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印度想学中国搞经济特区,可能吗?
关键字: 经济特区印度中国深圳孟买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代变了,机遇不再
印度要想“复制”中国的经济特区,同样需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这对印度而言,未必轻巧。
如果印度现在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时机并不算特别好。中国经济特区起步的时候,恰逢国内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同步增收、巨大的消费潜能被释放出来。1983-1991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2%【3】,还算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周期中。所以,中国经济特区赶上了内需和外需都比较旺盛的历史机遇,只要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必然不愁销路。与上述情况相比,印度现在所处的时机显然不算特别理想: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停滞之中,消费增长乏力。全球居民消费总额最近两年竟然出现了下降。对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这显然不是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
依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家庭消费总额在最近几年出现下滑,由此可见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多大。
而且印度很可能高估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能够带来的红利。首先,中国国内尚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以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欠发达地区。例如,富士康于2010年在河南投资建厂,已创造了几十万就业机会。
其次,即使某些利润空间有限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为什么一定要转移到印度呢?我在美国Ralph Lauren、Calvin Klein等著名品牌的专卖店里,经常能够买到由越南、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几个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服装,而印度生产的物件反而少之又少。这种现象其实说明以下几点问题:
劳动力成本与印度有可比性、甚至比印度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堆。
这些国家早已布局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
印度与这些国家相比并无明显的制度优势,印度的用工机制显然颇有问题:一方面,即使正式职工玩忽职守,也很难以正当理由将其解聘;另一方面,全国85%左右的劳动用工属于无劳动合同、无任何保障的“临时工”。
巴基斯坦是世界第4大棉花产地(前3名是中国、印度和美国),纺织业是该国重要经济支柱之一【4】。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仅次于印度的第2大黄麻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出口国。论橡胶产量,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产量加一起,差不多是印度的8倍【5】。印度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对手,在原材料方面不乏优势。
所以,印度最好别指望中国的产业升级会造成“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还是先想想怎么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竞争比较好,况且这些竞争对手的生意早已做得红红火火。
孟买贫民窟
想要全国一盘棋?难啊
假设印度政府真能拿出当年中国政府建设深圳那股劲头,成功吸引外来投资、建成了经济特区,接下来还要面临如何在全国推广经济特区经验的问题。
经济特区办得再好,也就是巴掌大点的地方。如前文所述,经济特区的主要意义不是把巴掌大的地方打造得遍地黄金,而是作为试验田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说到推广经济特区的经验,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制度优势: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是单一制国家,有着统一的行政体系、法律体系和国内市场。中央政府觉得特区的哪些经验好,直接让地方政府执行相似或相同的政策便是。历史上的沿海经济开放区也确实继经济特区之后大放异彩——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在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中已处于支柱地位。
放在印度,事情恰恰没有这么简单。印度的一级行政区包括有28个邦(中国不承认印度在中国藏南领土上成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6个联邦属地及德里国家首都辖区。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首都辖区与邦处相同的地位,而联邦属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6】。每个邦都有议会和立法权。依照印度宪法第7附表,各邦对表B列举的各项事务拥有完全立法权【7】,包括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矿产、文化产业,以及与土地、电力、房地产、运输相关的税收,等等。各邦对表C列举的各项事务与联邦分享立法权,包括劳动关系、电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与分配、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等等。
由此可见,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关的诸多生产要素,大都处于各邦立法权限之内。假如要推广经济特区的经验,印度的联邦政府得挨个和各邦商量,让各邦议会逐个、逐条修改法律,并且建议各邦政府制订与联邦政府的精神配套的政策。而且,联邦政府推行改革只能与各邦和颜悦色地商量,因为联邦政府并不是邦政府的上级领导,无权要求各邦政府和议会与之保持一致。“联邦主体协作”说起来好听,在操作层面上却面临本位主义导致的大量扯皮,以致印度至今无法形成商品、资本和劳动力高度自由流通的国内市场。可以想象,即便印度的经济特区真的取得了某些成效,印度的联邦制度也会使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制度改革极为困难,岂是“3年行动计划”就能搞定的?
莫迪率4.5万人同秀瑜伽,展示印度软实力
至于“改造印度国家研究院”鼓吹的“输出软实力”,现代印度文化不可避免有殖民文化的遗留,再加上数不尽的怪力乱神、数不清的种姓、各社会群体间没完没了的隐性歧视,印度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恐怕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对于印度,不应低估,也不可高估。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印度的实力增长,在经济、国防、外交等领域预先设防,不能让印度在未来对中国构成战略威胁。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舆论场上某些“印吹”的吹捧当真,什么“印度民主制度对中国有体制优势”、“印度光靠人口红利就能压倒中国”、“印度文化比中国文化更有利于社会稳定”,深究起来都难以站住脚,毕竟国际社会还是靠实力说话的。
参考资料:
【1】维基百科:https://en.m.wikipedia.org/wiki/NITI_Aayog
【2】印度斯坦时报:http://m.hindustantimes.com/india-news/67-references-to-china-and-chinese-betray-inspiration-of-niti-aayog-s-three-year-action-plan/story-qL03ROy5u9HojE8KHv0IIM_amp.html
【3】世界当代经济史:http://m.mzhu8.com/modules/article/wapreader.php?aid=383&cid=100732
【4】维基百科: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otton_production_in_Pakistan
【5】https://top5ofanything.com/list/7738a992/Rubber-Producing-Countries
【6】维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印度的邦和中央直辖区
【7】印度宪法汉译本:http://www.baike.com/wiki/印度宪法%28汉译本%29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