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云来:从数据看共同富裕,财富怎么分合适?
最后更新: 2021-10-27 08:14:00【导读】 如何理解当前政府系统提出的“共同富裕”?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常务理事、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近日指出,政府系统地提出共同富裕这个话题,这一直符合我们的发展原则,我们就应该更有所关注。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圈,观察者网已获授权转载。
朱云来:
我们过去从来没有怀疑过共同富裕这个主题,一直认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实际走的方向也是共同富裕,至于先富一点、后富一点,这是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整,但大家对于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是一直没有怀疑的。
为什么现在这个话题一下子触动了这么多人的心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1848年提出来的,当时正值工业革命高潮,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远多于当下。当前大家对共同富裕的关心往往更宏观,考虑国家这么大一个系统,财富应该怎么分合适?
下面来看看共同富裕与宏观经济怎么联系?怎么接上轨?我主要是依据统计局的数据,把这个问题放在数据体系整体里面考虑,从历史的角度去看,给大家提供一点系统化的思考。
下图是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的统计,至少是从1978年开始就有数据。根据统计局的框架,分成城镇平均收入和乡村平均收入,再根据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做加权平均就可以得出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老百姓的平均收入是一年3.2万元。
图1: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分布
把收入数据和财富联结起来看,1978年人均收入171元钱,增长到2020年3.2万元,年均增长13.3%,当然这是名义增速,没有考虑价格增长因素。所以看上去42年间涨了188倍,其实可能没有那么多。
根据现在每年居民生活来看,大体说平均收入3万,平均的消费是2万,平均的结余就是1万,全国老百姓一年就是14万亿。
刚才说到收入的积累,下面再拿收入跟产值相比,产值本质上也是收入,我也用名义数值比较一下。总产值有100万亿,但是老百姓的收入统计人均3万多,14亿人约是42万亿,那么100万亿中还有60万亿去哪了?我们刚才说财富问题、共同富裕,什么是财富?财富到哪儿去了?我们创造了多少?我们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讨论。
图2:居民总收入及占产值比时图
居民收入占GDP的比值最早可能追溯到1956年,早期比较高可能超过60%,最低在2012年前后降到了40%,随后又有一些恢复,这是一个大的分配格局。统计局还公布了居民的分组收入,可以推算基尼系数。不论是统计局公布的,还是我们推算的基尼系数,算出来都在0.4-0.5之间。
基尼系数是什么意思?如果是绝对公平,基尼系数是0,如果极不公平,则是1。什么叫极不公平呢?比如说国王一个人就拥有全国的所有财产,那就是1。0和1中间是什么意思?我理解相当于是普通人群组比平均分配时少收入的那部分比例,也是极高收入人群比平均分配时多收入部分的比重。
图3:中国基尼系数时图
如果这个解释是对的,平常我们说的基尼系数0.4以上就值得关注。我能找到全国五等分的数据,以及城乡居民各自分成20%的五个等分,计算出各自的平均收入,这样的话我们就也能粗略估算出基尼系数。图中红色的线可以追溯到1978年,主要是统计局自己公布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在1978年的时候0.2,到2003年上升超过0.45的水平,然后上下波动。与同期美国基尼系数比较,我们之前是低于美国,2003年以后超过它,后来又有所回落。
如果用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五等分数据做一个类似的计算,结果算出来只有0.39。这个怎么解释呢?因为调查的人群分组太粗了,全国五等分每组对应人群有2亿多,用这样充分摊薄的组均收入再来计算基尼系数,就略低于0.4了。分组越粗算出来的结果越平均。
如果再把城乡区分开,就是图上的城乡五分十组,会比刚才算的基尼系数更高了,这两个基尼系数可能反映了城乡差别,差距就从0.394提到0.413。因为城镇最高10%收入人群、最低的10% 也给了数据,再把这两组加上,等于说我又增加了一个颗粒度。
精细程度更高了,基尼系数会更高一些。这个是对的。每一个组分相对收入不一样,分组越细显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里边分了五等分、农村分了五等分,加起来就是十个组的数据。
我还利用了中国统计年鉴中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数据,它统计了一年全社会资金变化,给出了一个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宏观统计,2018年是54万亿元。
如果把这个总收入与上文居民抽样调查收入作对比,就是刚才说的14亿人3万收入,算出来是42万亿收入,也就是说调查收入可能少算了一块,或是说可能有一个相对高收入的阶层拿走了这部分收入。
比如胡润财富报告公布家庭资产600万以上有1500万人左右(501万户*3人/户),这些人数相对少,但是相对占有的收入金额大。要把这部分考虑进去,才是居民总收入。以上初步的分析,仅供参考。
上面只是在探讨方法论,计算结果大家可以一起来讨论验证。如果没有很多交叉验证的话,也很难说一个发现是不是能够反映真实情况。基尼系数是包括了很多方面收入差异的。
进一步展开分析,一个角度是城乡收入差异。具体说,城镇平均收入是4.4万,农村的平均收入是1.7万,城乡倍数大概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约3.1倍,后来有所回落,到现在城市收入约是农村的2.6倍。
图4:城乡收入差距倍时图
我们追求城市化,希望老百姓高收入,但是城市化本质上要看有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产业是否需要吸收这么多劳动力,或者说产业真正地创造价值、创造收入的能力是多少?让农民进到城里,城里的消费成本就是2.7万元/年,在农村的消费成本是1.4万元,差了近1倍。
如果从生活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在农村的生活成本要远低于在城市里边的生活成本,是1:2的关系。从收入上看好像是低收入,但其实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在农村的生活成本也低。
而按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分城镇就业分类,有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约1.7亿人,占全国人口12%多一些,工资总额约15万亿,占全国居民薪酬收入的32%左右。上市公司的雇员,近3000万人,占了就业人员的4%,总薪酬将近5万亿,占了全国居民薪酬收入的9%左右。
另外还有地区的差异,因为有系统的各个省区的统计。同理,根据这个分布也可计算一个区域的基尼系数。总体看,基尼系数是一个非常普适的分析方法,能对各种不均匀的分布,作出很好的总结。
图5:行业收入差距:以城镇非私就业为例
如果说刚才那些收入是分配的起点,下图我们计算的权益就是分配的终点,是收入差异多年连续累计的结果。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统计表格之一是资产负债表,并分成几大部门列示:包括住户部门、企业部门(金融、实业)、政府部门等。
从权益角度来讲,以参与经济的实体活动单位为基准,计算到底积累多少钱,包括卖了多少东西、付出多少工资等,最后剩下多少利润,这些利润积累就变成权益。
通过权益,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各部门累计分配占比情况:住户部门、包括工薪阶层,也包括部分小微企业能分配多少;而实业里面又分成了国企和非国企。
图6:分经济部门的权益:比例时图
为什么把企业分成国企和非国企呢?企业毕竟是企业所有者拥有的,有可能是国企,也有可能是民企,它对于分配的意义不一样。国企的资产是国家代表大众管理,民企则是直接已经分到个人头上了,跟我们其他的住户没什么关系了,因此也可视为极高收入人群累积的一部分财富。
从1997年以来的数据来看,民企是先扩张,2007年以后又进入一个逐渐收缩的通道。金融部门是不断在涨的。我注意到,社科院第一个做出来了一张比较正式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但是他们计算的值跟我们算的有点差异,他们算出来2018年总资产是1500多万亿,我们算的是860万亿左右。这里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有的估计使用了价值重估法,原来投资了,资产评估上去了,资产价格也上去了,表里记载的金额也改了。
我们比较保守,是按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准则是不准随意重估调增资产,去年买个房子花了100万,今年房子增值了,所以我资产变成150万了?这个是不允许的。
类似的,还有股权估值是否用市值计价的分歧,说这里有好几百万亿股票股权的资产,股票我们知道今天可以是6000点,明天可能是3000点了,同一个股票价格很短时间就差了一倍,所以这种参考意义有多大、有多稳定?
当然,这种重估反映市场的价值变动也不应该算错,但我们重视用的历史成本方法也应是一个参考。此外,有的地方他们还多包括了一些资产,比如商誉、部分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所以总体上我们算出来偏低一点。
总而言之,上面我们把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的结果梳理得更清楚一点,然后再讲分配的问题。
现在政府系统地提出来了这个话题,而且这一直符合我们的发展原则,我们就应该更有所关注。市场初次分配怎么形成?现在有的根本不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那怎么能进行市场化配置呢?市场机制就得把价格放开。价格放开不等于不管,这里边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经济最基本的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其实还有两个字,就是激励,公平也需要激励。不激励的话,所有公平都是大锅饭,最后是三个和尚没水吃。反过来激励多少合适呢?激励又是怎么形成的?致富也好、分配也好,还得要讲一个规则,按照市场允许的规则进行分配。
刚才专家们讲的劳动、分配,按劳分配为主,我特别赞同,资本要区别对待。中国的改革现实,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讲什么是资本?每人每年省的那1万块钱,你说这是不是资本?这个资本有过去咱们说的那种资本罪恶吗?就是省吃俭用累计起来的钱嘛。有资本才能投入为经济未来发展提供动力,这些是好的,也是必须的。
系统性的概念,我们可能都得需要重新认真地梳理一下,我觉得这个问题肯定不是一下能讨论清楚的。至少先把这个基本情况是什么样,它跟经济的关系是什么,它的效果是多少、它的规模是多大,要做一个系统性、数量性的分析,然后再讨论,过程中逐步形成共识。
因此,当前讨论可能最有益的就是首先指明一个方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平是原则。当然不是说这个过程中就不讨论效率的问题、激励的问题,对已经形成的社会问题如何重新调整也值得讨论。
比如说,人均年收入就3万元,盖了这么多房子,竣工成本价是每平方米3000元,结果卖出去的销售价是每平方米1万元。
如果本来收入就很低了,还要花成本三倍的钱购房,然后一年节省下来的钱才够买1平方米。这实际又搞了一轮对买房人很不公平的再分配,并形成了一个逆向选择的概念,就是在自然竞价系统中,买得起的人可能是房子已足够住的人,而需要房子的人却根本买不起,或是可能需要花去30年、40年的储蓄才可以(按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计算)。
所以就变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房子面积盖得多到一塌糊涂,却已经不好卖出去,而这时还来买的人呢,很多都是借了银行的钱买,希望借杠杆放大可能已很薄的获利空间了。
银行为什么要支撑这样的投机需求?为什么不可以重新再平衡?按照市场供需核价,按照合理良性的市场应该得多少来重组,把这个市场重新理平,这样的话,让老百姓都可以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共同往前走。比起投资房子,实际上更需要投资的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育儿等等。
我上次做了一个养老模型,其实从22岁开始工作,每年存6000元,到60岁退休的时候就可能有一个80多万元的养老基金,存放于个人账户,可以供退休以后20年的生活(每年存6000元,工作38年共积累22.8万,占全部工作收入的12%左右,通过合理投资的复利效果,最终累积养老基金可达82.5万,相当于全部工作收入的42%。而60岁时这82.5万的基金,又能支持退休后20年消费,总消费金额超过140万。多出来的约60万消费,是因为每年支付生活用度后的剩余资金仍在投资、获得复利收益)。
在通胀可控,投资收益稳定的前提条件下,大家工作时只需花累计收入的一部分,就可支持自己的养老。
同理,你可以把医疗保险、教育、育儿的费用都考虑进去,这都是现在社会最关心的。如果通过更合理有效储蓄投资,使得大家对这些东西没那么担心了,这个社会也就好办多了,可能关于共同富裕问题的讨论激烈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从数据看共同富裕,财富怎么分合适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煤矿周边存在大量无证照存煤场所,发改委:晋陕蒙3省区要摸底排查
2021-10-27 07:45 能源战略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不能打乱仗
2021-10-27 07:1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河北一职校女老师查寝脏话连篇,省人社厅:已辞退
2021-10-27 06:50 -
低代码是门好生意么?观网小编与行业高管聊了聊
2021-10-26 22:06 科技前沿 -
拖了16年,陈水扁女婿及亲家终坐牢
2021-10-26 20:53 台湾 -
习近平:近期几件国际大事表明,法方主张欧盟战略自主是正确的
2021-10-26 20:30 中国外交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明年开幕 将展出900件故宫博物院藏品
2021-10-26 20:27 香港 -
习近平参观“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10-26 20:22 -
TCL 40年:迎战缺芯少屏之痛
2021-10-26 20:09 大公司 -
广西民师院教师冯某君包养情妇?警方:图片视频非本人
2021-10-26 19:53 疑案追踪 -
习近平对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
2021-10-26 19:10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
父子返京绕行树林逃避检查,拘!
2021-10-26 18:3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国队长2.0”马俊文煽动分裂国家罪成
2021-10-26 18:23 香港 -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国务院印发行动方案
2021-10-26 17:35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安徽六安通报:两名医生擅自接诊发热患者被判一年三个月
2021-10-26 17:1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彭丽媛向天津茱莉亚学院校园落成典礼致贺信
2021-10-26 17:13 -
网传制片人卷入郑爽“阴阳合同”事件被抓,腾讯回应
2021-10-26 17:11 -
内蒙古包头发生多车连撞事故 已致5人死15人伤
2021-10-26 16:14 -
美核潜艇南海撞击后首张卫星照片披露,外交部四问美方
2021-10-26 16:12 中国外交 -
山东日照一家4人核酸呈阳性
2021-10-26 15:51 新冠肺炎抗疫战
相关推荐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0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18“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57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3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19最新闻 Hot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