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鹏鲲:教师自杀是个例,但高校确实有两大问题亟需重视
高校教师选拔、晋升机制不连贯
如今从成为讲师或者特聘人员,拿到竞争编制的入场券,到完成相应的考核拿到编制,在很多一本高校其实成功率已经不到一半了,部分极端的高校只有10%左右甚至更低。
而能拿到入场券的人,已经都是大众眼里“别人家的孩子”、“卷王”了,基本上必须要有国内外顶级高校的博士学位,还要有耀眼的学术发表成果,最好在学术界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并获得前辈的鼎立推荐。不少高校还很看重第一学历,那就要求从高中开始就要一直优秀。
以上条件若有一条不满足,那学术发表成果的要求还要比一般人高得多。至于满足不了学术发表要求的,则往往一票否决。反过来说,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高校如果特事特办放宽对某些学者的发表要求,反而会被怀疑是私相授受“量身定制”的结果。
有资格参与高校教师选拔的条件不仅高,而且近几年由于“僧多粥少”的情况加剧,哪怕时间节点只相差一年,选拔条件也有可能又增加不少。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加剧高校用人中的年龄歧视,让有志于科研者缺乏容错空间,更加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一方面是有志于科研者普遍内卷,另一方面是缺乏容错机制,这就导致高校教师选拔、晋升机制不连贯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和尖锐。
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硕士更加强调掌握科研技能,博士则要产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理论上要求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在这个阶段里,如果具有一定的学术发表成果,那就能拿到成为高校教师的入场券。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非升即走”的选拔机制,也就是说先将符合要求的聘用为临时岗位,经过一段时间(通常是五年)后,如果科研成果质量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则不能获得该校的教学编制,也不能留任在先前聘用的临时岗位上。
当然,和采取类似制度的美国高校相比,国内一些高校增加了保底机制。例如,没有通过“非升即走”的可以获得实验室管理员或者助教等岗位,有个别高校还可转到辅导员这样的行政岗。
获得教学编制之后,后续的竞争主要围绕能否长期产生高质量科研成果、成果与科学前沿的相关性、成果与国家需要的匹配度等三个方面展开。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这样的选拔和晋升体系是循序渐进、秩序井然的,但实际上往往已经属于更换赛道了,局部最优结果与全局最优很难协调出现,不仅造成大量学术资源的浪费,还导致学者的学术生命容易“猝死”。
理论上的学术选拔、竞争机制
以博士生培养为例,如果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博士生相对独立地开展科研,那么这些博士生毕业的时候,就很难达到高校的学术发表要求,连成为高校教师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为了多发好论文,增加成为高校教师的赢面,内部分工合作已成为很多课题组的常态,每个人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样才更有可能“量产”高水平论文。很多高校也鼓励这种趋势,反对甚至敌视学生自由探索。
因此,很多拿到入场券的临聘教师,只是某一项学术技能非常突出,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不突出。于是有的临聘教师,干脆又在新的学校拜入优秀学术前辈的课题组,继续维持与博士生期间类似的合作发表关系,以此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
这就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即临聘教师虽然已经有过6~8年的学术经历,而且考核期一般长达5年,但却觉得考核期做不了什么明显的创新。因为打下坚实基础的博士生,很难成为临聘教师;而成为临聘教师的人,往往并没有很好地打下基础。
后面这类教师,倾向于对学生复制自己当年的那一套,强调学生只要掌握某项技能就行了,对学术生涯进行总体设计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并不强。学生有可能发现自己即使在一门技术上花费大量时间后,导师规划的研究课题却做不通,甚至不具有可行性,不得不开始独立研究时,已经无法按时毕业。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意味着该学生从事学术工作的可能性剧烈下降,并影响在工业界的就业,而且将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冲突迅速白热化。
在拿到教师编制后,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为了拿到编制,科研工作者往往热衷于研究刮痧式的问题,这样才能每年都有明确的进步,甚至按日计功。而那些更加深入和本质的问题,需要连续攻克若干个难点,甚至是非本专业的难点,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比如说一个厨师,在水煮肉片的基础上,今天搞一个水煮鱼,明天搞一个水煮豆腐都不难。但如果要做一道滑嫩鲜香可与水煮肉片相媲美,但既不能高盐也不能高油,成本还得类似的菜,那就很难了。
即使是做出来了,由于连续攻克若干个难点,这样的论文想要既脉络清晰又逻辑顺畅,也是非常难写的。再退一步说,就算写出来了,由于这样的论文读起来思维负担偏大,也是不容易被学术期刊接收并认识到价值的。最近大热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的团队在第一次投稿时,就因为类似的原因失败了。
因此,符合国家需要或科学意义很大的研究,本身就不是那些刮痧式研究的发展和后续,而是涉及到重新学习和重新选题的问题。此时,由于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高校教师已经有编制了,因此有一些就倾向于让学生做不同的方向去试错,这也是导致高校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由于频繁换道,产生最有价值的成果的时间反而一再推迟。每次换道将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降低了科研的价值感,导致学者过早地丧失探索的兴趣,丧失学术追求。
同时每次换道,补课任务和新的挑战越来越大,违反了一般职业生涯先难后易的普遍规律,导致中国学术圈竞技体育化,学者的学术生命不仅短,而且很容易突然终结。
高校教师自杀虽是个例,但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引起重视。如何在“拒绝崇高”的大背景下,重新定义高校教师和教书育人的价值已然是迫在眉睫。同时,不合理的选拔、晋升机制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东部战区亮剑
2024-05-23 07:59 -
军工专家沦为境外间谍:讯问期间百般抵赖,被判15年
2024-05-23 07:30 国家安全 -
全国人大常委会到广东调研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情况
2024-05-22 22:14 -
王琳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
2024-05-22 20:35 高层人事 -
中疾控:与重症手足口病相关病毒正在演变,存在暴发风险
2024-05-22 19:37 -
上海市国资委原党委书记、主任白廷辉被双开
2024-05-22 18:33 廉政风暴 -
梁宝俊任中国电信总经理
2024-05-22 17:16 高层人事 -
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被公诉
2024-05-22 15:21 廉政风暴 -
香港“高才通”年底取消?特区政府辟谣
2024-05-22 15:19 香港 -
台湾各界批评赖清德讲话:危险信号
2024-05-22 14:46 两岸关系 -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星泰被查,曾称“当干部不能太舒服”
2024-05-22 13:34 廉政风暴 -
菏泽南站扎堆直播停了,官方回应“多名主播被封号”
2024-05-22 12:21 -
国台办:台湾地区领导人“5·20”讲话是彻头彻尾的“台独自白”
2024-05-21 23:25 -
全国地方党委金融办主任会议在京召开
2024-05-21 19:51 -
王毅:赖清德之流背叛民族和祖先的丑行令人不齿
2024-05-21 18:20 两岸关系 -
王毅:以牺牲别国安全来谋求自身绝对安全既做不到,也要不得
2024-05-21 17:59 -
广州预留三条高速磁悬浮通道,分别通往京沪港
2024-05-21 16:05 超级工程 -
少数中国建交国官员参加赖清德就职仪式,外交部回应
2024-05-21 16:05 两岸关系 -
上海海事局:长江口5月23日一大型船舶深水航道出口实施交通管制
2024-05-21 15:56 中国航母 -
廊坊医院通知“退核酸检测费”后很多人排队退费,院方回应
2024-05-21 15:03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30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33“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42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9“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95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