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林毅夫给吉林开药方值得肯定 东北“慢性病”究竟怎么治?
关键字: 东北经济东北国企改革林毅夫吉林经济结构转型报告东北老工业基地事业编制东北地区虽然也有真想做事的地方干部,但能力与抱负恐怕难以匹配。曾有厅级干部在我面前畅谈对产业升级的设想:筹集2~3亿资金,投资2~3家生物制药企业,做到绝对控股;争取4年内做出新药、让企业上市。出于社交场合的尊重,我不便当面指正。但这片言只语反映出他对高新技术产业缺乏起码的了解,以致想法完全不符合业内通行的规则:
1- 生物企业在孵化期和成长期一般依靠风险投资,很可能会有天使轮、A轮、B轮、C轮等多轮融资。
2- 就一般状况而言,生物企业在天使轮的股权稀释不超过20%,A轮也不超过20%,B轮、C轮融资的股权稀释多在15%以下。站在创业团队的立场上看,让单一外部投资人上来就绝对控股是非常糟糕的选择,没人会愿意陪他这么玩。
3- 企业上市是概率事件。长三角地区拥有国内最为成功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那里每培养100家企业,能有一两家发展到上市的规模就已经不错了。大哥您只打算投资2~3家企业,而且期望它们只通过一轮融资就能顺利发展成上市企业——您要是有这么好的运气,干嘛不去天天买彩票呢?
事情总需要具体的人来做,想做事的干部也就这个水平,反映出东北地方政府的人才危机和治理能力危机。反观长三角地区的各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部阵容可以用“华丽”来形容:主管业务的中年干部对于产业经济有比较丰富的经验,谈起高新技术企业头头是道;实际操作的青年干部有很多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海归”背景,视野非常开阔。
这样的干部阵容在东北各地根本找不到。不得不说,东北地区极度缺乏了解产业经济、拥有实操能力、具备战略眼光的优秀干部,“体制内”的人才匮乏极大地制约了产业升级。斯大林的名言“干部决定一切”,放在如今也很有现实意义。
当年“下岗潮”的时候,某些领导和经济学家认为东北地区经历的不过是“阵痛”,挺一挺就好了,历史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东北地区不是遭受了“阵痛”,而是患上了严重的“慢性病”,具体病因包括:
1- 产业结构不佳,新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更缺乏吸引高端人才的岗位。猎聘网、前程无忧等国内主流招聘网站较少投放东北地区的招聘信息,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培养出来的大量毕业生并没有留在东北寻求发展,这些足以说明问题。
2-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尤其缺少优秀的经济管理干部。这使得东北的发展缺乏战略战术,在产业升级方面缺少作为。
3- 地缘优势不复存在。东北突出的地缘优势主要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背靠苏联意味着既有安全保障(当时中苏边境一度不设边防部队)、又方便接受物资援助,使得东北在当时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中苏交恶,东北的地缘定位由腹地变为对抗前沿,仅存的地缘优势是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网,和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整体开放使得东北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阜新、大庆等资源型城市更因为资源逐渐枯竭而走下坡路,可谓雪上加霜。
4- 外部经济大环境不利。如前所述,东北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错过了一次产业升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连企业实体都被搞没了,谈何振兴?这使得东北地区进一步错过了21世纪初的重大机遇期。2001-2007年是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背景是:西方国家能够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国主要通过外贸拉动GDP,这种模式被经济学家概括为“搭便车”。在这一时期,江苏、浙江、山东等外贸发达的沿海省份都获益颇丰,而疗伤中的东北无暇他顾。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普遍停滞,依靠外贸拉动东北经济增长的难度就更大了。
《钢的琴》剧照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疗东北地区的“慢性病”不宜操之过急,但是一定要从消除病因入手。否则,再多的治疗顶多暂时改善症状、而不能带来痊愈。真正有可能治好东北地区“慢性病”的战略,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
1- 制定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解铃还需系铃人,重新振兴东北所需的资源支持,远远超过了省级政府能够协调的范围,国家层面的支持是减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必要手段。当然,这种支持不能简单理解为“给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 从江浙沪等发达省份批量选拔真正懂经济、政绩卓著的干部,形成支援东北建设的长期机制。而且对这些干部要果断提拔使用——苏南、浙东区县的GDP甚至高于东北地区的许多地级市,将江浙沪各开发区的县处级干部调到东北担任有实权的地厅级干部,其能力绰绰有余。
3- 在东北形成反腐高压态势,要将反腐力度深入基层、将反腐手段制度化。干部是群众的表率和社会风气的标杆。地方干部“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的龌龊习气一日不根除,“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谶语就一日不能打破。没有投资的注入,发展经济的希望又从何而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东北的政治生态,才能营造活跃的商业氛围。
4-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兼顾解决就业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基本思想是:稳住制造业,发展服务业,培养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能为大量城市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不稳则民心动摇。对于经营确有困难、但就业岗位众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如大连机床集团、鞍钢集团),不能随便走破产程序,但是可以考虑由国资委派出工作组接管部分领导权,专门主持企业的重组和脱困;必要时应调整企业领导班子,不换脑袋就换人。大型国有企业,脱困一家是一家。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08“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19“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77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238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