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瑞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关键字: 中国经济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自由主义政府干预经济危机(1)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场合,就存在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当某一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就存在外部不经济;当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从而也就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得到纠正。因为市场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只计算对自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成本和收益,对与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影响的成本与收益则视而不见,这就会出现从社会角度看的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表现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活动会低于社会最佳水平,因为这一类经济活动的部分收益被第三者获得或整个社会获得,例如,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公共产品就具有上述特征;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活动会高于社会最佳水平,因为这一类经济活动的部分成本是由社会或他人来承担的,例如,污染等。
(2)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条件的,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则处处可见垄断现象。当一家或几家企业占领或控制了某一市场的供给,或者产品之间存在差别,或者企业对能产生超额利润的自然资源的独占,则自由竟争为垄断所取代,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因为,在垄断条件下,垄断者可以通过操纵产量和价格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使垄断均衡偏离帕累托最优均衡。具体来说,在垄断均衡条件下,垄断行业边际产品的货币价值高于非垄断行业边际产品的货币价值,其产品的价值高于一般均衡价格。
(3)市场不完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获取信息是需要成本的,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性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寻找交易机会是需要时间的,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是需花费交易成本的,这些都与完全竞争下的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市场不完全会更加明显,所以市场失灵就难以避免。
(4)分配不平等所导致的市场失灵。
马歇尔曾经说过:“财富的不均,虽然往往没有指责的那样厉害,确是我们经济组织的一个严重缺点”。受交换之前的财富分配格局的影响,自由交易将会发生障碍。例如,富国与穷国在占有商品量上不对等,在进行国际贸易时,穷国拥有的可交换的商品不足以支持其进口,所以,等价交换原则就难以维持。
(5)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完全竞争市场形成所隐含的条件是产权的充分界定,从而不仅市场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市场信号的变动作出灵敏及时的反应,而且市场交易是无摩擦的,即交易成本为零。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产权关系不明晰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的发育,特别是要素市场的发育还不健全。在体制转轨时期,以等级界定资源配置权力的行政化竞争规则对以产权界定为原则的市场化竞争规则的冲击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在频繁的行政干预下,市场信号严重失真,价格、利率、工资率均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这样就在体制不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信号失真、市场机制扭曲和市场失灵之间形成了不良循环。
在以上条件下,试图把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由市场来承担,就必然产生与预期效果相反的结果。既然市场机制并非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机制
政府干预经济是指干预主体运用干预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干预对象,以达到预期的干预目标。事实上,依靠政府干预来匡正市场机制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假定由政府根据经济均衡的原则制定价格体系,即政府通过试错法定价来模拟市场,以使资源按照计划当局所选定的目标配置。但是,按照上述原则最优配置资源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在短期内收集、分析、处理无数的信息,这不仅要花费代价,而且对于计划管理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还会遇到技术上的障碍。不仅如此,面对经常变化的经济条件,还面临着是否要经常修正价格问题:如果政府要随时修正价格,就需要一个非常有效的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处理系统;如果价格凝固不变,就会损害价格作为资源分配信号的准确性。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试图排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其结果常常是令人失望的。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传导机制因干预手段的不同而不同。政府干预若要收到预期效果,除了要有完善的政府体制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微观基础。由于微观基础总是与一定的体制条件相联系的,所以讨论政府干预的微观基础,实际上是考察体制条件对政府干预效果的制约作用。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政府必然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行间接控制,这就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微观基础的再造。
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是,单向依赖市场的微观主体能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作出适应性反应,并按照政府的预期控制目标行动。要满足以上要求,就必须通过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使企业具有以下特征: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是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自主权不仅包括日常的经营决策权,而且包括企业资产的处分权和转让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具有独立的利益目标,既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利润的实现完全受市场的约束。
为了提高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还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因为,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许多事情完全可以由市场去做,不必由政府去包办。同时,市场机制越完善,政府就越容易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行为。因此,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传导机制的市场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市场主体单一地依赖市场,并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形成一个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买方市场,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信号的灵敏度和清晰度,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完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产品市场,还包括要素市场。
当具备比较完善的微观基础和市场机制时,政府便可以把体现社会偏好的经济参数输入市场机制,调节市场的供求状况,影响市场信号的变动,而微观主体则在利润动机的刺激下对影响其利润实现的市场条件的变动作出灵敏及时的反应,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
由此可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有正、负效应,不能一好遮百丑。政府干预的主要优点是协调,包括社会经济关系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协调、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协调。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协调、社会公平和长期发展等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政府干预的负面效应也是明显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降低经济效率,付出沉重的代价。市场机制则借助于经济利益关系调节资源配置,一般来说微观效率较高,但市场失灵的例子也不少见。总之,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互有长短,应当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一方面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应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54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298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96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23最新闻 Hot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
英国快和美国谈成了?条件是…
-
改道、停飞,各大航司又遭罪了
-
巴军方公布回击细节:两国战机均未侵入对方领空
-
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
印度称向这几个国家通报了行动
-
巴军方:印度袭击已致26死46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