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扬:《使女的故事》除了“政治正确”,还有其他
关键字: 美剧《使女的故事》69届艾美奖颁奖典礼艾美奖2017美国政治正确好莱坞政治正确好莱坞 女性主义看着银幕上一个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富美们,难道给观众一个正常的、有独立思考能力、不以嫁个好男人为追求的女主就那么难吗?
纵观电影史,女性角色们常常沐浴在男性的凝视(The male gaze)之下:评论家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出,影中女性常常是被凝视的客体,而主体观众被假设为男性。为了便于被观看,女性角色变得物化和符号化,不仅承载着观众眼中的欲望,也是男性角色权威的最好装饰品。这也是为什么历任邦女郎对于邦德系列不可或缺:还有什么比降服一个又一个火辣尤物更能证明邦德的实力与魅力的呢?
苏菲·玛索在《007之黑日危机》里出演“反面邦女郎”(图/豆瓣)
男性凝视解释了电影的镜头语言,而从剧情角度来看,有一个有趣的贝克德尔测验(Bechdel test)可以简单判断女性角色的丰满程度:想一想你最近看过的片子,片中至少有两个女性角色吗?她们相互交谈过吗?谈话的内容与男性无关吗?热心的网络数据科学家们分析了近40年内的电影,不出意外地,将近半数的作品没有通过贝克德尔测验。像《欲望都市》里的米兰达抱怨说:“四个聪明的女人除了男友就没别的可聊了吗?”
影视作品里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也和业内女性工作者的状态密切相关。奥斯卡影后艾玛·斯通和珍妮弗·劳伦斯都曾公开批评好莱坞女星片酬远低于男星的不公现象——2017年福布斯男星收入前十的总合,竟是前十女星的三倍之多。在去年全球票房前百名的电影里,幕后的女性电影人的参与少之又少,只有4%的导演、11%的剧作者、3%的电影摄影师和19%的制片人身为女性。这让人不禁联想,荧幕上缺少富有深度的女性形象,是因为能塑造出真实女性的她们,却被阻拦在了男权的壁垒之外。
《使女的故事》出师告捷,使瑞德·穆拉诺成为了艾美奖史上首位赢得剧情类最佳导演奖杯的女导演。在颁奖典礼上,穆拉诺感谢了全剧演员和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并特别感谢了女主角奥弗雷德兼制片人的伊丽莎白·莫斯。业内调查表明,当女导演掌镜时,剧组往往会雇佣更多女性幕后人员。我们不难想象,女性主创的视角增强了《使女》女性叙事的层次深度,但更重要的是,女性主创们用成绩向行业说明了自己的实力。
穆拉诺在刚开始做摄影师时,全剧组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员工。面对影视业对男导演惯性般的偏好,穆拉诺用行动挑战着“人们觉得女孩不应该做这个”的刻板偏见。她在怀孕四个月时,在冰天雪地里拍摄了《为了艾伦》。
“如果你不能做什么事,只是因为你不想做。”穆拉诺说,“行业内总是觉得把大制作交给男导演会更安全,但这不应该关乎性别,重要的是个体的创作能力。女性创作者增加了选择面,使行业内有不同类型的叙事者。你只需要选择有所具备能力的人。”
而原书籍的作者阿特伍德,更是一位犀利的先锋女作家。她广泛涉猎30至50年代的科幻小说,发现这些科幻小说的鼻祖大部分由男性书写,并由男性担当主角,而《使女的故事》正是对此惯例的反转。
《使女的故事》虽为科幻,但故事内核离现实社会其实并不遥远。回想伊朗80年代前自由地穿着短裙的女大学生们,在革命发生后披上清一色的黑袍;再看看国内屡见不鲜的逼婚逼育、拐卖妇女……《使女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对未来的黑色预言,更是一次对历史和现实的疼痛反思。事实上,故事中的细节多是现实世界里先例的延伸:集体处决、党卫军、蓄奴制、美国宗教统治和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日光之下,永无新事,而女性永远是权力的祭品。
- 原标题:卓扬:《使女的故事》除了“政治正确”,还有其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30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2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7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34最新闻 Hot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