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和平: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远远不只是经济学上的意义
最后更新: 2022-03-14 13:08:04【导读】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5.5%左右。
在今年这个充满经济风险的年份,中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高于世界银行及西方外界的预期。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实现5.5%的目标,也就是中国百万亿元量级以上GDP5.5%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今年得要有九万亿名义GDP的增量……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
对于2022年中国经济前景、经济增速推力何在、以及中国人均GDP越过1万美元与民众实际预期之间的关系,观察者网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
观察者网: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5.5%左右。今年这个数据挺有意思,此前国内专家大多预测的目标是5%-5.5%,今年世界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是5.1%,这一点跟过去好像略有不同,过去我们自己定的目标总是略低于外界预期,但今年却取了高值,您觉得这一目标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曹和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事者对自己的了解总是比旁观者更准确。当经济向好的时候,人们总是偏向于高估,经济下行期则偏向低估。但真正了解信息的一方,会报出和实际情况更为接近的数据,因为他们是判断经济走向这批人当中的知情者。所以,这是典型的限定目标决策中的高估和低估现象。
我个人此前的预测是,如果是给一个区间,那就是5.5%左右,如果是给一个下限,那就是高于5%。2022年GDP目标定在5.5%,说明中央对今年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另外一点,今年1月的经理人采购指数是50.1,说明1月份的经济扩张速度比去年11月、12月的扩张速度要快;2月的经理人采购指数是50.2,说明还在加速扩张,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经济更有底气。
再加上,各部门每年都有一定收益。每年中央政府都会把各部门召集起来开会,谈谈今年各自部门的情况、业绩如何,再将各部门效益加总起来,与过去情况做些对比,心里也有底了。
所以,根据我过去的一点经验以及对外界高估或低估行为的判断,5.5%的预期高于世界银行及学者判断是在情理之中。
观察者网:现在定了5.5%左右的目标,大家关心的还是如何来实现?记得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判断还是非常坦率的,提出当前经济有三重困难,需求降低、供求不足和预期转弱,那么要在这种情况下达成5.5%的目标,在货币、财政等宏观调控政策上需要有什么样的举措?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的一个数据是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是2.8,比去年降了0.4,而2.8的水平与2019年持平,相当于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对于这个现象又该怎么理解?
曹和平:你提到财政赤字率的情况,我也注意到了。这件事看起来是有点“蹊跷”。按道理,当前经济是三重下行叠加,一是中国经济下行,二是全球经济下行,三是国际环境下行,美国单边主义加上正在演变中的乌克兰危机有可能酿成国际性事件,这些都是对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向下冲的。
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理应更加积极。根据过去几年我们国家财政政策执行的绩效来看,我个人觉得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比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要好。但近两年随着财政力度加大之后,可能也是对今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不是很好的一种谨慎反应。
至于货币政策,恐怕不会比往年更积极,如果我们能够执行更积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而不是拘泥于过去的稳健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刺激会更好。但现在看来,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都不敢太积极,包括欧洲日本都是如此。
美国是疯狂,已经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6%、8%甚至12%这样的货币增发调整,这不是猛药,而是疯药。但是,表面上看起来,美国经济也还行,好像也没那么害怕通货膨胀,距离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还差三个百分点。
所以,可能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寄太大希望于货币政策。过去我们把货币政策单纯地当成发钱,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公共品,一种支持经济的推力;你把钱给我,不是简单地给我钱,而是给我一种信任。
但是今年定在5.5%的目标,也是考虑到了上述提及的几个方面,中国经济毕竟是一个超大型的、产业全覆盖的经济体,是中央、地方和中间层都具有高度韧性的一个机制。此前,有专家认为疫情可能会在今年结束;再加上,开年以来经理人采购指数的良好表现,估计5.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美国2月CPI再创40年新高,拜登“甩锅”普京
观察者网:您提到美国的情况,美国政府公布2021年全年经济数据时还表示,这是美国近20年来最高的GDP增长速度。然而相反的是,全世界都在担心美国高企的通货膨胀率,再者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的消息基本确凿,这些情况会在多大程度上外溢,并影响中国经济,是不是也因此影响了我们经济政策工具的推出?
曹和平:对,会有一定影响。货币政策有一个特点,如果我增发货币,别人不跟,除货币之外的要素像劳动力、资本、技术、设备、土地等都不变,货币效率就很高。
美国货币既是国内货币,也是国外货币,它现在增发2.5倍,这里面有80%-90%流向国外,如果全世界其他经济体都不跟进的话,它的效率就是最高的。果不其然,欧洲不跟、中国不跟,所以美国去年的货币政策对自己国内经济产生的效益就非常好,它的通货膨胀率也没有爆,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
我们国内的经济学界现在有一个问题,读了一个学位,靠数学得了好成绩,但实践层面的调研、工作经历等非常薄弱。换句话说,缺乏对经济的质感,在看待经济问题、重大决策能力上,没有经济学的“第六感”。
现在全球经济状况都不景气,唯一可以进步的领域在数字经济。货币理论里面有内生货币和外生货币之说,比如央行发货币,相当于直升机撒钱,把货币投到经济当中去,这属于外生货币;而内生货币就是有些东西天生就存在经济当中,它本身就是度量尺度,比如黄金、债务,再比如银行的贴现背书,如果银行敢的话,就说明对应资产的流动性很高。这类基于外生货币形成的内生货币,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那么,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内生货币,是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利用高新技术和创新团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香港防疫中的“央企速度”
2022-03-14 13:07 抗疫进行时 -
出清36氪股份,阿里系传媒领域布局收缩
2022-03-14 12:09 观网财经-海外 -
中概股回归板块领跌!恒生指数6年来首次跌破2万点
2022-03-14 12:02 观网财经-宏观 -
银保监会发风险提示:警惕过度借贷
2022-03-14 10:41 观网财经-金融 -
10家公司新冠抗原检测盒获批上市,何时能用上?
2022-03-14 10:16 观网财经-消费 -
“分一间屋子给乌克兰难民,每月补贴350英镑”
2022-03-14 10:05 -
美联储3月加息?中国“以我为主”降准降息可期
2022-03-14 09:37 观网财经-宏观 -
大公司早报 | B站回应“用户卖隐私换会员” 特斯拉否认收购众泰汽车
2022-03-14 09:06 大公司 -
美国SEC发布退市风险清单,中概股如何应对?
2022-03-13 23:27 观网财经-海外 -
美国这款UI设计软件封停被制裁中企账号,国内有替代吗?
2022-03-13 16:13 观网财经-科创 -
两部门发文:证券违法行为人财产优先用于民事赔偿
2022-03-13 09:57 -
电子烟监管升级:仅售烟草口味,零售需有烟草专卖许可
2022-03-12 11:43 产业万象 -
美国自动驾驶监管里程碑:自动驾驶汽车可不配方向盘
2022-03-11 21:07 观网财经-汽车 -
2月金融数据阶段性走弱,居民中长期贷款近15年首次减少
2022-03-11 21:03 观网财经-宏观 -
京东“吞下”德邦,昔日“零担之王”陨落
2022-03-11 19:5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俄罗斯堡垒”——深度解析制裁下的俄罗斯经济
2022-03-11 19:14 观网财经-海外 -
有色协会:当前镍价严重背离基本面,失去对现货价格指导意义
2022-03-11 19:05 观网财经-金融 -
电子烟国标二次征求意见稿:不应对未成年人产生诱导性
2022-03-11 19:02 观网财经-消费 -
“土豪交易员”事件后续:信息披露不及时,金字火腿被出具警示函
2022-03-11 18:58 观网财经-金融 -
安信证券回应风水研报事件:责令投顾人员立即整改暂停展业
2022-03-11 18:43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澳大利亚直说了:中国可是我们最大买家,美国你算啥?
-
美企急电:快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
加拿大:出人意料,是中国而非美国
-
一个说毫无成果,一个说满意
-
“日本决定要更硬气,不然…”
-
跪了?“还没”
-
终于谈上了,俄方要求美土离场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
9500车位、全球最大!首航赴欧洲,“彰显中国雄心”
-
黄杨钿甜佩戴高价耳环引网友质疑,经纪公司回应
-
枪杀安倍嫌犯将于10月首次公审
-
俄乌土耳其谈判将安排两轮对话:土美乌先聊,土俄乌再谈
-
特朗普:给F-35加个引擎,叫F-55
-
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
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
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