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德鲁·巴切维奇: 美国想要复制二战的胜利“君临天下”,结果会如何?
最后更新: 2023-05-03 09:43:25【文/安德鲁·巴切维奇,译/刘啸云】
1952-1953年,我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随家人一起居住在芝加哥的公共住房中。很多个夜晚,我们举家聚集在二手电视机前,观看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制作的26集纪录片《海上的胜利》。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和庄严的叙述,这部纪录片将二战描绘为这样一场正义的战争:在二战期间,美国发起了人民战争,数百万普通公民响应号召、奔赴前线,美国的努力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战争的结局,使自由最终战胜了邪恶,二战的结果就是美国民主力量的体现。
《海上的胜利》将二战史描绘得引人入胜、波澜壮阔。仅从美国的视角来看,这也确实是直截了当、令人信服的事实。这部纪录片传达了这样的主旨:二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美国将君临天下。
《海上的胜利》剧照(图源:The National WWII Museum)
《海上的胜利》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曾在二战期间服役,这使上述影响被进一步加深。在我的父辈看来,对德国和日本的“十字军东征”作为他们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决定性地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似乎也将改变他们的后代的人生。
然而,《海上的胜利》也暗示了未来的困境。其最后一集的标题是“和平的计划”,但这一集的内容与其说是和平计划,毋宁说是警告。“一架飞机投下一枚炸弹,7.8万人死亡”,伴随着这样的旁白,镜头扫过被摧毁的广岛,“两枚炸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屏幕上闪过解放集中营和部队回家的画面。在隐晦地提及“自由世界向明天进军”,并引用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名言,对决心、抗争、宽容与善意表示高度赞扬后,影片落下帷幕。观众无法从中理解这场破坏力空前的战争究竟有何政治或道德意义。
影片的戛然而止是情有可原的——毕竟,当《海上的胜利》上映时,美国的某些战时盟友已转变为新的死敌,与美国开启了一场核竞赛,双方争相制造比投放于日本的原子弹更为致命的核武器;美国军队开赴朝鲜战场,再度投入战斗,但这一次,他们不会再迎来胜利的结局。“和平的计划”即便曾经存在过,在1952年也已经被搁置了。唯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美国已赢得全球霸主地位。
即便如此,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二战仍是其记忆的主旋律,而冷战则是二战某种程度上的续集。正如二战时期的美国击败了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冷战时期的美国也将击退苏联、捍卫“自由”。在美国人的集体想象中,二战与冷战融为一体,并提供了一种典型的经验:在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持下,美国已获得至高无上的全球霸权。
但事实证明,1945年那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既非美国力量的体现,也非美国胜利的预兆,反而是幻觉的源头。这种幻觉一度被20世纪60年代代价惨重的越战所熄灭,又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的苏东剧变而死灰复燃。911事件后,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受挫,再度暴露出美国所谓军事霸权的名不副实。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一情况本应为美国敲响警钟——正如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为英国敲响了警钟一样。1956年,英国政府策划了一系列行动,试图压制埃及总统加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但以惨败告终。为此,时任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饱受谴责,被迫辞职。艾登的对手、英国工党领袖休·盖茨克尔(Hugh Gaitskell)将苏伊士运河行动描述为“灾难性的愚蠢行为”,“对我国的声望和名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一判断鲜少遭到质疑。苏伊士运河危机迫使英国人承认其帝国计划已经走向末路,拉拢弱者的老伎俩已不再奏效。
对美国而言,近二十年就是一场漫长的“苏伊士时刻”。然而,美国外交政策机构拒绝面对现实,坚称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国军事力量。尽管美军在伊拉克受挫,美国政府依然未能吸取教训,继续在阿富汗发起所谓“良好的战争”——这一轻率之举最后以2021年混乱而耻辱的撤军行动告终。
美国本可以借此契机,宣告属于二战和冷战的激情岁月已经结束。但是,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的举动,使我们错失了时机。受俄乌冲突影响,美国重拾了“秀肌肉”的传统。无论是作为美国史上最漫长战争的阿富汗战争,抑或始于20年前、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的伊拉克战争,此刻都已被美国抛诸脑后。美国政府沉迷于所谓“全球领袖的义务”,很可能即将重蹈覆辙。
俄乌冲突是美国最后的机会,使其有可能在不遭受惨败的前提下吸取“苏伊士式”的教训。目前,美国对乌政策尚且是务实的,甚至堪称克制。然而,乔·拜登总统及其团队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往往陷入一种早已过时、道德主义、不计后果、宏大叙事的美国力量愿景。如果拜登能够在做出浮夸姿态之余,结合对乌克兰利害关系的冷静评估,或许就能从霸权的迷梦中醒来,并获得一个额外的好处——证明美国人无需以儿童睡前故事的形式理解美国的国际角色。
但反之,如果拜登试图借助俄乌冲突,使美国重获基于军事力量的霸权,则反而可能陷入困境。他那高谈阔论、有欠考虑的言论或将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从而使结局变得更为惨淡。
要么成为美国的朋友,要么成为美国的敌人
NSC-68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的“罗塞塔石碑”,是对美国战后世界观的权威表达。在保罗·尼茨(Paul Nitze)领导下,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人员于1950年起草了这份高度机密的文件。该文件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基于“自由社会的高度多样性、宽容性与合法性”,奠定了美国冷战期间的政策基础。与所谓“自由社会”相对立的是苏联的“奴隶社会”,它要求“无一例外地对苏联境内所有公民,以及共产党与苏联治下的所有国家,享有全部权力”。
NSC-68条理清晰,毫无歧义,为美国霸权做出了明确而有力的辩护。文件断言:“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无序的国际关系是不可容忍的”,鉴于此,美国必须承担“全球领袖的责任”,有义务“以符合自由和民主原则的方式,实现秩序和正义”。为此,美国不仅需要遏制苏联,也不仅需要对深受饥饿和苦难困扰的人民施以援手,而且必须拥有迫使他国行动的能力与意愿。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政府承诺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世界警察”,军事实力为主,治国方略为辅。
时过境迁,冷战已结束数十年之久,但NSC-68中基于冷战的“摩尼教式”二元对立世界观却依然存在。拜登往往坚称,民主与专制的殊死斗争将决定人类的命运,这一论调正是NSC-68的新版本。从美国五角大楼的开支、海外基地的数量和使用武力的倾向中可见,军事霸权的必要性已成为美国的信念。受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以及向太空和网络空间的扩张)影响,各国之间的距离继续“缩小”,美国军事力量的影响力随之与日俱增,这一过程几乎是毫无争议的。
但是,如果美国霸权旨在通过审慎地使用硬实力,建立全球秩序、实现全球正义,那么这一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自1950年至今,生活在英语国家或巴黎、东京的人们过着相对优渥的生活;而发展中国家数十亿居民的状况则相去甚远,只有少数人能享有更长久的寿命、更健康的生活、个人自由以及人身安全。“政府对人权和法治的尊重”与其说是现实,毋宁说是一种期许。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啸云 
-
推“99元睡大厅沙发”酒店被立案调查
2023-04-30 17:58 观网财经-消费 -
互联网+如何帮助中国农民种一朵花
2023-04-30 17:23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商务部: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6.9%
2023-04-30 15:44 观网财经-消费 -
谈企业张口就是所有制,格局就小了
2023-04-30 08:28 -
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向外转嫁危机变得越来越难
2023-04-30 08:12 这就是中国 -
31省份一季度GDP出炉:23省份增速高于全国
2023-04-29 16:55 观网财经-宏观 -
滴滴退市后年报:2022年营收下降19%,净亏损收窄52%
2023-04-29 10:48 -
华为一季度营收1321亿,同比增长0.8%
2023-04-28 17:24 观网财经-科创 -
上海推出今年第四批次集中供应楼盘,涉6808套房源
2023-04-28 16:26 观网财经-房产 -
5年亏损超36亿,寒武纪否认“恶意裁员”
2023-04-28 11:00 观网财经-科创 -
第四范式第4次向港交所递表,投资人还有多少耐心?
2023-04-28 10:49 观网财经-金融 -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背后发生了什么
2023-04-28 08:11 人民币国际化 -
出境游重启三个月:有人省,有人卷,有人还没醒
2023-04-27 17:41 观网财经-消费 -
管理层与大小股东“分歧”升级,汇丰的公司治理怎么了?
2023-04-27 16:13 观网财经-评论 -
天涯社区网站已不能打开,网友:青春被封印
2023-04-26 17:1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20万企业用户申请接入阿里通义千问
2023-04-26 17:1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核心产品最高降幅达50%,阿里云迎来史上最大规模降价
2023-04-26 10:59 观网财经-科创 -
又一家?美国第一共和银行一季度存款流失千亿美元
2023-04-25 21:31 观网财经-宏观 -
“想方设法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2023-04-25 21:02 -
粉笔发布2022年财报:扭亏为盈 业务全线增长
2023-04-25 19:24
相关推荐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11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23“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36“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172“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90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