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枫:“SpaceX模式”能救美国六代机吗?
最后更新: 2025-02-03 13:08:49四
第三个问题是人才队伍。
由于“短链”特点,运载火箭是可能由一个精锐的小团队“手搓”而成的。在SpaceX创建的时代,马斯克也有现成的人才可挖。
美国一直有活跃的业余航天圈子。有些成员是业余的,有些成员是专业的但怀才不遇,SpaceX的“一号员工”汤姆·穆勒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在TRW工作了15年,领导过重大火箭发动机项目,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业余造小火箭来充分发挥才智。马斯克“发现”他时,他刚用朋友的空置仓库造出来最大的业余液体燃料火箭,36公斤重的小东西推力高达58kN。
汤姆·穆勒 资料图
这也是航天飞机计划走向尾声的时代,一些人离开NASA,加入SpaceX。1990年代后到21世纪初的美国航天工业购并大潮也是马斯克的可乘之机。
业余航空圈子在美国也很活跃,还常有各种比赛。但这是自组装飞机(kit plane)级别的,与现代高性能战斗机之间好比中小学编程兴趣小组大作业与IT大厂核心项目的差别。实际上差别更大,因为“航空大厂”还需要从NASA的理论支援,到DARPA的实用化关键技术预研,到AFRL的作战研究,到空军资深飞行员队伍里精选、训练出来的试飞员队伍,整个体系的支援。
比如说,涡升力是NASA的研究范畴,各种垂直-短距起落(VTOL/STOL)原理也是NASA的研究范畴。但在垂直起飞-短距着陆(STOVL)飞机的基础上,去掉STOVL专用设备,转用于额外燃油,以形成三军通用战斗机的基础,这就是DARPA的应用预研范畴了,各种隐身原理也是DARPA的研究范畴。隐身、STOVL在战术环境下的价值和使用则是AFRL的研究范畴。这些事情理清了,才有飞机公司提出设计方案和竞标的事情。试飞员则不能从飞机公司的设计室和生产线上培养出来,得靠空军。
另一个大问题是:美国其实已经30年没有设计过全新的战斗机了。
F-35是2001年启动系统研发与演示(SDD)阶段的,但算入JSF阶段X-35的设计,那是1995年。波音也一样,X-32还是落选的。要说量产的战斗机,F-15和F-18E都是麦道时代的设计,这些年来只有补丁。诺斯罗普在YF-22之后就没有设计过任何战斗机,近十几年更是全部投入到B-21的研发,实际上已经不再有战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了。
任何团队在30年没有像样的实战之后,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人才和经验流失。
美国或许秘密研发过某种六代机,但没有走完全程的研发作用有限。在JSF竞标中获胜的X-35貌似已经具有很高的完成度,但F-35进入SDD阶段后出现种种乌龙,正好说明技术验证与工程实现之间的距离。
这只是飞机,发动机、航电、材料都有各自的挑战和相应体系支援要求。
除了供应链,人才是大问题。即使在深度去工业化的今天,美国制造业依然有很多工作岗位无法由高素质员工填充,原因有但不限于:
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的收入不低,但比不上医生、律师、金融。在“钱就是最大爱好”的时代,工程技术很难吸引人才。
优秀人才不甘于生产和技术岗位,急欲转入管理岗位,以便获得更大的升迁空间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工业产品开发满足于再包装,工艺改进满足于微调,一眼望到头使得人们失去主动性和进取心,最终导致逆向淘汰。
这意味着“SpaceX之弟”即使在今天找到天使,依然拉不起足够专业、有经验、有效组织起来的大兵团。可以满足于“手搓工业”的SpaceX船小,容易请来老大,也容易凑齐水手,但需要规模化生产的战斗机就不行了。把快艇开出去兜风和把万吨轮开远洋、跑货运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美军F-35战机生产线 资料图
五
还有一个问题是美国的战斗机工业(其实扩大到整个军工也一样)充斥着“军中老人”。
高级军官退役后进入军工就任高职是公开的旋转玻璃门。他们带来装备使用经验和军中实际期望,更带来军中人脉。不好说这导致多少直接的利益输送,但利益共同体是肯定的。这也意味着“外来户”很难打进圈子。
SpaceX的问题完全不一样。SpaceX的发射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是民用的,更有很多是自家的星链。NASA也不同于军队,更像超级国企,没有军人到期退役转业的问题。军用卫星对SpaceX的发射来说,只是载荷的保密要求更高,其他没有太大的两样。运载火箭的利益共同体与军工有很大的不同。
SpaceX的活力和效率在于其私企的专注和轻装,也在于与NASA和军方保持一定的距离。美国军工则已经与军方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五巨头”洛克希德、诺斯罗普、雷锡恩、通用动力、波音已经形成“体制内圈子”,臃肿、官僚、低效、贪婪。
美国政府帮扶和补贴新势力倒不是问题,打破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链是一直在试的事情。在美国空军“协同作战飞机”(CCA,过去称忠诚僚机计划)第一阶段竞标中,老字号洛克希德、波音、诺斯罗普齐齐落选,相对资格较浅的通用原子和安杜里尔获得进入下一轮的资格,就是在有意培养“体制外”力量。
但CCA只是亚音速、中等机动性、有限隐身的ISR飞机,具有一定的“遥控游动弹舱”能力,由靶机技术发展而来,但远非无人化的高性能战斗机。说到底,这只是可消耗但最好重复使用的低成本无人机,在基本飞机技术上相当于增强型靶机,本身技术和涉及供应链的复杂性远远不及战斗机。
美国空军计划购买1000架CCA,将为200架NGAD和300架F-35A各配备2架CCA。美国空军计划采购1700多架F-35A,为什么只给其中300架配备CCA,美国空军没有说明,可能需要硬件、软件升级。
不管是通用原子还是安杜里尔,都没有这样的大规模生产经验,供应链也是大问号。即使这一步打通,也只是刚看到(还没有摸到)战斗机世界的门槛。
军工复合体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开始就是个事。50多年后,军工复合体越来越强大了。通用原子、安杜里尔离成为“SpaceX之弟”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只比中小学兴趣小组升级了一丢丢,刚到大二竞赛水平。
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六代机的希望(和绝望)还是在于洛克希德,在较小程度上还有波音,在更小程度上诺斯罗普也可以算一个。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南部战区位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组织战备警巡
2025-02-01 17:47 南海局势 -
美空军一架F-35演习中坠毁
2025-01-29 10:14 -
东部战区发布重磅视频
2025-01-29 09:28 -
俄军攻入顿涅茨克南部乌军最后主要据点
2025-01-26 12:04 -
一周军评:339天远航记录,人民海军“超长待机能力”再创新高度
2025-01-26 10:04 -
习近平春节前夕视察慰问部队
2025-01-25 17:02 -
历时339昼夜,第46批护航编队返回军港
2025-01-25 15:21 中国海军 -
福建舰送“福”啦
2025-01-25 09:04 -
泽连斯基:欧洲无法提供20万维和部队 必须包括美军
2025-01-23 21:25 -
美海军:我这次升级伯克2A,必不能重蹈提康覆辙
2025-01-22 21:08 -
援乌消耗太大,美国建设第二条M777炮管生产线
2025-01-22 16:45 -
美军放弃复杂无人艇计划 追求携带集装箱的廉价无人艇
2025-01-21 13:39 -
台军一女地勤被战机吸入身亡
2025-01-21 13:37 台湾军事 -
南部战区位南海海域组织联合海空战巡
2025-01-18 22:46 南海局势 -
计划今年试射,朱姆沃尔特号高超导弹发射筒曝光
2025-01-17 21:24 -
美海军部长:回港补弹耗时太长,未来战争需要海上装填
2025-01-17 21:24 -
印海军三舰同时服役,莫迪盛赞印度国防“自力更生”
2025-01-16 17:58 -
美方称不排除要求乌接受领土丧失
2025-01-15 20:29 -
15个月发射防空导弹两百多枚:美海军公布红海作战消耗
2025-01-15 20:28 -
最新两艘福特级航母,将以他俩命名
2025-01-14 18:16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