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陈光诚的导师和纽约大学奖学金
关键字: 陈光诚导师孔杰荣纽约大学nyu访问学者奖学金博士生工会5月4号晚上,当我在一家纽约东村的餐馆宴请老师同学,庆祝自己求学生涯的终结时,纽约大学的法学教授孔杰荣(Jerome Cohen)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似乎是在接受某个新闻频道的连线访谈。大家明白他的出镜是因为陈光诚的事。过去近半年的一个感受是,最近国内的各种波澜,都让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忙得不亦乐乎。这在我近六年前初来美国时是不可想像的。
彼时,美国媒体对“自家事”的过度迷恋每每让我吃惊;而几周前,在我系里的一次酒会上,两位欧洲文学教授却拉着我大谈重庆,他们读《纽约时报》上对雾都事件的报道已经上瘾,说中国政治是远胜过美国选举的大戏,不容错过。就在我还没回过神时,陈光诚事件又牵动了中美外交的敏感神经,媒体们立刻调整步法,继续随着中国起舞。美国主流新闻,加上海外华文传媒,再加上国内的各种消息渠道(包括“自媒体”),同时发功,一场风波竟突然凭添跌宕,连中美官方都有些拿捏不住了,更眼花缭乱到让我想关注这个新闻都颇感有心无力。只听说,一直关心中国法治的孔杰荣教授要安排他的盲人律师朋友来纽约大学,并已准备了奖学金,这样一来,也就可能给中美关系暂时解围。事件似乎正在按这个脚本发展。陈先生及其家人能否成行又何时成行虽还不得而知,但我所就读的纽约大学竟在大国外交中出演这样的戏份,绝对让人始料未及。就在我忙着搬离这“居大不易”的曼哈顿时,有关心时事的朋友却问起了纽约大学的奖学金和访问学者制度,让我在错愕之余,想到了关于纽约大学的种种。
Jerome Cohen
纽约大学:“最大的私立大学”
虽然关注中国司法的孔杰荣教授任教于纽约大学,但我作为纽约大学的中国学生对他几乎一无所知。这也并非全因为我孤陋寡闻。成立于1831年的纽约大学号称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学院有十四个之多,教职员工超过一万五,现在在校学生已达到五万以上。成为纽约大学的一员,真有一种盐消失于水的感觉。我在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近六年,也只是对文理学院和研究生院中的文科院系有些了解而已。孔杰荣老先生所在的法学院,是纽约大学里最富声誉的一个学院之一,在美国法学院中排名长期在前五。本来,在美国各大学,法学院由于其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特殊的地位,往往相对独立;而纽约大学法学院在盛名之下,就愈发“傲娇”,再加上学位体系不同,课程不对外,显得和别的学院往来不多。因此关于法学院和孔杰荣,我只知道马英九曾经在那里读过法学硕士,并曾得到过这位教授的指点。
纽约大学学费奇高(注意,别把纽约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搞混,后者是公立,学费低,人称“穷人的哈佛”),却能吸引来这么多需要让家长大出血甚至贷款的本科生,说到底还是因为它得天独厚的地点:如果以印地安土语命名的曼哈顿岛现在是全球资本主义的“黑暗心脏”,那纽约大学就是嵌入到这天堂或炼狱的最中心的一所综合性一流大学。海明威说一个人在年轻时去过巴黎,人生会大不同;而纽约大学的广告潜台词也就是,青年时代来纽约求学,你的飞升与堕落,都会是独一无二的人生际遇。但是,以地理位置为卖点的纽约大学,在另一方面,却又是没有校园的大学。虽然纽约大学的主体渗入了格林威治村的个个角落,但它不是主人,而仅仅是一个地产拥有者。它在吹嘘自己的场合总是把华盛顿广场当作自己的名片,但别当真,华盛顿广场公园,作为纽约的地标之一,作为格林威治村文化运动曾经的中心,其实是纽约的公共公园,在所有权和管理权上和纽约大学“没有半毛关系”。
和其它美国研究型大学类似,与中国有关的学术活动散落在纽约大学的许多不同的院系和机构之中,而这些不同机关的价值和利益取向又明显不同。文理学院和研究生院的东亚研究系,不用说,偏重于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学术性批判性的研究;和其它大学的东亚系相比,它又特别强调知识生产对文化政治复杂性的自觉反思。孔杰荣背后的The U.S.-Asia Law Institute,则致力于“亚洲各国司法制度和机构的改革”,有明确的政治运作的意图和驱动。纽约大学近年来在东亚系推动下还成立了“中国之家”,也组织了不少相关活动,但和法学院的合作却屈指可数。我唯一一次去法学院参加与中国有关的活动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来演讲。虽然当时礼堂里座无虚席,但我却有些失望,觉得整个活动更像名流,政客,律师,侨民和想进入政经界的优等生的聚会 。
如果陈光诚先生最终成行,那他的归宿可能就是法学院的The U.S.-Asia Law Institute.
奖学金那些事
在美国,入读法学院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人生冒险。记得08年奥巴马竞选总统时,他说他刚还完法学院贷款,当然,他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在博士生身上“砸钱”,是美国研究型大学长盛不衰的一个原因。大家知道,好的美国大学会为博士生提供“全奖”,即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费,并负担保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有时则需要承担一部分助教或助研的工作。纽约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统一的博士奖学金方案,每位学生每年可拿到生活费超过两万美元。这个数目可以比肩于美国所有顶尖大学的博士奖学金。但以笔者的经验,拿着这笔钱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生活,还是会感到拮据。尤其是纽约令人心惊肉跳的租屋费用,实为博士生心头永远的痛。纽约大学位于寸土寸金的地段,无力为博士生提供住宿,若住在学校附近,一个单间就足以让一个月的生活费所剩无几,所以大多数博士生为了降低生活成本,都只能生活在曼哈顿本岛以外的城区,往返于校园和公寓之间,往往单程就要超过三四十分钟。
纽约大学的博士生奖学金项目虽然看似光鲜,但说得夸张些,它背后也是一部“血泪史”。在我在校的这六个学年,“博士生工会”对校方的抗争从未停止过。经历了2005年的博士生大罢工,纽约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任教于纽约大学法学院的John Sexton还是一直拒绝承认“博士生工会”的合法性。为了破坏“博士生工会”,校方甚至赶在09年奥巴马出台新的劳工政策之前,宣布了新的博士生奖学金制度,不再要求博士生当助教助研。表面上看,学校给的条件更优厚了,但其目的是让博士生无法组成工会,共同议价,而其实博士生还是得干这些活。“博士生工会”为此不断向劳工仲裁机构上诉,我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曾去作证。现在应该已经快上诉到了联邦一级。这位法学出身的校长自然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司法准备,要奉陪到底。多少次,学生们在图书馆门前示威,而我可以想像,办公室位于图书馆顶楼的校长先生正鸟瞰着整个华盛顿广场,远眺着帝国大厦。
全球大学:中国,纽约
孔杰荣邀请陈律师,我还没有搞清楚是让他做学生,还是做访问学者。若从外交程序上来说,学生和访问学者的签证类型就不同。不过若回到大学机制的层面,一个资深教授从一个实力雄厚的学府为自己所钟意的人士争取一份奖学金或一个访问职务,并非特别困难。虽然这一次事起突然,程序有所不合,但考虑到纽约大学在政界的关系网,校领导层很有可能“特事特办”。
现在中美之间的学术往来实在频密,纽约大学有过的国内访问学者,不知凡几。访问学者前来纽约大学,由于项目的不同,得到的接待也会有所差异。
纽约大学和中国的关系日益紧密,也让人联想到了纽约大学的颇具争议性的扩张计划。这又要说回到这位校长Sexton。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无人不知他的雄心:他希望一展宏图,让这所大学“跨越式发展”。但他也清楚,如果按照美国大学的现有模式发展,纽约大学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哈佛比拼,因为很多资源已经被传统名校垄断。更何况,纽约大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处纽约黄金地段,根本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Sexton意识到,必须重新定义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游戏规则,才能后来居上。他提出的方案是:全球大学。
何谓全球大学?纽约大学本来就在巴黎,伦敦,佛罗伦萨,马德里,柏林等地有分支机构,现在更是积极修建海外分校。最大手笔的应是阿布达比分校,而下一站就是上海。大多数本科生现在都被要求在海外学习至少一年方可毕业。而将来,纽约大学会成为一个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端口”,从每个端口都可进入,又可以联通到其它端口,在各点之间自由穿行。这样一个“大学梦”其实是“纽约牌”的升级版:现在,大都会的“在地”经验已经不够,毕竟纽约是全球资本中心和世界文化集散地,那么正好,就把这“在地”的都会变成个“路由器”,联到“全球化”。“全球化”视野的多元“在地”,这会是高等教育的未来?这还无从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就是纽约大学的“大跃进”。
就在纽约大学宣布上海分校计划后不久,耶鲁就急忙宣布了自己的新加坡项目。显然,纽约大学在引领某种变革。这“全球大学”之梦所提供的自由穿行的图景,更像是一个去政治化的乌托邦。其实纽约大学在全球化扩张时必须穿行于高度政治敏感的水域和地形,但它把这些痕迹都留在了“后台”,不愿示人。比如,阿布达比分校建设中就有非法使用巴基斯坦等地移民工人的丑闻,但纽约大学作为既得利益者,乐得在阿联酋利用第三世界不完备的劳工政策和当地的廉价劳力。上海的分校,纽约大学的计划能得到审批并买地成功,就已经非比寻常,而下一步,就是要从中国的高中搜罗优质学生了。
就在这样的当口,纽约大学因为中美外交的一次危机而出现在了两国公众的视野中,并很有可能在平息事态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事出偶然,但这是否也反映了一所大学在它的“上升期”所伸出的全球触角?至少,一所扩张中的“全球大学”在中美摩擦中的“在场”,又一次说明了中国与美国从具体个别事件到全球大战略都已经纠缠不清,但至少现在这不是“死缠”,而是特别多的“活结”,有很多机制和角色会出人意料地出现。
作者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本站特约作者,转载请注明观察者网http://www.observersnews.com/
相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新伟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