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波:“图斑整治,我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文/王波】
一、图斑整治之“拔树”任务
今年5月份,笔者来到北方某省份一个普通乡镇调研。当我想要了解该镇规划办的主要工作内容时,我被忙碌的工作人员带到了一处执法现场。出于好奇,我询问了此次外勤的工作任务,带头的干部利索地回答了两个字:“拔树!”
一番询问,我得知了他们正在进行耕地流出整改工作。
2019年以来,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全国范围内推动耕地流出整改工作,打击各种违法占地行为,保证耕地数量。其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卫片执法,也就是通过卫星拍照的方式判断土地用途是否发生变化。
具体而言,卫片上耕地影像呈现绿色,若在耕地上动工建房,影像就变成土黄色,变更作其他用途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某个地方有变化,系统会自动提取图斑。这些卫片会下发到基层,基层根据这些卫片上的图斑信息到现场进行执法。而如何判断是否为耕地,则依据2009年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二调)以及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的统计数据。
某处的卫片,其中红色的方框部分是需要整改的地方
这次乡镇工作人员处理的正是一处上级要求处理的图斑——一片几亩的林地。规划办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这里种了树被卫星拍到,对比三调数据此处应该是基本农田,因此必须拔树整治。
经过了解后,我发现实际的情况远比这复杂。
要求整治的所谓“耕地”的周围都是林地,为什么仅仅这几亩地被划为耕地呢?其实最开始此处为耕地,此地在2019年之前为了防风沙曾大力推行平原造林,这块耕地被转变成林地。随后,为了保持耕地面积相对不变,一些土地被划成基本农田,此处的耕地就是当时强行从一片林地“挖出来”的耕地。后又因为此处临近公路处有坟地,为了美观,当地政府又在“耕地”上种了树木,成为了林地,而且他们通过二调数据发现此处确实是林地。这也是现在林地的由来。
但是问题来了:首先,三调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将此地划为基本农田,与二调林地的划定产生冲突;其次,种树的时候树苗不大,卫星认定这是农田,也就不做处理,但是等树苗成形之后,卫星就认定是林地。因此目前林地必须整改。
就这样,在上级的严厉问责之下,规划办的干部必须赶在当天中午12点前将几亩的树苗全部拔掉,平整后变成耕地。当天上午规划办统筹林业局带来十几个人、几台挖掘机将林地变成了耕地。短短几年,这片土地的性质经历了耕地-林地-耕地-林地-耕地的变化,让人苦笑不得。
更让人感到魔幻的是,林地还原成耕地之后按规定不能撂荒,必须种上粮食作物。但是本村的农民在平原造林之后早就不种地了,政府必须想办法求着农民去种地,在必要时甚至需要“出钱雇人种地”。
整治树林的现场
二、精准技术的不精准
“拔树”的案例虽然极端,但是它具有典型性,是当前国土治理领域困境的一个缩影。除了以上提及的地区,笔者七、八月份在中部两省的两个乡镇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乡镇干部普遍对耕地流出和卫片执法工作叫苦连天。
保护耕地主要有两个指标: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和防止一般农田“非农化”。在基层,具体表现为防止农民占用农田种树、搭棚、挖池塘养鱼、建房、修路等违法行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用卫星一拍,再对照三调数据,很快便可确定。如果违法事实判定精准,那么基层执法人员实际上并不存在压力,依法办事即可。
但是,最担心的是,违法的判定往往并不精准。这种不精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二调与三调的结果相冲突。
在H省,乡镇干部表示至少30%耕地流出的任务是由于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失真导致的,例如错把坟地、林地、建设用地划为耕地。
为什么会错划?原因很复杂。部分因为技术落后,例如在卫星识别精确度不高时,田间的道路被认定为耕地,等技术进步之后,卫星拍到了硬化的道路。单从“图上对比”来看,田间突然多出一条路来,显然是违规占用耕地,但是实际上完全不是。
除了技术落后,自上而下的国土统计工作与熟悉情况的地方人士衔接错位,也是失真的来源之一。在J省的某乡镇,出现了村庄集中居住区中心某块地被划为基本农田的情况,其原因是:农民在预备建房的宅基地种上蔬菜,自己则长期在外务工,攒够钱回来建房。三调时,由于周围邻居无人为其解释,下乡统计的工作人员误将这块地划为基本农田。
各种原因导致的两次调查结果相冲突,为了把握耕地红线,基层在执法中往往同时参考两次调查的结果,一处地方但凡有一次调查中被划定为耕地,那么就按照耕地处理。这种冲突给基层执法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是卫星监察的不精准。
除了两次调查结果相互冲突,卫星监察的不精准也是基层干部吐槽最多的。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卫片执法的力度。从调研来看,部分地区卫片下发频率由一个季度一次变成一个月一次。
卫星拍照能够精准捕捉到土地上的变化,再以生成图斑的形式下发到属地进行整治。表面上看,卫星拍照具有很强的精确度。它表现为识别度高、对变化敏感两个方面。一些乡镇干部表示,现在的卫星技术可以精确度厘米级别,甚至可以看清马路上汽车的车牌号。而对变化的敏感更是卫星技术的主要优点。在实际执法中,图斑生成的灵敏度有时超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想象。卫星对颜色的变化特别敏感,农户家的水泥地从灰色变为蓝色会被拍到,甚至农民屋顶换一个颜色都会被拍到。
- 原标题:基层干部:图斑整治,我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百姓话思想|“把机器人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023-10-29 09:02 百姓话思想 -
深圳过山车碰撞受伤游客均无生命危险,已成立联合调查组
2023-10-29 08:30 安全生产 -
这名省委原书记被查后,老部下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办副主任相继落马
2023-10-29 08:20 廉政风暴 -
全球高管看上海丨乔治·奥利弗:迷人的天际线,是上海成长为全球商业中心的见证
2023-10-29 07:47 老外在中国 -
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因何惹争论?
2023-10-29 07:22 中西教育 -
何卫东同越南国防部长举行会谈
2023-10-28 20:55 中国外交 -
-
我国发现一批万吨至十万吨级铀矿床
2023-10-28 19:39 能源战略 -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10-28 13:09 -
王毅:中美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台独”
2023-10-28 11:41 中美关系 -
江苏一公交公司停运:系民营企业,已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2023-10-28 10:52 基层治理 -
香港轻铁相撞,至少25伤
2023-10-28 10:29 香港 -
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陈旭被查
2023-10-28 10:02 廉政风暴 -
唐登杰任山西省委书记
2023-10-28 09:57 高层人事 -
全球高管看上海丨什里蒂·瓦德拉:上海的活力,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助推器
2023-10-28 09:03 老外在中国 -
百姓话思想|什么是中国汽车设计师最闪亮的时刻?
2023-10-28 08:58 百姓话思想 -
重庆两家民营医院涉嫌骗保3.3亿元,警方抓获143人
2023-10-27 20:21 保险 -
崔天凯:拆城中墙易,拆心中墙难
2023-10-27 19:28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议
2023-10-27 19:16 直击东北经济 -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讣告:李克强同志逝世
2023-10-27 18:40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4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1“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81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3最新闻 Hot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