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云飞:收尸都靠志愿者,乌克兰战争何处去
关键字: 乌克兰危机乌克兰局势乌克兰最新消息法国德国乌克兰默克尔突访乌克兰综合多方面的消息,尽管法德两国领导人突然旋风式访问了基辅和莫斯科,试图为乌克兰局势找到和平解决的最后希望,但这场新世纪的“慕尼黑协议”,恐怕在乌克兰国内外多方力量作用下,仍会以失败告终。就像默克尔本人事后说的那样:“我们采取这样的行动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其成功的信心不足。”
网络民意堵死了外交斡旋的可能性?
2013年11月份持续至今的乌克兰危机,就像所有的颜色革命一样,除了大国地缘政治角力之外,互联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可以让超级大国用相比过去军备竞赛少很多的资源,轻易在对手的领土核心,通常是首都,聚集起大量的反对派人士,轻易的达到过去几十个装甲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同样的,因为互联网这种低成本性,除了大国政府外,各种大小地方势力乃至普通的民众,准确的说是网民们,也可以直接参与到这种过去无法企及的政治事件当中。如果说过去认为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是大国之间流行的“密室外交”,那么这次乌克兰的危机/战争当中,普通民众对整个事件的推动是重要的原因,乃至最终将其推向至今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这是一种盲动性极强的潮流,以最近这次大国首脑的外交斡旋努力来说,奥朗德刚刚宣布这一行程,欧洲和俄国国内网民意见就纷纷登台。
俄国国内主要是两种声音:“哈哈,欧洲佬来跪舔了,熊醒了,他们害怕了”;另外一种是“要小心克里姆林宫里面的叛徒/胆小鬼/懦夫/寡头以及普京出卖我们在顿巴斯俄罗斯兄弟们的利益”。
欧美乌方面也差不多的情况,不过是反过来:“看,这些胆小的欧洲领袖们要去跪舔普京,出卖乌克兰的利益(新世纪慕尼黑协议)”;另一种是“切,油价大跌,普京还有病,俄罗斯已经不行了,欧洲大国领导人给普京施压去了”。
在这种庞大的民间声音之下,会谈能有什么成果,就可想而知了。会谈结束后,跟随普京多年的心腹发言人别斯克夫,出来会见等待已久的记者时脸色发青,绝无仅有的居然掏出一张事先写好的纸条念给大家听,而过去他在各种记者招待会上也是和普京一样,都是脱稿作答。很多俄罗斯媒体都对这种行为寄予了关注,认为这确实证明会谈非常困难。
念纸条的别斯克夫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该图片顶部的一句话,那是该视频发放者在YouTube上新视频的题目:震惊,普京疯了:感谢上帝,还没有战争!?2015年2月7日可笑的索契宣言。(这是普京在2月7日参加索契公开活动时,对提问的回答,提问者问是否有针对俄罗斯发动的战争,而普京的回答是:“感谢上帝,还没有(针对俄罗斯的)战争。有的只是美国试图保持单极世界的企图云云。”)
去年12月份普京举行年度记者招待会的时候,联邦级电视台记者提出的问题就包括:“今年我们最痛苦的问题,就是新俄罗斯的前景怎么样?他会有未来吗?”,而普京则以停火线划分和买卖煤炭没法付钱这种技术性细节给遮掩过去了。俄罗斯国内部分强硬派一直对普京不肯正式介入顿巴斯局势表示不满,认为发生在该地的战事就是美国人针对俄罗斯的进攻前奏,普京倡议的明斯克停火协议是出卖当地民众的利益。所以才会在普京称还没有战争的时候,说他疯了。而这条视频是笔者随手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可见普京在国内面对的民意压力,同样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民意之间头痛异常。
欧美的政治漫画,含义不问可知。三个人会谈五个小时,很多人猜测是痛骂奥巴马不干人事煽风点火,或是骂波罗申克不识抬举。其实三人闭门起来骂网民里面刺头太多没法侍候也说不定。
如果说上述的情况还只是针对网民们当中的键盘党(俄国称:沙发英雄),就已经因为人数众多让国家领导人感到无奈了。那么当沙发英雄多到一定程度,各种网上的矛盾和冲突就会演变为现实当中的冲突。在2014年1~2月份的时候,网上开始流行一个视频,内容是一首诗和歌曲,名字叫做“我们永远不再是兄弟”,以乌克兰人的身份对俄罗斯人喊话,内容大概是你们是(领土)巨大的,而我们是伟大的(因为我们搞民主),你们是人数众多的,而我们是自由的(还是因为我们搞民主)。凡是搬着板凳磕着瓜子围观过台湾“太阳花”和香港“雨伞”运动的国人,对这种调调应该都不陌生。
不过因为经济社会原因,在台湾和香港发生的这些更加类似行为艺术,在乌克兰的事情则越来越少有搞笑的成分了。乌克兰危机当中重要的转折点,2014年5月2日的敖德萨工会大楼纵火事件。当天反对基辅政权的“亲俄”民众与支持基辅的买单分子分别举行集会,双方发生殴打冲突,亲俄一方多人被追赶逃入工会大楼,之后大楼起火,造成50余人死亡。事发后奥德萨市长的儿子带人清理残骸,兴奋地与死者尸体合影,拍摄各种造型的死者,对着镜头比着胜利的手势喊又少了一个分裂分子。
相关视频被放到了网上,在西方舆论当中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后乌克兰政府草草结束调查,发了个声明说是俄罗斯安全局放的火杀的人。如果说这事对外人来说是一个谈资的话,那么对于当时在东南部要求联邦化的地方势力以及俄罗斯本土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恐怖。很多顿巴斯当地人和俄罗斯人,都称是看完这些视频后认为必须要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整个事件最扯的还不在这里,当时大量来自西乌克兰利沃夫的网民纷纷留言叫好。几个月后的八月中旬,驻守卢甘斯克机场的乌军最精锐的95航空机动旅,他的成员主要来自利沃夫,被从机场赶出来之后沿着公路快速地逃往……俄罗斯边境方向,因为知道如果不逃进俄罗斯境内恐怕没活路。结果还是被民兵追上消灭在了卢甘斯克境内。那次民兵不仅罕见地公布烧毁的重武器,还特意拍摄视频展示大量被打死的乌军士兵尸体,这在当时很不常见。视频和留言当中很多都写明是为了敖德萨复仇。说起来都是嘴欠惹得祸,一批卢甘斯克人杀死了另外一批卢甘斯克人,结果一批俄罗斯人在顿巴斯杀死了一堆利沃夫人来报仇……
3月3日,工会纵火杀人事件2个月前,敖德萨部分俄罗斯族前往克里米亚,流泪请求当地俄国军队前往卢甘斯克保护他们。这些人之后的命运不得而知。
一年前一曲“我们再也不是兄弟”,刺痛许多俄罗斯人的心。一年后,乌克兰东南民兵开始大量把死亡的乌军尸体照片放到网上,众多的转载标题和留言当中,不断地出现这句话。据顿涅茨克国防部,1月初恢复激烈交火至今,已击毙乌军2000余人,俘虏仅20多人。两者巨大的差距,背后很多原因,但是原诗作者、上面这位女孩,也要承担很大责任,又或者,这就是她最初的目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13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176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1“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7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