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锦涛:无核与拥核之间,日本如何实施“没有核武器的核威慑”
关键字: 日本核武器日本有核武器吗美日同盟【未来两天,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将于华盛顿举行。当地时间30号晚,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已经抵达华盛顿,习近平主席将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或代表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就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阐释中国主张。
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安全问题都事关全球。近日,日本内阁法制局长横畠裕介在参院预算委员酒瓯上表示:“我不认为任何种类的核武器的使用在宪法上被禁止。”这一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日本手里那颗“不存在”的核弹会不会变成真正的核弹,这种前景取决于美日同盟关系的未来,进而取决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未来。】
3月18日,日本内阁法制局长横畠裕介在参院预算委员会议上被问及使用核武器是否违反宪法。他表示:“我不认为任何种类的核武器的使用在宪法上被禁止。”这在国内和国际舆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从战后日本政治精英对核武器的态度和战略上看,却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6年3月,日本保有至少331千克的武器级钚。这些武器级钚是冷战期间由美英法三国提供的,目的是用于“科学研究”。2014年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美日达成协议:日本将向美国归还以上所有331千克武器级钚。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日本虽然归还了美国提供的钚材料,然而它本身拥有的核技术却已经有能力生产武器级钚;更为重要的是,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源源不断地生产钚材料,并没有按照其承诺消耗掉;而且日本的两个试验性快中子反应堆“常阳”和“文殊”,也存在生产武器级钚的嫌疑。因此从技术上和材料上,日本的核能力都已经站在核大国俱乐部的门槛上。
一直以来,日本都试图以“和平利用核能”的旗号来消除国际社会对其核能力和意图的怀疑。然而从日本官方政策的历史表述以及实际行动来看,彻底放弃核武器都不是日本真正的核战略。相反,日本一直寻求在不实际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仍能拥有对潜在对手的核威慑能力,即所谓“技术威慑”:保留足够的技术和材料以保证迅速制造出核武器的能力,从而达到和拥核同样的效果。这一战略选择,既没有违背美日同盟的基本方针,也符合国际社会和国内舆论的期待,同时也避免给战略对手以口实。如果从未来的战略角度出发,一旦亚太地区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日本就能在“拥核自立”到“维持现状”的战略选项中保持足够的选择空间。
日本距离核武器究竟有多远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遭受到核武器袭击的国家。1945年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成为现代日本国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催生了战后日本民间社会强烈的反核武装思潮。然而这种社会氛围没有阻止日本的政治精英一点一点地突破限制,向核武器靠拢。在不激化国内舆论和国际关切(特别是美日同盟)的前提下,日本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旗号不断提升核技术及其他技术的能力,成为一个可以迅速制造出核武器的“核门槛”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战争期间建造的核研究设施被美军拆除销毁,核计划中断了一段时间。随着经济逐渐恢复,1954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核研究计划,规定核技术将严格用于和平目的。这是战后日本核研究和核工业的肇始。美国也认可了日本对于核能的利益诉求,于1955年签订了《日美原子能研究协定》,开始向日本提供核技术方面的援助。
自此,日本在核能特别是核电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美国的轻水反应堆;70年代在国际石油危机的刺激下,核能成为日本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手段,核电迎来一波大发展;随后在90年代泡沫经济结束之后,日本的核能产业进入一轮调整期。不过在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之前,核电仍然一直是日本重要的电力来源之一。
资料来源:The 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 2015
然而单纯的民用核能技术不能满足日本政治精英对于大国地位的追求。日本从战后核研究开始时,就将发展核武器列入政策选项的清单上,并坚持不懈地在不触动美日同盟根本的前提下发展核武装化的能力。在这个方向上,日本选择了一条试图不引人注目的道路:依托民用和科研反应堆进行钚材料的生产和囤积,并将其解释为能源或科研目的。钚材料的累积成为日本核扩散风险的核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原子弹分为两种:铀弹和钚弹。日本缺乏铀矿,而钚可以依靠人工合成,因此成为理想的核材料。目前获取钚的主要途径是处理核电站发电产生的“乏燃料”(即在反应堆内烧过的核燃料),从其中提取出经过反应从铀转变而来的钚。处理乏燃料、从其中提取钚原子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核技术,目前日本恰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非核国家。这也是其作为核门槛国家中值得注意的原因之一。
日本对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早在50年代就注意到日本可能发展核武装的危险,因此一直不允许日本进行乏燃料后处理,并多次阻挠日本向英国、加拿大购买能够生产武器级钚的反应堆。此后日本转变思路,绕开美国开始自主发展乏燃料后处理和钚材料生产技术。
自1967年起至70年代,日本在以上这些方面取得相当的技术突破。特别是1970年第一个快中子反应堆“常阳”的建造,以及1971年与法国合作的乏燃料处理工厂开工,使得日本拥有了生产钚材料的基础。美国在1977年卡特政府时期,曾经试图对日本的乏燃料处理和钚生产进行约束;但随着里根政府的上台,美国逐步放松了对盟国核活动的限制,包括日本。随后日本的核技术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乏燃料处理规模不断扩大,钚材料囤积量也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报告,2014年日本总共拥有47.8吨钚,其中10.8吨储存在国内。这些钚材料一旦用于制造核武器,总数可以达到上千枚,因此不能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审视日本现有的核能力可以看出,其在核工业方面有着相当的技术积累,又同时拥有大量的核材料,可以说日本拥有一夜之间就制造出核武器的能力;考虑到日本拥有十分发达的宇航技术(航天火箭可以迅速转化为战略导弹技术),一旦制造出核弹头就能搭配以射程远、可靠性高的运载工具,这就意味着核武器进入实战化。因此就以上这些分析来看,日本比任何核门槛国家都更靠近核武器,特别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