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亮:浙大10w+新规so easy?清华博士听了直摇头
关键字: 浙大浙江大学浙大10万+浙大评职称新规新媒体高校职称评估再次,广为网友质疑的“两微一端”方面,能够等同于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在大众传播中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和传播量?据笔者了解,清华大学党建理论为主的公众号“藤影荷声”有专门栏目邀请清华教授撰文,其浏览量少有能够破万,更不用说浙大新规中10W+门坎了。而对于大型商业媒体,市场价值考量明显高于学术价值的,在眼睛经济的市场大环境下,留给学术的空间又有多大呢?
而如果是能借助主流媒体和商业门户,将人文社科成果转化为接地气的网络作品,让学术研究走进寻常百姓家,也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定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昌平名媛生存攻略”“吃这5种蔬菜防脱发”。
学术成果的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广度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很多行业都有“专业”“大众”两个维度评价。比如电影,有像奥斯卡这样的学院派评选,对电影的艺术性进行评价,也有票房数据,衡量大众喜爱程度。两者是并行的。考虑到网络文化作品特点,建立一套独立的评价体系,将专业性和大众性多重维度评价和纳入到科研成果和职称评聘体系,或许是比直接等同于学术成果更灵活的做法。
新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资讯的首选方式,高校改革也不能脱离群众
集体恐慌源自传统评价体系的地震?
对于很多持欢迎态度的高校教师而言,新规透露出的学术评价体系改善的潜力和可能性,为学术评价体系提供了新鲜血液。
诚然,在评价体系多元化方面,各高校的新规给学术成果的生成提供的新的平台与途径,而且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网络空间的学术成果认定也是必然趋势。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顶级期刊多年前已经形成了纸刊与在线发表并行的多重渠道,而且在成果认定上也给予同等认可。
那么此次将网络文化作品纳入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是否能给传统评价体系带来冲击?
“有用,但是有限。”
第一,权威学术成果认定的门坎不低。对于还在奋斗的青年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而对应的只有3家媒体纸质刊物。
以《人民日报》为例,虽然版面众多,但能够等同学术成果的只有“理论”“评论”少数两三个版。据一位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博士生介绍,其中大部分文章是报社编辑根据国家时政直接约稿,使用投稿的比例非常小。而且在录用稿件时,作者的背景是有明确的门坎的,一般都是知名高校的国内顶尖学者。他以博士生身份和导师共同发文已经在清华大学算是极为少见了。
据笔者在清华新闻网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清华学者在《人民日报》“理论”“评论”的署名文章,不超过10篇。此类文章作者大部分是胡鞍钢、钱颖一这样的知名学者。还需要为职称奋斗的“青椒”能有多大的机会?
第二,网络文化作品等同于学术期刊,最终为职称评聘加分还得买过两道槛——宣传部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和职称评聘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并不是所有达到标准的网络文化作品,都能够最终被认定为“等同学术成果”,这过程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等同于论文成果,在“青椒”pk的时候,这种“等同论文成果”跟正宗论文比起来,是否更有竞争力,还是学术委员会说了算。而网络作品天然的在理论深度、数据分析上面的欠佳,也会令成果在对比时,学术价值大打折扣。
学术成果要想在新媒体端获得广泛传播,也没有那么容易
第三,能够乘新规东风的人,在学术圈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其中还能有新媒体创作能力的人更占少数。显然一个机械工程的副教授,在比较机械工程学术领域的成果,即便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也是无法起到作用的。能够“借力”的,也无外乎公共管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等少数几个社会科学领域。而在这些领域,很多高校此前就已经将大众传播领域的成果列为了可以参评的条件之一。
比如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博士毕业要求“一大一小”,其中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就认同为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相当于“一大”;新闻学院硕士毕业规定一篇报告文学深度调查的新闻作品也可以毕业。
第三,“青椒”们时间有限,必答题都做不完,哪里有空做选答题。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竞争机制,“N年之内非升即走”的淘汰。申请国家项目,发表顶级期刊仍是学术主流,在学术圈扩大影响、赢得同行认可仍旧比“大众知名度”更加重要。在国内,青年教师已经论文要求压垮,为了能够获得好的项目也不得不“抱大腿”。
而学术期刊更是“僧多粥少”。据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介绍,在系内职称评定时认可的学术期刊只有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等领域的22种,而按全国此领域需要发文的教师人数和期刊文章容量做比例,平均每人67年才能轮上一次,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更要命的是,3-5年时间足以发生太多事情。很多教师都遇到过水涨船高的事情:好不容易论文数量够了,又提高了论文标准;高水平论文发了,又要求必须有海外经历;拖家带口海外归来,又规定项目经费数额……
所以说,指望一个以“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为目的的新规,打破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不现实的。它没有这个初衷,也不具备这样的能量。至于能否搅动以往的评价体系,倒逼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还是由于网络作品和学术论文的差异,最终“有价无市”?最终还得看22家试点高校未来的探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24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91“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73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1“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30最新闻 Hot
-
普京阅兵式演讲:绝不接受歪曲历史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