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喆:标普穆迪们下调中国评级,难堪中国,难堪全世界,还是难堪自己呢?
关键字: 标普下调中国评级标普穆迪评级机构金融危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1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下调为A+,展望由负面调整至稳定。坊间情绪问题,毕竟,评级公司对中国指指点点,也不是第一回了。
去年3月,穆迪、标普就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当时的理由之一就是“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将恶化”,如今的理由也类似,按这家机构的说法,尽管中国政府近期加大控制企业杠杆水平的力度,有望稳定中期金融风险趋势,但“我们预计未来两到三年的信贷增长速度仍不低,会继续推动金融风险逐步上升”。
既然“狼来了”的调子差不多,那不妨就再看看去年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万喆的回应吧。】
继穆迪之后,标普也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
楼继伟说:我不care。
三大评级机构一向被认为是经济界的指南针,资本界的引路人。印象中,有谁不是获得了良好的融资可能而缺少评级机构的美誉的?有谁不是国破家毁而没有评级机构对其大加挞伐的?
然而,三大之中其二对中国的很不看好态度也不怎么被市场看好。调低评级之事在媒体上固然也来势汹汹了一番几番,在资本市场上却波澜不惊,几乎涟漪未起。
中国主权债有关的指标并未发生什么变化,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未有大幅波动,离岸人民币不跌反涨。境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更不为所动。
这大概是评级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狼来了”喊得太多的结果吧。
狼来了,你经常喊
此次标普确认中国长短期主权债务评级AA-/A-1+,评级前景展望由此前的“稳定”改为“负面”。标普宣称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推进可能慢于之前的预期;预计中国政府和企业杠杆率将恶化,投资比例可能远不如我们之前认为的那样稳定在GDP的30%-35%之间的可持续水平。
标普主权信用长期债务评级,标普给瑞典新加坡的长短期主权债务评级为AAA/A-1+
今年3月初,穆迪在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a3”的同时,同样将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其原因号称是因为中国政府债务上升、外储下降和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
虽然不明评估模型和具体指标。好吧,就算是负债水平和还钱能力就是评级机构对主权评级的“硬指标”。中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占GDP比重的确有所上升,外储也有所下降。且不说这正是中国改革有意为之的部分。就把中国放在全球市场来看,无论是负债水平还是外汇储备,无论GDP增长速度还是对外收支状况,讲真的,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Aa3并不高,这是穆迪评级体系中的第四高评级。再降?
这是难堪中国呢?还是难堪全世界呢?还是难堪评级机构自己呢?
穆迪的主权债务评级序列
穆迪标普们对中国,从来偏闻偏见。
即使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时期,三大机构也总在喊“狼来了”。中国2004年以前一直被标普标为BBB级,这是“适宜投资”的最低级别,中国的企业、机构则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以下的“投机级”。迫于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压力,标普直到2008年才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提升到A+。
甚至出现过中国铁道部主体的长期信用都高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甚至出现危如累卵的主权债务危机国家主权信用都比中国高的现象。
甚至出现大债权国与大债务国之间信用等级“倒挂”。
这是让别人不相信你对中国的评级呢?还是让别人不相信你对中国的评级呢?还是让别人不相信你对中国的评级呢?
狼都走了,你才喊
评级机构在各种经济金融危机中都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
但却不是先知先觉预警预防的本色作用,而往往是先不知先不觉,危机已经发生了,眼看水漫金山,人人都在呼救和救人,评级机构却赶紧上前去把筏子都凿出大洞来,让伤害更剧烈一些,那种角色。
对1979一1999年的评级数据分析表明,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当时的货币危机上系统性失败,而评级降级的放大作用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尤为明显。
1998年亚洲危机爆发后,评级机构大刀阔斧的一夜间便将东亚许多国家的主权评级降低,加速危机的推进,从危如累卵迅速变成溃不成军。而金融危机前,信用评级机构却完全没能通过评级向市场发出警告。
2009年12月,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频频出手调降欧盟成员国及其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欧元立刻风雨飘摇,欧盟解体的传闻一浪高过一浪。
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评级机构的大舞台。如果看一下2005年到2007年期间,标准普尔给与“AAA”评级的住房贷款抵押支持债券(RMBS),就会发现,其中75%以上在2010年7月的评级中被降低到可投资的“BBB-”级之下,也就是“垃圾”级。
这样颠覆式的全面性的降级事件,既然不可能是所有的债券都被换过了,或者所有专家都被换过了,或者所有模型都被换过了,或者是小宇宙爆发或者大宇宙转换,那么只能说明,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予了大量虚高评级,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危机发生后,评级机构为了保住声誉,又急遽下调信用等级,加剧了危机恶化。
和狼什么关系?
狼不来,喊得起劲儿。狼走了,也喊得起劲儿。狼来了,却不吱声儿,为什么?
评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评级机构是靠出售信用评级手册和分析报告给投资者,并向其收取费用来维持运营的。从1970年开始,评级机构凭借已经获得的巨大影响力,开始转向被评级对象收取费用。评级机构的盈利对象变成了大机构,信用评级实行有偿评级,也就是“发行方付费”模式。
现在,投资者可以无偿获得评级信息了。但是评级机构理论上是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其利益却是由发行商代表支付的。这本身就潜藏了许多冲突,从而阻碍了评级机构做出准确诚实的评判。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存在“竞次现象”,为了吸引更多的业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2003年穆迪来自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的收益达4.6亿元,1996--2003年保持30%的增长率,惠誉从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中获得的收益占总收人的比例高达50%,标普的情况基本类似。从2003到2006 年间,穆迪公司的股价翻了三番,而这主要是源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火爆增加的收入。当2007年穆迪公司提高了评级标准,其在商业抵押贷款评级市场的份额迅速从75%下降至25%。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喝狼奶的孩子,当然只替狼代言。
是狼还是人?
恐怕还不止如此。即使剔除受评人支付费用而产生的的压力,评级机构仍然压力山大。他们或者本来就是“狼人”。
某些评级机构的主要股东根本往往就是其信用评级的评估对象和费用的支付者。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算不算评级机构的股东构成与市场交易方产生了可能的利益冲突?或者说,算不算股东与其评级活动和被评对象有了关联交易?2012年3月纳斯达克数据显示,穆迪母公司的大股东中就包括了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身为次贷债券的主要发行人的华尔街几大投行。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苏堤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