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为何放弃职守 ——知识精英阶层责任缺失的社会历史分析
关键字: 知识分子文化自信近些年来,中央新增财政重点向中西部倾斜(2011年,西藏自有财政收入约为90亿,而中央转移支付770亿,且不包括各省市的对口援助经费)。城市财政向农村倾斜(城乡一体化建设),公共财政向事关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倾斜。这些政策调整,使百姓受益。据我的观察,中国亿万中老年农民是十分满意的。
在上述三大战略目标不断推进的前提下,中国要实现追赶目标,还有赖于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发展。
亨廷顿曾提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前后两阶段论”,并指出了“西方化”与“现代化”的区别。亨廷顿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西方化引领现代化;第二阶段,去西方化,回归本土化来引领现代化。两阶段交接的时机:一是该民族自身在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足够的“民族自信”,同时,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而出现大量问题。因此,这两大动力推动着整个民族“去西方化,回归本土化”,实现新的民族认同。
有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似乎正在接近“两阶段”交替的临界点,在文化上处于一种过渡的状态。
在思想界,文化保守主义日渐兴起;在学术界,费孝通等人提出了“文化自觉”论,社会学领域本土化的呼声增强。
但总体上讲,中国主流知识界依然是“西化论者”。高等教育几近“全盘西化”。文化上,中国至今依然是一个“单向输入国”,留学运动亦然。此外,西方“普世论”,如自由主义、马列主义的长期影响,给中国考察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带来了诸多困境,比如“政体论”与“社会经济阶段论”一度流行但说服力不足。
回顾历史,近代以来,“中-西”关系中交织了“古-今”关系的叙事,“中-西”地位关系的变动,将直接影响中国自身“古-今-未来”结构叙事。这是一件大事情。我认为,在可见的未来,中国追赶目标的实现将增强民族自信,从而引发“中国文化复兴进程”,建立新的“中-西”关系,以及“古-今”关系的叙事。
注:本文为作者在2012年5月中国力研究中心费城论坛上演讲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前面三个部分分别是“从邓小平的‘分三步走’发展战略说起”、“中国‘赶英超美’意味何在 ?”以及“向左、向右,中国向何处去?”
- 原标题:思想为何放弃职守 ——知识精英阶层责任缺失的社会历史分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刘珩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56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02“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14“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93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