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涛:香港“殖民地思维”令李嘉诚惨失2000亿,出路何在?
关键字: 李嘉诚华为中兴科技创新殖民地思维商人人工智能何以如此?我认为是香港在过去众所周知的特殊历史时期长期形成的“殖民地思维”作崇。什么叫“殖民地思维”,那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就是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为,无论有多少铁的证据反驳这种观念,都在骨子里坚定不移地迷信这一点。
什么是自由?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纳尔逊·曼德拉(1918-2013)在牢中服刑了27年,但身体上的枷锁丝毫没有阻挡住他持续思考如何将南非建设得更好的思想活动。
而在很多可以随意到大街上高喊要自由的香港人身上,你分明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完全没脑子的行尸走肉。如果缺乏以测量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切自由的口号都只会变成把思想禁锢得如同石头一般的沉重枷锁。
20世纪80年代初,当我还在南京邮电大学学习电子测量的时侯,香港一个城市的电话用户数是360万,整个内地才320万。而到了2017年9月,内地一个月新增的4G用户量为1750.6万,是香港2016年全市人口(737万)的2.38倍。
1996年回归之前,香港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已是1.21万亿人民币,要理解这个数字令人恐怖到什么程度,只需要知道它是当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苏州、杭州、无锡等9个城市GDP的总和即可。
二十多年过去,2016年香港的GDP合人民币2.1万亿,北京和上海已经各自分别超过香港,而GDP超过万亿人民币与香港算同一数量级的内地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2个。2017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香港已经没有任何悬念。5年到10年之内,香港沦落为中国二线城市的前景基本上已经确立, 还有悬念的只是它会不会继续沦落为三线城市。
整体创新的自信缺乏绝对成问题
我当然不会盲目鼓励甚至简单鼓吹科技创新,更不是要制造“科技创新,一抓就灵”的新迷信,而是要人们理性地意识到并深入地研究相应的规律,持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判断能力。
以视频安防领域为例,我所在的公司早就有数字视频技术甚至数字视频监控运作基础的,我们也的确仔细调查论证过是否要介入当年IP摄像头这个市场。但这个领域与我们公司原有的市场体系是存在重大差异的。我前几年负责海外业务时主要采用的是渠道营销方式,而在国内基本是直销方式。
安防产品在国内主要采用渠道方式,同时,这个产品又是与广电完全不同的专业市场。当年我们公司在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主动放弃了这个产品。这个战略决策是否正确今天也很难去评估,毕竟,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表面看来有一定基础可能反而是更多的障碍,如同器官移植一样,因基因不同很可能存在排异反应,严重得甚至会引发生命危险。
另一个也是做视频的科达公司在国内会议电视领域算是领导者,它选择进入了安防领域,到现在这个决策是对是错其实也还没最后验证出清晰的结果。在这样一个专业领域如果进不了前三名,那竞争到最后就是能否活下去的问题。
仅从企业的微观上看,各自选择的方向当然会有所不同,但是,一个社会整体上如果全都对科技创新视如禁区,没有任何自信心,那的确就成问题了。
什么是自信?曾有一个流行的故事说当华为的销售额超过爱立信时,华为高层马上开会讲:大事不好,遇到大麻烦,华为销售额已经超过爱立信了。从这个流行说法里,不难察知这样一种尴尬:中国人往往暗中梦想着有一天能重新引领世界,但出于长期的落后形成的思维定势,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明明兴奋到心都要跳出来,仍要强行按奈住激动、故作镇定,矫情得要命。
而宇视科技的总裁张鹏国先生在谈到中国人工智能(AI)视频安防领域的科技地位时,却很平静地表示,中国安防技术对国外(当然包括所有欧美同类企业)全都是“降维攻击”,只是降几维的问题。在中国是第几,在世界上就是第几。从一开始中国AI视频安防技术上就是领导世界的,这个领域从来就没尝过“落后”是什么滋味,也从来就不明白还有所谓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因为自己就是。只有自信到根本不需要自信、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时侯,那才是真正的自信。
我在数码科技负责海外市场时,曾推动设计开发了全球首创的EMR(媒体综合处理平台)这种完全统一平台的数字电视产品,可以将过去上百种不同数字电视产品集成在单一的平台上。有一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IBC)上,国内过去的客户听我介绍完这个产品技术后非常激动地问:太好了,你们这个技术与国外公司相比还有多少差距啊?我告诉他们:国外公司?和我们相比嘛,那差距确实还是有的。“啊?啊!好啊,好啊”。
为什么中国人都到今天了还老是要把什么“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根本没出息的东西当回事儿呢?自从我所在的“数码科技”公司开发出EMR后,所有欧美公司包括美国的CISCO等全在追随这个事实标准。德国最大的数字电视科技“民族企业”Blankom不仅山寨了EMR整套产品架构,而且连产品名字的创意都是山寨我最初给EMR起的名字“魔术师”,居然叫“变色龙”。不要以为欧美公司不会山寨,人家山寨能力一点儿不比咱差,就是过去我们老是不给人家机会而已。
范冰冰:从没想过嫁入豪门,因为我就是豪门
义和团香港复辟?
香港一直在自我进行产业降级,不断地降。降到今天,商界的顶尖精英李嘉诚宁可抛掉香港的资产,也从没推动整个香港系统地思考一个简单之极的道理: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活得更好。但就算这样降级去做服务、旅游、购物其实都有大量吃喝不尽的商机,只要能让内地每人去一次香港,就足够香港活得很好了。
但香港的一些“精英们”却要不断地占中、闹事,一定要闹到生意来源逐步断绝才算死心。前些年当内地游客去多了,生意太好的时候,一些“精英人士们”居然不认为应当抓住机遇扩大服务能力,扩大生意规模,加快与深圳连接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而是利用手中的立法权,制定一堆又一堆莫名其妙的法律规定,限制和驱赶这些生意!总有人极力阻碍连接深港之间的高铁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心思都花在以为再改改某些法律条款就能让香港怎么样一类事情上,就如同认为在哪个庙里烧几柱香就能让香港发更多财一样不可理喻。
香港大多数的市民显然是反对这种闹法的,可是一个地区的思维是深刻体现在少数精英群体里的,如果香港的精英群体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就算90%以上的普通市民都反对,依然会对整个香港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因为做投资和创业导师的关系,这些年我看过大量内地、港、台以及美国硅谷、以色列的创业项目。创业是很艰难的,客观地说,各个地方的创业成功率都不会很高。但先不管成与不成,内地创业者做的项目本身是什么呢?机器人、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相变存储器、超高速船舶、智慧农业、新材料......基本上与硅谷、以色列创业者考虑的是相同层次的问题。而香港的创业项目呢?改进快餐饭盒以提升效率、很有品味的餐饮连锁......这类项目当然不是不能做,但如果连香港最具创新力的一批年轻人,最多能考虑的也只是这一类事情,怎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那些考入国际排名那么靠前的香港高校的高才生们,难道除了占领大街打打麻将,搞些莫名其妙的打什么黄伞白伞的运动,对今天的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居然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吗?从部分香港青年人和所谓的“精英”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类社会最具活力的前沿科技思想,而是与一百多年前的义和团、白莲教差不多的行为方式。
十年后的香港与深圳
深圳还算是有特区的政策,而其他内地城市并没什么太特别的政策支持都发展得那么快。香港的政策环境显然比深圳还要特殊自主得多,还想特殊到哪里去?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是迷信出来的。几十年前,深圳能以成为香港的后花院而感到是一个机遇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但是,如果香港自以为是的部分“精英”群体再不尽快深刻反思真正问题所在,将“殖民地思维”彻底荡涤干净,只要再过十年时间,香港能否还有资格作深圳的后花园,或许都将会成为一个问题。
十多年前就流传一个段子——
深圳特区成立不久,一群母亲抱着孩子在皇岗口岸遥望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香港;后来,是香港的母亲们抱着孩子遥望北方:你们看,那边有好多高楼大厦的地方,那就是深圳。
在科技方面,中国即将全面领导世界。树立这样的决心、信心和平常心,一切梦想都将顺理成章,变成现实。本文的话可能有些刺耳,但并没把香港当外人。回归都二十年了,都是兄弟,香港也该向内地城市的发展看齐了。
(本文原载“纯科学”微信公众号,作者授权观察者网转载)
- 原标题:香港“殖民地思维”令李嘉诚惨失2000亿,出路何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8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