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托里亚: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最后更新: 2023-02-23 08:47:52【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伊斯托里亚】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这一消息引发了热烈反响。探索古老文明的悠久起源,解密文明的丰富内涵,是专业研究者、乃至全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过去很长时间内,世界史研究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中国学者对西方古典文明研究的领域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也对这一专业领域产生研究兴趣。但问题是,究竟该怎样实现进一步的深造?
在目前的学术实践中,古典考古学提供了一条路径。
所谓古典考古学,就是针对古希腊的考古研究。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纪,主要研究对象是希腊罗马时期存留的物质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品、钱币等等。正是由于这一时间段的特殊性,使得古典考古学看起来更像是古典学的分支而不是考古学的分支,这使得古典考古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于技术层面,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文化与政治背景。
这些文物遗迹在当时或存在实际功用,或存在象征意义,但是在后世看来,更多的是文化符号,是文化中心的标志。罗马帝国极为推崇希腊文化,即使他们已经用武力征服希腊,却仍致力于模仿希腊的文化。他们将希腊的文物尤其是雕塑作品搬至意大利,并对此进行复制,以体现罗马文化中心的地位。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就曾经将希腊古代圣所,如德尔菲圣所中的文物搬至新都君士坦丁堡。这一时期,希腊文物以及其承载的艺术风格得到广泛传播。
但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希腊罗马过去的辉煌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正教教义下显得格格不入,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阶段,希腊罗马文明作为基督教话语体系下的他者,受到排挤。
下面的历史,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希腊罗马文化得到重新重视。在意大利,遍布着古典时期风格的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之后的两个世纪,这一风潮遍布欧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爱好者开始南下希腊,他们试图在希腊找到真正的古物,以彰显自己在原有社会环境中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古典文物研究蓬勃发展。收藏家和为他们工作的人对古物进行收集和研究,这种知识的发展和传播是现代古典考古学诞生的标志。
帕特农神庙
德国的温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正是古典考古学的奠基之人。温克尔曼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Flavio Biondo的追随者,他也自称为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而Biondo以前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孕育出的那一批文物收藏者,因此温克尔曼研究古物艺术的史学方法也是跟随着Biondo而来。以往的研究者仅仅利用文本等古代文献从事研究,而他是第一位使用古代文物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人。可以说,他研究出的一套方法为古典考古学奠定了基础,永久地影响到了古代历史和考古学研究的范式。
到了19世纪,古典考古学的发展不仅仅与文化认同相互影响,更成为当代世界政治认同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将这一政治隐喻展示地淋漓尽致。他将自己装扮成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大帝的继承者,他的佩剑和权杖出自查理曼大帝,纹章上放了鹰的图案,这是参照了罗马军团的鹰,披风的红色直接则参照了罗马帝国的紫色。美国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联系,当然他们也注意到了自己政治体系与罗马共和国政治体系的密切联系。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举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将古罗马政治中心的形象加以利用,成为当代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基础。这都极大地刺激了对古代希腊罗马文物的发掘,以及对相关历史的研究。无论是政治经济上地位特殊的名人,如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和伊文斯(Arthur John Evans,1851-1941),还是独立的考古机构,例如美国考古研究所(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以及各个国家都将与之相关的古代文物的挖掘收集和研究工作作为自身利益、国家利益和优良形象的重要部分。
再说个例子,柏林博物馆岛的帕加马博物馆中的帕加马祭坛(基座上的浮雕描绘巨人与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间的战斗,即Gigantomachia),就是1878年,德国工程师卡尔Humann在帕加马卫城正式发掘的。一直持续到1886年,卫城的一些古建筑物得以重见天日。德国与土耳其政府进行谈判,后者同意将当时发现的所有碎片交于德国,成为柏林博物馆的财产,这一古物随后为柏林带来了文化上的声望。
除了将文物以各种方式搬运回自己的国家,西方主要世界的考古研究所还在希腊等地设立了相关考古发掘点,例如德国考古研究所对奥林匹亚的发掘,法国考古研究所对德尔菲神谕所的兴趣,以及英国对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遗迹的兴趣。他们都试图通过对位于希腊和意大利的古典文明遗址的发掘研究,彰显自己与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一战之前,各国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英国,古典学作为精英教育的核心,这为古典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剑桥,1879年的课程改革与古典雕塑的收藏齐头并进。学校还于1883年设立了古典考古学的教席,牛津亦是如此。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
紫禁城两次破防,勤恳务实的嘉庆也救不了清朝?
2023-02-05 08:51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去世,享年94岁
2023-01-31 16:55 -
日本外交的这套“传统手艺”,让人想到鲁迅的一句话
2023-01-19 09:07 日本 -
秦始皇帝陵发布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
2023-01-12 16:15 考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
【观网直播间】科举时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