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球研究所:二里头遗址会是夏朝都城所在吗?
【导读】 近日,河南洛阳古城村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媒体表示,夏文化探索取得重大突破。在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对望的古城村,新发现一道夯土墙,极可能是中国考古人苦苦寻找60余年的二里头都邑城墙。
这一发现,将极大改变对二里头都邑、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
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寻夏”的关键点位。自1959年我国首次明确以探索夏文化为目标的田野考古正式启动以来,二里头遗址发掘与研究工作持续进行。
【文/星球研究所】
距今4000年前的一天,传说中的英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催促他脚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历经十余年的治理,水患终于平息。但大禹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家族将开启一个怎样的王朝,又将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
要了解神话迷雾背后的真相,我们需要先将时光倒回到5000多年前。
壹 文明的桎梏:都邑初兴
在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众多古国兴起,如点点繁星。虽是小国寡民,却也各自为政,欣欣向荣。但好景不长,这些古国无一例外地走向衰亡。
有人说,它们毁灭于自然灾害;有人说,它们覆灭于内部动乱;有人说,它们湮灭于外敌入侵……真正的原因已不得而知。伴随着众多古国的衰亡,各地的文明进程也纷纷陷入低潮。
兴起—繁荣—衰落,在这样的轮回持续上演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向着中原袭来。这是大禹治理的那场洪水吗?真实的答案也已无从知晓。但洪水退去后,洛阳盆地的冲积平原却变得更加肥沃。
距今3800年左右,来自今河南嵩山地区的一个族群看上了这块土地,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建起了一座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大型都邑,一座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发达的都邑。都邑的名字我们不甚了了,想必和后世的长安、洛阳一样耀眼。今天,我们只能根据都邑遗址所在的村落名称,将其称为“二里头”。
洛河畔二里头遗址航拍摄影@焦潇翔
在都邑建立之初,二里头就有明确的规划。数条纵横相交的大道将整座都邑划分成至少9个部分,它们组成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道路网的中心是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宫殿区,里面有两组大型宫殿建筑群。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沿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其方正规整、择中立宫的规划理念,成为后世宫城的“鼻祖”。
难道,这是大禹家族的宫殿?难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在许多学者眼中,答案都是“最有可能”。
以如今的标准来看,这些宫殿或许“其貌不扬”,但在当时,它们的工程量不容小觑。仅一号宫殿的夯土量就超过2万立方米,这意味着每天安排1000人劳作,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而完成宫殿区所有的建筑工程,所需劳动日可达数十万乃至百万。毫无疑问,若想建造如此规模的都邑,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据估算,二里头都邑当时的人口规模超过2万,是同时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
这么多人从何而来?二里头遗址的人骨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不少人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二里头可谓“中国最早的大规模移民城市”。
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绝非小国寡民,也绝非昙花一现的古国,这个“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一定有着特殊之处。
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摄影@康宏雷
贰 挣脱桎梏:农业与青铜
也许命运的轮盘自二里头先民踏上洛阳盆地的那刻起,就已悄然转动。地处中原腹地的洛阳盆地,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有四面环山作为天然屏障,黄河的支流纵横其间。
与华北地区传统的旱作农业不同,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错让这片平原既能种植粟、黍一类的旱地作物,也能播种水稻这样的水田作物。多元的粮食结构,让二里头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旱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当然,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若想挣脱桎梏,靠农业的支撑仍然不够。此时的二里头人还需要一项“高新技术”的助力,这便是青铜铸造。
洛阳伊川一带麦田景观摄影@唐振明
传说夏人已有发达的青铜技术,能将铜铸成鼎。《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意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铜铸成九鼎。而二里头人正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强的青铜铸造者”。
早在二里头之前,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些聚落就已经开始尝试铸造铜器。但铸造方法十分原始,只能做出简单的器形。也许是文化的交融碰撞出了火花,在二里头这个四方文化汇聚的中心之地,一场“技术革命”悄然开始,青铜铸造技术变得更加复杂。
工匠们用泥土捏制出独特的器形,放入窑中烧制成模型。随后,将泥料覆盖于陶模表面,凝固后成为外范。同时,在陶模的内部填充泥土,硬化后成为内范。最后,内外范组合,将铜液倒入两者间的空腔之中,待冷却后打碎内外范,一件复杂的青铜器由此诞生。
复合范技术的发明,让复杂的器形得以出现,铜液中金属配比的优化更是让器壁变得薄而均匀。此时的二里头,拥有中国最大的青铜生产基地。遥遥领先的铸铜技术,将为二里头开辟出一条“征服之路”。
作为奢侈品,稀有且昂贵的青铜器是身份与等级的不二象征。因此,将稀有的青铜打造成祭祀祖先与供奉神灵的礼仪用器,更能彰显“王权神授”的合法性,从而进一步规范等级秩序,达成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精神征服”。
作为兵器,坚硬又锋利的青铜兵器对普通的木石兵器有压倒性的优势。有了武力的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由此实现对底层民众和周边聚落的“物理征服”。
二里头青铜爵(中国考古博物馆藏)摄影@苏李欢
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农业结构,增强了二里头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青铜生产技术的进步,则大大稳定了二里头内外的局势。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也首次突破了盆地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遍布整个黄河中游地区。而它的文化辐射范围则要更广:北达燕山以北,南至东南沿海,东及鲁豫交界,西到甘青高原。
此时的二里头,不论是社会发展程度,还是文化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国文明。它突破了石器时代的桎梏,叩开了青铜时代的大门。它结束了以往小国林立的局面,创立了一个拥有广袤国土和强大王权的国家,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即最有可能的“中国第一王朝”。
“二里头”成了彼时中华大地上最闪耀的存在,如同皓月当空,使周围群星骤然黯淡。这便是考古学家们口中的中华文明由“满天星斗”向“月明星稀”的转变。
而在二里头遗址,这个中国最早的“青铜王都”,又有着何等恢宏的王都生活?不妨让我们推想一下。
二里头文化辐射范围示意
- 原标题:二里头:寻找中国第一王朝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19371213绝不能忘,今天以国之名悼我同胞
2024-12-13 07:11 国家公祭日 -
杀敌不如诛心!毛泽东只用了7个字
2024-11-22 09:39 宝塔山下制胜法宝 -
三星堆玉石器“生产车间”又有新发现 已辨认出19种原料材质
2024-10-21 22:12 考古 -
二里头文化是不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的“临门一脚”?
2024-09-15 10:21 -
突破16万公里!中国铁路塑造世界铁路新格局
2024-09-14 13:32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美国人借口拍照偷偷带走我国文物,重要物证首次披露
2024-09-11 21:06 考古 -
首次!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集中亮相
2024-09-08 17:33 考古 -
海外旅行使用它,或将面临重罚
2024-08-26 14:28 观出行 出行·纪录 -
朝鲜三池渊将向外国旅行者重新开放
2024-08-15 12:45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79年前的今天,日本无条件投降!
2024-08-15 08:28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逝世,系施一公院士祖父
2024-06-29 23:14 -
宁夏一村民驾驶铲车取土损毁宋代古城遗址被判刑
2024-05-25 08:28 考古 -
首次公开!侵华日军731部队再添新罪证
2024-05-04 10:51 日本战犯笔供 -
我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23-11-04 19:11 申遗竞赛 -
河北滦平发现戚继光督建长城石碑,内容与史料记载高度吻合
2023-08-16 14:29 考古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8周年
2023-08-15 06:52 -
为什么梁启超不看好的社会主义,最后拯救了中国?
2023-03-20 08:04 -
甲午战争沉舰发现大口径炮弹,辟谣“炮弹掺沙”
2023-03-04 17:03 考古 -
为什么西方考古研究都爱去希腊搞发掘?
2023-02-23 08:46 -
中国历史上的“叶文洁”,比小说要让人头疼得多
2023-02-14 08:46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评论 12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评论 136“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评论 164“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评论 216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加拿大人也不买了
-
“DOGE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
“乌克兰计划夏天大选,前提是...”
-
勒庞被定罪,不能竞选法国总统了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
日本再发警告:若发生,或致近30万人遇难
-
“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
美科技巨头重仓这一领域,“但中国已经领先”
-
日本: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塌了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
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
“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长:还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脸
-
“普京主义在美国获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