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瑞君:只有在“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让年轻人“想生”又“敢生”
最后更新: 2024-05-08 18:58:13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备受关注的议题。针对如何优化现阶段生育政策,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的问题,已有多地出台省级或市级的鼓励生育措施。本届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提交了《关于完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就相关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了吴瑞君教授。
作为人口学领域的专家,吴瑞君教授认为,现阶段生育政策引导重点应放在解决“想生不敢生”家庭的顾虑上,为其减负赋能,提振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下为对话全文。
【对话/刘惠 整理/杨珈媛】
观察者网:您今年的提案是“完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人口和生育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您提案中也提到目前“生育支持政策碎片化的问题”,能否对读者详细介绍一下您的提案内容?
吴瑞君:人口负增长的问题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当前,我国主要是生育主导型的人口负增长,因此我想着眼于低生育水平这一现状来讨论怎样提升我国不同年龄段的育龄妇女以及不同类型育龄家庭的生育水平。
党中央解决我国生育问题的原则就是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然而当前我国关于生育的支持政策体系在建设和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对此也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生育支持政策碎片化”既有顶层设计问题,也有操作层面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党中央要求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但是,从各地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支持政策体系偏重于生育这个环节,没有把婚嫁、教育、养育与生育综合考虑;
第二,生育是一个连续行为,有了第一个孩子才能生第二个。但现在,各地生育激励政策的重点却放在第二孩或是第三孩,对一孩几乎没有什么激励政策;
第三,育龄妇女和家庭,他们不愿生或不敢生的原因很多,不只是经济压力的问题,还有就业问题,生育的机会成本、养育照料、住房紧张等问题,但我们的生育支持政策还是将重点放在物质激励和托育服务等方面,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比较碎片化的。
2023年3月3日,吉林,丰满区实验幼儿园。(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您提出,“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要把提升二孩生育率作为现阶段的重要目标,重点解决想生而不敢生的问题,为什么您选择“二孩生育率”作为一个抓手?
吴瑞君:我主要还是从现实出发,有两方面考量:
基于较低生育意愿的考量。根据2023年国家卫健委在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全国29个省市地区,对20-44岁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只有1.64个。如果我们分年龄段来看,90后与00后是目前生育群体的主力,他们打算生育的子女数比平均子女数还要更低——大概1.5个左右。从调查数据来看,一孩的生育意愿并不高,一孩家庭不愿意生二孩的比重也很高,生育三孩的意愿就更低了。
第二,基于实际低生育水平的考量。2019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52,到了2022年,这个数据变成了1.07。1.52其实已经是一个比较低的生育水平了,但是总和生育率还在持续下降。而且,一孩生育率从2019年的0.7降到2022年的0.5,二孩生育率从2019年的0.7降到2022年的0.39。
从这些基本的数据来看,我们要提振生育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能把二孩生育率提上去,二孩的生育体验变好了,可能会有更多的家庭愿意生育三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比较现实有效的目标是——先把二孩的生育率提升,将来再慢慢扩大三孩的生育意愿,渐进地提升三孩的生育率。
观察者网:您提到年轻人“不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养育和教育方面的压力。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房子和教育,对于这两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政府可以有哪些措施减轻年轻人的生育压力?
吴瑞君:目前生育意愿低的群体主要分三类:一是不想生,在上海等特大城市,这一比例在持续上升;二是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生,这个群体占到育龄妇女总量的10%左右;三是想生不敢生,这部分占比最大,而造成“想生不敢生”的原因很多,根据我们的调查,经济压力太大,养不起是最主要原因之一。
住房的问题在大城市比较突出,如果一个家庭要生育更多的孩子,就需要更大的空间,房价太高,买不起房子也是阻碍“想生不敢生”群体的一个突出问题。
如果想要提升这部分“想生不敢生”群体的生育意愿,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住房问题上给予这些家庭一定支持。我在提案里也写了,我们现有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缺乏家庭视角,而生育本身是家庭行为,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如果家庭对生养孩子这个问题有了意愿,但是却没有建立基于家庭的政策支持体系,那么即使有生育意愿恐怕也难以转变成生育行为。
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借鉴西方低生育率国家激励生育的经验,我们也可以给予育龄家庭一定的生育补贴,这样或许能够提升“想生不敢生”家庭的生育意愿。希望能系统设计针对一孩、二孩和三孩梯度的生育补贴。
第二,现在国家已经通过个人所得税里的教育专项扣除来减轻育儿家庭的负担,但是力度仍不够,建议政府研究提高个人所得税教育专项扣除的返还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降低育儿家庭养育的成本。
第三,对于住房问题,我的建议是从这两方面给予支持:
首先,我国有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需要申请政府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我们未来可以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设计中,可以给生育2~3个的多孩家庭适当的优先照顾。
对于有住房改善需求的家庭,买房的首付比例可以适当的降低,贷款利率也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还有,在引才政策设计时,对生育两个或者三个孩子的家庭在人才房申请时给予适当照顾。
关于教育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子女教育成本较高也是想生不敢生的主要问题之一。现在的家庭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投资,与此同时,优质教育资源却并不均衡。大家都想进好的学校,这就造成了教育内卷,进而使得教育成本水涨船高。
我们如果想要解决教育这一方面的问题,要从这两方面来着力:
一方面,全国人口已经转为负增长,未来学龄人口规模会逐年下降,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前几年深圳等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幼儿园免费教育,或许其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推广幼儿园、甚至高中的免费教育,以降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负担。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74“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评论 85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3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
“特朗普关税反倒加强了中国决心,危机正化为机遇”
-
“我们无法在美生产任何产品,销美商品将涨价”
-
“我们努力实现100%美国制造,但连个轴承都买不到”
-
“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国推向危机边缘”
-
微软总裁着急:这项竞争不能落后中国,美国输不起!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中方直说了,美农彻底崩溃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