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圣明:从“黏合剂”到“武器库”——弗州暴乱背后的历史包袱
关键字: 美国弗吉尼亚动乱民族认同美利坚民族弗州暴乱美国李将军雕像所幸,自20世纪以来,美国历史学界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以白人为中心的英雄主义史观的不足,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修正。力求将建国“英雄”们作为凡人来考察,并努力探索被传统史观忽视的事实。
例如著名史学家比尔德的一系列著作就旨在从经济利益而非传统的道德使命角度解释美国建国精英们的作为。这种修正运动的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与左翼思想的传播,加之大学中少数族裔学生与教员的增加,针对被白人中心主义所掩盖的黑奴、原住民和其他少数族裔的历史研究也开始增加,并在冷战结束后达到了高潮。
美国开始被重新描述为一个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而非仅由白人精英创建和占有的国家。平心而论,能将之前被忽略、压制乃至歧视、奴役的少数族群的历史纳入国家的整体历史叙述中,并对他们在美国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基于较为公正的评价,这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是一种相当进步的表现。这不仅给了长期受到歧视的少数族裔研究自身过去的机会,也使得“美国人”这个概念所能团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这对于进一步增强美国的凝聚力大有好处。
然而,多元文化史观在实行上却面临着挑战,并随着其在实践中的扩展孕育出了新的矛盾。一方面,传统史观的捍卫者认为多元文化史观是“讨好少数族裔”而埋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一些极端的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所谓“国家认同”不过是一个强行构建出来以便白人精英实行其统治的怪物,多元文化主义应当抛弃这种过时的国家认同而做到真正地以本族裔的视角看待历史,并将其推而广之。
这样一来,虽然不正确的白人中心主义史观被放弃了,这种对“多元文化”理解上的差异却又促使美国的各个不同族裔为了争夺本族群历史叙事的主导地位而展开了激烈角逐。而这种角逐的直接不良后果之一就是,双方阵营中的少数极端分子为了使本族群的历史在国家历史叙事中占主导地位,而刻意放大对方历史中的黑暗面,甚至上升到向本次冲突中一样互相摧毁历史象征物的高度,使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沦为互相发掘“黑材料”的场所。虽然这并不全是历史书写的过错,但是某些美国人对历史片面乃至错误的理解一定难辞其咎。
事实上,美国的历史学者并不是未曾预见到这种后果,在成书于1992年的《历史的真相》中,作者们极力强调不同历史观念的互相调和,呼吁以务实的眼光看待历史叙事的作用,并对美国国家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这就是为了防止“多元文化”所代表的包容被错误理解为不同族裔“各干各的”,削弱国家认同进而“散伙”的情况发生。这种至今还为大部分美国学者秉持的理念当然是有效的。
然而,比起美国国势如日中天的1992年,在今天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右翼势力崛起,国力相对衰退的情况下,愿意带着客观和平静的心态看待本国历史,愿意和国家的过去(尽管可能不甚光彩)达成和解的人变少了。而片面、偏激地理解美国历史,以当代而非历史的眼光对历史上的一切横加评判,以至于罔顾最基本的团结和现实的行为,最终只能使美国社会和国家的裂痕越来越大。
只有将历史重新引导回以团结作为叙事主题的道路上,引发冲突的“历史武器”和似乎不容于现代价值观的“历史包袱”才能成为建设国家未来的经验来源和国家公民的共同财富。
参考文献:
刘北成译,阿普尔比等著.《历史的真相》.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9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中美暗流涌动:一个稳推战略,一个急着交易” 评论 17美国全球封杀华为昇腾芯片?“无理且自大” 评论 240“特朗普最大的中东外交豪赌” 评论 59拿错剧本?特朗普在沙特演讲:美国不再说教了 评论 195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49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