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博士田少颖:假如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这样上
关键字: 大学大学生大学开学大学新生大学读书职业规划三、寻求通识教育,寻找精神依托和学术依归
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秀逸超群之才,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领略各个专业的基本知识的,再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取舍。同时,很多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后,会发现其并非自己所喜。因此,大一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广泛涉猎,尽量创造条件接收通识教育。从积极方面说,是丰富自己的修养,增厚人文底蕴,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从消极方面说,有利于转换专业。我们本科班里,就有很多人改学了经济、法律,甚至是计算机专业,在职业上更是百花齐放。
寻求通识教育,首先离不开涉猎外系课程,参加名家讲座。同宿舍的青年诗人旁听了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的现代诗歌课,写下万字长文论新诗,去和孙老师讨论,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之概。中文系著名学者钱理群来演讲其对鲁迅和周作人兄弟的研究,经济学家易纲讲中国经济形势,都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哲学系主任赵敦华、历史系名师阎步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等都受到学生的追捧。现在,在北大听讲座等系列图书都可以买到,中外名师的很多讲座网上都有视频,学习的条件比过去是更为便利了。
孙钦善
我本人在文史课堂上,作品中获益良多。中文系主任孙钦善讲《论语》,同宿舍同学拉我去旁听。孙老师在课上讲论语的精神世界,孔门的师生关系,令人神往。他还说,他最敬佩的是子路这样的人,直道而行,敢于挑战权威。日后在四年本科学习生活中,我发现自己性格为人上与子路有相似之处。中文系老教授吴小如的讲座,我去听过两次,领略了中国古诗文之美和大学者笃实的治学法则:知人论世,揆情度理。
其次,要多读中外文史著作,增加修养,增强鉴别力。人是时代环境的产物。进入大学时,我们赶上的阅读潮流是读路遥的《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补足高中时没看过或看够的金庸武侠小说。路遥的《人生》,现在看来有“伪现实主义”之嫌,当时则令涉世未深、对苦难经历不足的年轻学生们热泪盈眶。我读到孙家子弟当上科学家,乘着中国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热泪盈眶之后,感到其幼稚和浅薄,也就放下了此书。男生争相传看《白鹿原》,与其说是喜爱文学,毋宁说是受到其中性描写的吸引,当时无法理解作者要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史诗,充其量了解了高中历史课本上从未提到过的中条山抗战,知道了这一段残酷的历史。当时,我们也没有充分理解鹿兆海对黑娃说的“小心乡党”的深意。
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多人在熄灯之后,打着手电筒,钻在被窝里,如饥似渴地补课,这也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庸研究热的影响。北大中文系主任严家炎、教师孔庆东和人大一位已记不清名姓的教授都在北大或开课,或办讲座大谈其金庸研究。日后,我看了还珠楼主李寿民的《蜀山剑侠传》后才知道,金庸对郭靖、杨过、神雕的人物设计,小说的奇遇记式情节推动,其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原型都是李寿民小说中的主角英琼和配角猩猩袁朗。金庸的心理描写抄袭还珠楼主的痕迹就更严重了。加上我对金庸韦小宝式为人的了解日增,对这些成年人的童话,就可以一笑置之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海子、食指等诗人或死或疯,北岛、芒克、顾城等漂泊域外,然而,诗歌在校园里还有余温。虽然很多新诗我从未读懂,也写不出像样的新诗,但还是读了一些作品,知道了凡人世界之外,还有这样一批最聪明敏锐的人在思考、求索、挣扎、耀现。读一读昌耀的《凶年逸稿》,食指的《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回答》,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父辈的经历,增加人生的厚度。
说起文学,自然不能不读外国名著,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城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契诃夫的中短篇小说全集(汝龙译),及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罗曼·罗兰崇尚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形象,其亲情、爱情、友情经历让人感佩。卡夫卡和陀翁的小说让人气窒,怀疑有这样心智的人为何没有疯掉,或者他已经疯掉,作品是其表现形式,却又这样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没有强大的心理,读这些作品要提防得抑郁症。读过这些文学作品,你会知道,世界上最复杂的是人性和人心,和人的命运,对此的探索没有止境。学理工科的很多人总认为文科简单易学,背背就过,是低能儿的事业。实际上文科更难,他们不知道,人性探微的难度要大于导弹上天。
也不能只读文学,文学会让人过于敏感,情绪纤弱。为补此不足,推荐大家多读历史读物,人物传记,尤其是大人物的回忆录,汲取历史知识和精神动力。传记方面,可以看约翰·托兰的《希特勒传》,对其一生有详尽分析。托兰的《日本帝国的衰亡》也是名著,可以和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相媲美。回忆录方面首推丘吉尔的《一战回忆录》和《二战回忆录》。这位英国大贵族、前海军大臣、空军大臣、两度英国首相,是近代史上不世出的人杰。更可贵的是,他文笔焕然,思想深邃,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他本人不仅推动了坦克、雷达的研制,会开飞机,还预见了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发明。这样的人才在东方社会体制下,难以出现,同样值得人们思考。
第三,在广泛涉猎中要寻找精神依托。在本科阶段,对我个人精神世界发育影响最大的是钱理群老师,他的课堂总是爆满,人头攒动。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在拿单放机录音。听钱老师讲鲁迅,是我在最难以忘怀的精神享受。我对鲁迅作品及其精神世界的了解,全赖钱老师课堂上的所得。尽管日后我个人更多地转向了胡适先生,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还是拜其所赐。老舍、沈从文、曹禺、废名、赵树理、汪曾祺,这些名作家的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梁漱溟、张中行、启功等大家的文章,我也没少读。这些涉猎使我知道了在人世为生存努力就是,但过度的名利追索大可不必,要留心智去探索人生和人性。
钱理群
天下之人,熙熙攘攘,天下之事,利来利往。这是司马迁对社会的描摹。《史记》中,除了帝王将相,写了不少引车卖浆者流,难能可贵。张中行在其《负暄琐记》等书中,写了更多的社会边缘人。我是子路式忠直,嫉恶如仇的性格,读史使人明智,自知,让我尽早在大学中找到了自己。
- 原标题:北大博士:假如大学可以重来,我一定这样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小婷
-
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16“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5“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25“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79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24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