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云飞:俄媒又黑中国?也许是中国人惹的祸
关键字: 媒体媒体翻译媒体编译中国媒体俄罗斯媒体俄语翻译俄语编译媒体职业素养扬云飞“编译”事小,坑爹事大
“翻译”和“译”意义相同,是指将一种语言或文字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编译”是将一种语言或文字的大致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可以删减或增补。
网友“中毒”看似无甚大碍,但历史上因为“翻译”闹出矛盾乃至战争的情况并不少见。
众所周知,蒋介石和史迪威矛盾很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史迪威认为蒋介石言而无信不断骗他,证据是每次他找蒋介石提要求,后者都回答:好,好。史迪威的理解是,既然说好了就是同意了,而熟悉蒋交谈习惯的人都知道,蒋说好的意思是我知道了,不代表答应了。
蒋介石夫妇与史迪威
还有一个例子是近代日本幕末时期的萨英战争,其开战的原因与结果,也和翻译有关。日后大名鼎鼎的福泽谕吉,当时还是给德川幕府打工的坑爹年轻翻译——是货真价实的坑爹翻译,幕府后来灭亡也和他那次坑爹有直接关系。生麦事件(观察者网注:1862年9月14日,在日本神奈川县生麦村,四个英国人不肯给大名让路,遭武士攻击。)之后,英国大使向幕府发恐吓信,要求赔偿和交出杀人主谋来偿命。福泽谕吉当时也是愣头青,就照直把主谋翻译为了首领。结果信一传到萨摩藩,那里当时就“炸”了,按照武士的理解,首领只可能是藩主岛津茂久,要砍了藩主的脑袋给外人偿命,这还了得?所以萨摩藩武士群情激昂,纷纷策划各种野路子奇袭英国舰队,而英国方面则完全没有作战准备,认为军舰开过去就能要到赔偿、抓住犯人。这直接导致了萨英双方对此战的态度完全不同,最终萨摩方首先发动攻击,英国舰队虽然火力远超对手,但是遭到突袭损失很大,事后认为得不偿失。更深远的影响是,萨英双方都认可了对方的能力,反而签署了合作协议,联手对抗德川幕府,这在1868年的倒幕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描绘的生麦事件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历史了,现在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其实到了信息时代,很多事情的基本原则和情况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即使不算前述的篡改,翻译误解还是层出不穷。比如一条新闻里的这句话:“米哈伊洛夫补充称,目前已经完工的2号舰‘埃森上将号’和‘马卡洛夫上将号’,原定于2014年和2015年服役,现在也很难确定最终交付的日期。”
这句话翻译是对的,但是中国人和俄国人听起来的理解就截然不同。中国人的普遍理解是:完了,这是跳票的说辞,交船遥遥无期了。而俄国人的理解是,因为很多细节配套的原因,具体交船日期无法确定。俄国企业搞这种大型工程的“截止日期”跨度都很长,比如某某年某季度,时间跨度几个月,所以一般很难确认具体时间。
可见,编译实际上是翻译的必要补充,目的是在完整表达原意的基础上,贴近受众的理解习惯。但在中俄今天的实际交往中,所谓的“编译”成了很多人学艺不精的借口。一种是为了掩盖基础语法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大量删改和削减应该翻译的内容,导致剩下的内容文不对题。前面提到的俄新社文章,在某翻译网站上也有翻译稿,但该稿有一些翻译错误,并删去了超出译者水平的内容。不过这很正常,翻译网站本来就是爱好者玩票的地方,能花时间翻译本身就值得鼓励。而且译者给出了文章的来源,并附上了俄文原文,诚意可嘉。
第二种情况则是完全恶意的操作,从利用错误翻译搞商业诈骗,到蓄意制造新闻噱头、增加点击率。
下面就再举个“哗众取宠”的例子,也一并了结关于苏-35合同的“网络公案”。
[投毒]中俄上月未能签署苏-35合同 但已确定交付方式
这篇“投毒帖”采用了与前述帖子相同的“编译”手法,用网络上的俗话说,就是“自己制造高潮自己爽”。
该帖提到了“万众期待的向中国供应苏-35S歼击机的合同”,实际情况却是,在莫斯科航展期间,从来没有任何一家正规俄国新闻媒体,或厂方代表、政府发言人谈起过对华出售苏-35的事情。与之相反,主办方在开幕当天就对俄罗斯商业电视台的记者称:“展会的目的不以销售意向为主,大部分产能安排都很紧张。”苏霍伊工厂在展会上倒真提到了销售合同,但那是俄罗斯国防部准备在年底前与工厂签订的合同,在现有的48架苏-35完工后,再订购48架。
是的,与国内网络流传的苏霍伊嗷嗷待哺、等着中国买苏-35好有米下锅这一印象不同,2009年俄罗斯国防部已经与苏霍伊签署了购买48架苏-35的合同。这一交易应该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合同金额为660亿卢布,其中包括设备更新与测试费用等。按照俄罗斯的国防采购法,每个阶段的款项都是提前100%支付给本国军工企业的。所以过去六年来,苏霍伊的共青团工厂就算不是富得流油,也绝不至于饿肚子。更别提其产能有限,为了完成这48架订单就已经焦头烂额了。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人员参观苏-35
国防部在接收这批飞机之后,再下了48架订单,新的合同金额达1000亿卢布。这次在航展上没有正式签署合同,是因为今年俄罗斯财政预算削减,国防部付款不像过去那么痛快,要由主管金融的副总理出面,协调银行为苏霍伊公司贷款。而厂方代表、国防部和副总理都表示在年底前将完成合同的签署工作。
这一合同签署后,到2020年之前苏35的产能又被排满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几年里苏霍伊既不缺钱,也没有多余产能,究竟是谁急吼吼地替苏霍伊卖了大批苏-35给中国,乃至成了“万众期待的向中国供应苏-35S歼击机的合同”?
虽然语言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中国的大型网络媒体,应该还是有实力把好语言关的。毕竟,成天为了眼球而“投毒”,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信誉。如果损害了中俄两国的民间感情,那就更是令人痛心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62“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8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2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