48 科技前沿 -
“蛟龙号”从约4700米深海带回5种生物
2024-08-29 07:16 -
在这迷人又壮美的科学领域,“中国玩家”能奋起直追吗?
2024-08-28 14:18 心智观察所 -
俄罗斯,会比中国先造出EUV光刻机?
2024-08-26 08:18 心智观察所 -
美国长臂管辖的软肋被我们找到了?
2024-08-25 09:20 心智观察所
相关推荐 -
巴基斯坦: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432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357“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评论 72后院起火?加拿大“最保守省”酝酿“独立公投” 评论 128美财长卖力为关税洗地,台下高管们只关注中国 评论 54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