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华:毛泽东进驻延安的13年,见证了一个未来新中国的缩影
1936年初,中央派李克农与张学良沟通联络,见面会谈时张学良就曾提出这样的要求。据李克农的儿子李力讲:[5]会谈过程中张学良曾说,你们红军能否放下武器,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改编?李克农回答:张先生你不要弄错了,我是谈判代表,不是投降代表,如果这样谈判,那我就没什么可谈了。边说边站起来往外走,被挽留坐下后,张学良又指着地图提出另一个要求,希望红军能把瓦窑堡让给东北军。
李克农说,张将军只要瓦窑堡这点地方,为什么不多要一些?我们共同抗日,从鬼子手里收复失地不是更好吗?经进一步交谈才知道,他是为了用这一“战功”向蒋介石交差,减缓蒋对他的追逼,是做给蒋介石看的。李克农表示理解,但事关重大需要报告,后经中央同意,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毛主席指挥红军东征期间,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谈判,张也提到他再不“进剿”无以回答蒋,蒋已经对他电责,还转给他阎锡山告他隔岸观火的电报。[6]东征返回后,彭德怀率红军主力西征甘肃宁夏,6月中旬东北军分三路向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前进,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撤出瓦窑堡。
当时,军委给一方面军和陕甘宁省委领导发报,专门讲中央机关准备转移的部署。电报说:估计瓦窑堡迟早必失,我军决搬空瓦市,准备作战。中央及军委各机关撤出瓦窑堡后到哪里呢?准备移至甘肃环县北部洪德城、河连湾一带。电报中还进行了分工:由周恩来留在东线,由彭德怀负责布置洪德城、河连湾一带机关,由林彪负责指挥沿途搬迁的机关部队,并对部队掩护、牲口接运等做了安排。
最后还对撤离瓦窑堡解释说,中央此次准备迁移并不改变加速进行西北大联合的根本大计。在干部及群众中应解释,中央迁都是为着直接领导和巩固新的更大的西北根据地,是为着更便利于发展东西游击战争,是为更易于争取东北军,准备着新的回攻。[7]
但对这个安排,内部有不同意见。几天后彭德怀回电,认为瓦窑堡的重要不轻易放弃,张学良、杨虎城对时局应有温和表示,决不能毫无所闻。他还说,保障陕北苏区是发展西北局面,是促进蒙回民族运动,联络统一战线以力量的推动。瓦窑堡、陕北是全国苏维埃运动最高旗帜,中央机关在必要迁移时,以保安、吴起镇为妥,安边得手后更好。[8]最后,中央还是把瓦窑堡让给了东北军,但也听取了彭德怀的部分意见,中央机关没迁移去甘肃,而是留在了陕北,从瓦窑堡迁到了保安。
不同意见的讨论是需要的,在取长补短中可使决策更完善。
退出瓦窑堡前,叶剑英同东北军前线部队的一个师长见面,告诉他我们准备主动撤走,让他等我们两天,但在执行中却出了意外。[9]
6月14日周恩来电告王以哲,让他的前线部队停止前进,以免造成双方敌对。王以哲接电后南撤。周恩来又电告王以哲,若国民党中央军进占瓦窑堡,我方必定事先通知他们,由东北军来占领。但到6月21日,高双成第八十六师突然袭击瓦窑堡。当时红军大部队都在西征前线,毛主席、周恩来身边没有几个兵,幸好还有警卫部队和红大学员100多条枪,红大校长林彪指挥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党中央领导机关才撤出来。
这让东北军前线部队很有意见。说好的让他们缓一两天,然后把瓦窑堡让给他们,结果让别人钻了空子。这怎么办?要想办法去补救一下。周恩来紧急调来红二十九军和红三十军包围瓦窑堡,并请李克农与王以哲联系,协商用“打假仗”的办法将东北军引进瓦窑堡。李克农亲带一个排,煞有介事地布置在瓦窑堡南边的山岗上,与王以哲部队一起朝天放枪。6月23日,红军“寡不敌众”撤走,东北军“愈战愈勇”一直进入瓦窑堡城内,高双成部队只得撤出。[10]这一切都如真的,包括我们一些老同志回忆都说,敌众我寡打不过人家。东北军有了占领红都的功劳,可以糊弄蒋介石了。尽管这个过程有意外和缺憾,但这人情是给了,表现出我们与东北军合作的诚意。
共产党高举着抗日大旗,做事有情有义有信,迅速促进了西北“三位一体”抗日救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第一时间把延安让给红军,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延安旧称肤施。清代之前置延安府,肤施为其首县。民国后废府,肤施县直隶陕西省政府。肤施这个名字源于一个动人的传说,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尸毗王修行时,见一只被鹰追捕鸽子飞到跟前求救,他便把鸽子藏于自己衣下保护起来,鹰讨要时他不给。鹰说,我不吃它就会饿死,你为何救它而让我饿死呢?这让尸毗王陷入两难境地,佛家讲众生平等,救苦救难不应厚此薄彼,尸毗王最后的抉择是割下自己的肤肉去喂食饿鹰,从而使两个生命都能得救,肤施便是来自这割肉饲鹰的故事。
这个故事佛经有载,尸毗王修炼之地虽然不知何处,但此地称肤施却是始于秦汉,或许更往前,历史漫长。中共中央进驻后,很快以城区设延安市,直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因肤施县并入延安县,肤施地名逐渐淡出,但那救苦救难、自我牺牲的精神,却被那一代共产党人发扬光大,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更加感天动地的延安精神。
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尸毗王割肉救鸽
北宋时期,范仲淹曾在此为官,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相当于具有地方行政职能的省军区副司令兼延安市委书记或市长,当年颇有文治武功,宝塔山石壁上“嘉岭山”三个大字就是他所题写。他的为政经历现在很少有人记起,但他写的《岳阳楼记》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尤其文中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揭示和向往,那令人感动的境界,完全不同于当今一些精英把兽性当人性的堕落。那是中华文化“别人兽”基点之后高尚人性的张扬,那是一种让所有有良知者肃然起敬的浩然之气、民族正气,极其经典、极其传神地表达了仁人志士的品格与追求。
延安摩崖石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有什么特征?喜怒哀乐和价值判断,不为外物左右,也不以个人得失来决定。他们身在朝廷的时候,忧虑着底层百姓的疾苦;被放逐江湖的时候,即便是个普通百姓也想着忠君报国,心忧国家的兴衰成败,而不是置身事外、幸灾乐祸。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进退得失都在忧虑,你还有快乐吗?什么时候才能快乐?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仁人志士的回答是:老百姓痛苦的时候我怎么会快乐呢?看到天下苍生过上好日子的时候我就快乐了。
圣贤仁人的心是相通的。由此我们想起毛主席: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他什么时候才会快乐?是漫山遍野劳苦大众,是全天下的受苦人还有他们的妻儿老小,脸上泛起幸福快乐的笑容的时候,自己与他们一起快乐高兴。
范仲淹最后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能追随谁而去呢?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我们怎能不追随他奋斗视死如归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1日
2025-05-21 21:0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0日
2025-05-20 21:0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9日
2025-05-19 19:0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8日
2025-05-18 15:4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7日
2025-05-17 22:4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6日
2025-05-16 17:1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5日
2025-05-15 21:1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4日
2025-05-14 21:0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3日
2025-05-13 22:3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2日
2025-05-12 22:2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1日
2025-05-11 23:0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0日
2025-05-10 21:2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9日
2025-05-09 21:0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8日
2025-05-08 20:3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7日
2025-05-07 21:1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6日
2025-05-06 15:4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5日
2025-05-05 21:5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4日
2025-05-04 20:3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3日
2025-05-03 22:0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日
2025-05-02 19:57 抗战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
CIA高官又上头:首要任务,中国 评论 76“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评论 201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评论 121“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评论 232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评论 136最新闻 Hot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
巴外交部:以军在杰宁向外交使团开火
-
俄军宣布收复后,普京首次视察库尔斯克州
-
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
“九成来自中国”,欧盟也要动手
-
“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
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
黄仁勋:他们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回中国
-
“美式腐败,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没有中国,我们真造不出来”
-
报告:韩国制造业GDP高度依赖美中等海外市场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线已覆盖中国16城,“海外都在盯着”
-
印媒还在“赢赢赢”,《纽约时报》忍不住了
-
“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核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