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沱生:中国应以综合手段应对解决南海争端
关键字: 南海南海问题习近平访美美国军舰领土主权九段线国家核心利益从毛泽东时代到今天,我们解决领土争端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
观察者网: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民意反对,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范长龙副主席在香山论坛上的讲话,后来媒体在转发时大多都用“绝不轻言诉诸武力”这句话做标题,结果引起的争论很大。您怎么理解范副主席这段话的含义?
张沱生:范副主席讲话在网民中引起不少反对声,这突显了在如何维护领土主权问题认识上的混乱。我认为维护领土主权,首先要区分三类问题:一是侵略反侵略,二是台湾及疆藏问题,三是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对于第一类,谁要胆敢对华侵略,中国必将武力反击,战而胜之;对第二类,中国将以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和维护国家统一,但如果任何敌对势力要分裂中国、搞独立,我们决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权力,必要时将坚决动武、决不手软;对于第三类,即领土争端,我们则是实行和平对话解决、不诉诸武力、不打第一枪的政策。
范副主席谈话涉及的是第三类,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这些争议通常是由非常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之前,清王朝还没有形成近代才有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后来,中国又遭受日本侵略和发生内战,以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中国与周边14个国家的陆地边界线都未划定。海上边界则更没有确定,虽然民国政府为维护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1947年在南海划出了11条断续线。至于东海、南海的海洋权益争议,就出现的更晚,主要是联合国制订海洋法公约后才突显的,涉及的是海上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划界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等。在国际上,领土主权争议是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激化,不仅会引起有关争议国政府之间的尖锐对立,而且会引起争议国人民之间的对立,而国际社会对这类争议通常采取中立的态度。
对于解决这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就确定了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不诉诸武力的政策,后来邓小平又增加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条。这样的政策至今没有改变。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范副主席这番话是在香山论坛提出的,在这个场合他强调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政策,涉及的是应对领土争端,而非在谈军队的使命、职责与任务。如果讲解放军的使命,那就是保卫祖国,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还有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明确指出的,军队要准备打仗,要能打仗、打胜仗。总之,我觉得这两方面并不矛盾,但是侧重点不同,涉及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南海渚碧岛
观察者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上的混乱?
张沱生: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人对历史不太了解,二是缺乏对我国维护主权领土政策的全面、完整的了解,三是缺乏对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的了解。
先谈历史。香山论坛之后,我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接受采访,提到范副主席的提法与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提出的基本政策是一致的。但一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说邓主席讲的不算,毛主席讲的才算数。他们认为,如果是毛主席,涉及领土主权就一定要使用武力。这就是不了解历史了,其实,和平对话、不以武力解决争端恰是毛泽东、周恩来在新中国建立后就确定的政策。
举个例子吧,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边界发生严重摩擦,印度不断蚕食我们的领土。那个时候中国提出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希望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毛泽东、周恩来都主张这样的政策。但印度却继续其错误行为。当时,为了避免冲突,缓和形势,中国一度从实际控制线单方面后撤20公里,但印度还是继续向前蚕食。最后,中央领导一致认为我们不能再退让,下决心进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并迅速取得了胜利。你看,当时毛主席处理边界争端,也是不轻言动武的。但如果对方一而再再而三,不顾中方的克制与善意,继续挑衅,中国最后只有使用武力,坚决反击。
总之,面对领土争议,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后来中国的历届领导人、包括当前的中央领导,我们解决领土争端的政策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要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要尽可能地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为此,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可靠的军事威慑能力。如果对方使用武力打了第一枪,我们也绝对不会让它接着打第二枪。这就是我们的基本政策与立场。
再谈一下应全面、完整地认识我国维护领土、主权的方针政策。对于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即对于涉及领土主权的不同问题,应对的手段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混为一谈,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我在此要补充的一点是,近年来,我们明确提出了国家核心利益的概念,突出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应如何维护核心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国内也出现了一些过于简单的提法和看法,如认为中国提出核心利益就是“划出了一条红线”,一旦触及这一红线,就要坚决使用武力,否则似乎就是软弱和退让。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有害的。什么是核心利益?核心利益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的、至关重大的、事关全局的利益,内涵宜窄不宜宽;要维护这一利益必须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其中军事手段、特别是军事威慑很重要,必不可少,但动武又始终是最后选择。如果将维护核心利益的手段单一化、简单化,只会有损核心利益的有效维护与发展,并带来政治与外交上的被动。
最后,谈谈认清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的重要性。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在冷战中,中国曾被迫卷入了一些冲突与战争,但在冷战结束后,中国未再发生过任何对外军事冲突,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了在冷战时期难以解决的许多陆地边界争端。这是符合中国的根本与长远利益的。中国领导人宣示,中国强大起来后也决不搞扩张和谋求霸权。面对分歧与争端,中国现在更有信心通过和平手段加以解决。近两年来,中国领导人还高度重视危机防范和危机管理,强调加强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因为这既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又有利于我们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还是我们维护领土、主权的新手段之一,因为成功的危机管理可能为对话解决争端创造重要的条件。
还应看到,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各国都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已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亚太、东亚则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地区内的国家普遍都不希望发生军事冲突与战争,都希望维护国际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下,我认为,中国应该更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最终以和平方式彻底解决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而争端的最终解决又将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更好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头脑膨胀,自恃国力强大,动辄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结果不仅严重破坏了一些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安全后果,而且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成都武侯祠有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很喜欢这一对联,有战略思想,有哲学意味。我们处理领土争端问题也可以从中吸取政治智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8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