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观察所:“人造太阳”再创纪录,是中国式科研方法论又一次胜利
时间来到1979年,中国经济进入又一轮调整期。在这种背景下,中科院的“八号工程”被迫下马。不过,好在585所的中型环流器项目保留了下来,并在1984年顺利启动,被命名为“中国环流器一号”。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研究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解决了从零到一的“有无问题”。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当时“中国环流器一号”的性能还比较有限,只能含蓄地说“在第三世界核聚变研究的装置建造、实验研究水平上处于领先地位”。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有了自己的装置,但和国际主流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HL-1)
但中国科研人员并没有因此气馁。1991年,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与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引进了俄罗斯研制的T-7中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中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深度改造,1994年,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正式建成。这一次,HT-7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被国际学界公认为“毫无疑义地处于第三世界的领先地位,将接近国际聚变研究的前沿”。换句话说,中国终于有了一个能让国际同行“看得上眼”的装置。
这就是全球第二次核聚变研究浪潮,也是中国可控核聚变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从一个“上不了牌桌”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站稳脚跟的奋斗者。曾经那个只能在牌桌外观望的穷学徒,如今已经拿到了入场券,接下来,就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第三阶段:领跑世界的组局者
我们暂时把时间调回到1976年。彼时,由美苏倡议,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框架下,由美国、欧、日、俄共同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巨大的科学计划,目标是验证核心聚变技术的科学可行性,以及反应堆的工程可行性。然而,冷战的产物,总是难免带上冷战的基因。持续的预算增加、复杂的政治原因,以及迟迟无法达成共识的选址问题,让这个看似和谐的ITER一度停摆。
2003年,中国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计划谈判,并在2006年11月正式签署了ITER计划协议书。所谓“平等伙伴”,是指分担一部分资金,享受全部的项目权益。加入ITER后,中方不仅能够共享这一巨型托卡马克装置获得的各种研究成果,还能学习受控核聚变的科学现象及其控制手段,以及巨型科学装置的项目管理规范等软科学成果。更重要的是,ITER为中方分配的设备采购包,有力地带动了相关工业领域的产品、材料、工艺和标准的进步。
这就好比咱们参加了一个羽毛球俱乐部,不仅能跟俱乐部里的其他会员切磋技术、交流心得,还能通过组内比拼选出更优秀的选手,代表俱乐部外出比赛、赢得荣誉。而中国在基建领域的强大能力,使其在ITER计划中脱颖而出,主导的工程质量好、进度快,因此经常中标。中标之后,中国不仅获得了最前沿的技术,还能通过实践打磨自己的手艺。如此一来,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快速发展并进入国际一流行列,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2006年,中科院等离子所在合肥建设的“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正式投入使用。EAST作为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托卡马克装置之一,承担起了为ITER进行先期验证实验的重任。与上一代平台HT-7相比,EAST的综合性能有了大幅提升,从“进入国际主流水平”跃进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前列”。
再比如,2009年,西南物理研究院提出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不仅承担了ITER等未来巨型反应堆的预研验证工作,更重要的用意在于消化ITER项目中得到的成果。通过走通一个同类大科学装置从设计到建造调试的完整过程,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2020年12月4日,HL-2M装置在成都双流的西物院基地成功放电,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迈开双腿,稳稳站在了聚变技术的最前沿。
在HL-2M占据着媒体聚光灯中心位置时,中国可控核聚变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这一次,中国不再是跟着大哥玩、看牌友脸色的穷学徒,而是已经成长为可以自己组局、带着别人玩的大哥了。
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 图自中核集团
经典的中国式科研方法论
总结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经典的中国式科研方法论,就是一步一个台阶,上台阶时,既利用良好国际环境,尽可能汲取外部先进材料、设备乃至技术资料,短时间内满足应用任务要求,同时又通过带动关键子系统的国产化完成自主创新,为下一个台阶的跳跃创造条件。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国科研的智慧,更彰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进取的精神。
回顾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策略的实施轨迹。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站在世界前沿,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在早期,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技术封锁和资源限制使得自主发展几乎不可能。然而,中国科研人员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积极寻找机会,利用国际交流的窗口,汲取外部资源。中国通过与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如T-7和ASDEX,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改造和国产化,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入21世纪,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步伐愈发稳健, 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EAST和HL-2M等装置,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更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技术上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式科研方法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在核聚变领域,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例如,EAST装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国产化的关键部件,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装置的性能。这种“以我为主”的创新模式,不仅使中国在核聚变技术上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更为中国未来在其他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人造太阳”再创纪录,是中国式科研方法论又一次胜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昊 
-
“大洋一号”功勋船舶将升级改造
2025-02-02 15:35 -
“霸榜全球140个市场”,拉新最多的是…
2025-02-01 22:06 观察者头条 -
突破70多年来的传统认知!他们发现距地球16万公里的“太空合声”
2025-02-01 16:53 天文 -
中国光子毫米波雷达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31 22:54 科技前沿 -
果然,台当局又跳了出来
2025-01-31 22:01 台湾 -
英伟达平台上线DeepSeek
2025-01-31 18:18 -
阿斯麦CEO:DeepSeek,好消息
2025-01-30 09:34 -
20光年外,科学家又发现“超级地球”
2025-01-29 19:03 -
DeepSeek超越ChatGPT,登顶美国区免费APP榜单
2025-01-27 09:02 观网财经-科创 -
理解DeepSeek的中国式创新,要先回顾深度学习的历史
2025-01-27 08:03 心智观察所 -
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再添“观天”利器
2025-01-21 20:09 天文 -
最大载重1.9吨,国产大型无人机首次实现量产交付
2025-01-20 22:12 中国精造 -
我国成功发射云遥一号37~40星等5颗卫星
2025-01-20 21:59 航空航天 -
新跨越!中国“人造太阳”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
2025-01-20 21:26 能源战略 -
“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这八个字将在美国身上应验
2025-01-20 08:24 心智观察所 -
英伟达,只是时代的偶然?
2025-01-16 09:36 人工智能 -
全球唯一!中国率先将美国学者设想变为现实
2025-01-16 09:28 科技前沿 -
全国首例!跨市自动驾驶公交来了
2025-01-14 19:49 -
我国建立世界第一套微波亮温度国家计量基准
2025-01-13 15:38 科技前沿 -
2025开年大戏:马斯克扬言奋不顾身一战的背后
2025-01-09 08:13 心智观察所
相关推荐 -
哈佛荣誉校长竟称:这是给中国的“大礼” 评论 137公募改革“触及灵魂”,中国正破解金融的世界性难题 评论 103特朗普为何突然对欧盟发难?“嫌对华施压还不够” 评论 110“越谈越僵!最急着签的都杠起来了” 评论 98最新闻 Hot
-
哈佛荣誉校长竟称:这是给中国的“大礼”
-
加沙医生前线救死扶伤,家中十个孩子九个被以军炸死
-
敏感海域,日巡逻艇突然发射实弹,打完才想起没警示
-
特朗普为何突然对欧盟发难?“嫌对华施压还不够”
-
特朗普自夸:我“重建”美军
-
俄军称又控制三个居民点,乌军否认
-
用没用翻译?俄乌突然吵起来了
-
“越谈越僵!最急着签的都杠起来了”
-
“推倒重来要几十年!没有中国我们根本无法生产”
-
美欧这事儿闹的,还扯上中国…
-
印军称击毙一名巴基斯坦越境者,巴官员称印方“含糊其辞”
-
特朗普胡诌:有学生2+2都不会,怎么进的哈佛?
-
内蒙古一地突降大雪,多匹马被冻死
-
美议员跑加拿大求“复合”:咱有共同“敌人”,中国啊
-
“美国给中国送大礼,共和党人这下该解释麻了”
-
特朗普威胁三星: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