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圣明:从“黏合剂”到“武器库”——弗州暴乱背后的历史包袱
关键字: 美国弗吉尼亚动乱民族认同美利坚民族弗州暴乱美国李将军雕像【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于圣明】
最近,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反种族主义人士的冲突持续发酵,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继最早因为拆除内战时南方邦联军队司令官李将军的雕像而爆发的冲突之后,与邦联相关的其他一些雕塑也难逃厄运。
总统特朗普拿出“华盛顿和杰斐逊也蓄奴”的例子以求平息争端,却反倒使建国之父们也遭到攻击。在芝加哥,已经有黑人民权领袖表示应当将用于纪念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公园改为纪念姓氏相同的黑人领袖,白人右翼也开始举行“火炬游行”乃至焚烧林肯雕像……无论此事最后如何收场,这场冲突都有可能成为美国社会共识分裂大背景之下一个相当重要的事件。
图为所谓“美利坚联盟国”(南方邦联)的国徽,其主要图案正是起家于南方州弗吉尼亚,自身也拥有黑奴的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戎装骑马像。四周是南方盛产的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
不过,虽然当代美国社会中可以引起族群冲突的现实因素复杂繁多,但双方却并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拿对方的历史象征,尤其是各种纪念雕塑开刀。这释放出了一个颇为不祥的信号——曾经在美国建国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提高美国的国家凝聚力居功至伟的美国历史,现在也成为了某些人士互相攻击的工具。这不禁令人惋惜,美国的历史如何从大众的“黏合剂”变成了少数人的“武器库”?这要从两百多年前的建国时期说起。
与中国和法国这样由世代生活在此的人民组成的国家不同,外来殖民者建立美国初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认同”或者“民族意识”。正如美国史学家阿普尔比等人在其著作中所说,欧洲人可以从其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团结意识和民族象征,对于美国人来说必须自己创造。【1】也就是说,在不存在现成的“美利坚民族”的情况下,美国人必须自己完成建立国家认同的任务,才能保证美国这个由十三个殖民地联合起来的移民国家不会因为其人民不认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散架。
早期的写史者通过“建构出美国人的共同过去”,试图强调美国和“美利坚民族”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和欧洲人的可贵品格,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华盛顿、杰斐逊等建国先贤的地位被提升相当高的位置。美国人被描述为天选之民,建国者们则被描述为英雄和美德的化身。
我们熟知的“华盛顿与樱桃树”的虚构故事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流传开来以证明华盛顿高尚品格的。原先分散的各个殖民地通过共享史书中提及的与众不同的优秀品格和在英雄们领导之下一同参与独立战争的历史记忆,渐渐融合成一个共同体。可以说,在这个建立认同的过程中,美国历史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落樱神斧华盛顿
但是,这种初期美国史的缺点非常明显,完全是一部美国白人的历史。在由这样的白人中心史观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著作中,基本完全没有美洲原住民和黑人奴隶的任何空间(也有少数例外,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感恩节的起源”的故事中,慷慨的原住民就成为了美国建国历史中的重要一部分)。
美洲原住民被白人视为安全威胁而遭到驱赶和杀戮,白人移民霸占美洲原住民土地的行为则在19世纪流行的“边疆史学派”口中被描述为正义和必然的“昭昭天命”。
黑人奴隶则与建国之父们口中的自由平等几乎完全绝缘 ,更难以在历史书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在奴隶制被当时的一些美国人认为是“自由政府的耻辱”的同时,制定美国得以立国的那些自由原则的国父们却有很大一部分自身就是奴隶主。他们可能异常厌恶与“奴隶制”相关的字眼,但是却不反感实际存在于自家庄园中的奴隶劳动。这种甚至是有点虚伪的态度在今天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
换言之,虽然美国历史成功地发挥了团结白人移民,熔铸“美利坚民族”和“美国精神”的作用,但作为“未开化敌人”和“无权利非人”的黑人奴隶和美洲原住民从一开始就没有被纳入到“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去,他们也被认为不能全部具有“美国人应有的品格”。“美国人”的凝聚力也基本与此时的绝大多数美国非白人无关。即使在南北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由白人精英把持美国历史叙事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这也为今天美国人历史观念的分歧埋下了伏笔。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