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亮:清华博士告诉你如何挑大学选专业,纯干货!
关键字: 高考高考志愿高考填志愿高考分数线选专业专业:那些年我们掉过的坑
可以确定的说,所有不分专业类型的“专业不重要”都是耍流氓。
“专业壁垒”是“选专业是否重要”的决定条件。
有的专业技术性极强,特别讲究“科班出身”,其他专业很难改行。比如临床医学,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根本无法在后面来这个学科深造,可以说要是没能在本科学临床,那你这辈子都别想拿手术刀。同样地,建筑设计也特别讲究“童子功”;计算机专业编写程序的机操能力也不是其他专业练个把月就说来就来的。基本可以这么说,理工科专业都多少强调“本科基础”,完全学科不相近地改行,也要有双学位之类的经历支撑。
然而,有的专业的“专业壁垒”确实不高。这一点在文科类专业尤为明显。比如媒体行业基本接受文科各专业的学生;法硕的招生也没有本科专业的门槛限制;金融界行业研究员甚至鼓励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对于这一类专业,大家大可不必太在意学的是“汉语言文学”还是“传播学”,选一所好学校最要紧。
在这里有5个“坑”大家一定要注意:
第一,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或者说自己真的就那么讨厌它吗?很多老师都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不假,但是更多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人的兴趣都是“伪兴趣”。有的人高中数学竞赛有名次,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喜欢做数学题,并不是纯数学研究;有的人喜欢讨论国际大事,就报考“政治学”;更有甚者读了本《苏菲的世界》就觉得哲学是真爱,迷上《盗墓笔记》就觉得非学考古不可。这些都是“伪兴趣”。
兴趣必须是当你系统得知了这个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等之后,对于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同。爱好、偶像、特长,都只是让你对关注于某一个行业的契机,千万别这么简单地认为那就是自己的true love。
第二,对于一个专业的了解一定不能局限于院系介绍、学科建设那些新闻稿式的文字,多向了解情况的人咨询“干货”。可以这么说,任何的专业都是有社会价值的,都是值得考生选择的。但是,那是不是你的菜,不是用百度百科和院系官网来解决的。已经在大学就读的类似专业的大学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找到心仪的大学和专业一定要深入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对于大学而言,很多大学合并了很多二流院校,如果就读到这种院校的专业那就很尴尬了。而不同高校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学科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是此前“铸造”、“锻造”、“焊接”三个专业的合称,有的高校侧重焊接,有的则可能连焊接方向都没有。再比如,某985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其实是从机电学院分离出来的。
第四,一定不能靠颜值来选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很容易被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比如金融数学,融合了最吸睛的“金融”和最科学的“数学”,其实就是概率统计,和“数理金融”完全两码事。比如“地球科学”这么“高端得上天”的名字,在很多高校原来的名字是叫“地质勘探”。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看看专业介绍。
第五,不要盯着行业金字塔尖的人选专业。在专业选择时,很多人都习惯于看这个专业的领军人物,用金钱名誉地位来衡量一番。但是,请务必注意,任何领域塔尖的人都是少数的。中国表演类院校每年招生几百人,但是能最终身价上亿的在全国都达不到一届一个。学习生物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抱着“成为下一位施一公”的梦想,但是本科毕业后无机会深造、行业就业机会少而改行的并非少数。一个专业的就业好坏,一定要看行业一般水平的人的发展情况,不要总YY自己能上人生巅峰。
城市:深的不只是套路
最后聊一聊城市。城市对于学生成长有多大作用呢?可大可小。
同样地,不分专业地谈城市差异,也是耍流氓。
对于一些对于实习要求高、行业集聚度高的专业,城市非常重要,甚至会超过大学的重要性。比如财经、法律类的学生,京沪两地的各种实习资源、行业领军公司等等都多于其他城市几个数量级,很多二线城市大学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到京沪租房子找实习。再比如互联网行业,即使是BAT也会优先在北京招聘,一些二线城市的学生很可能要来北京面试。
而对于一些以校内学习为主,不强调实习经历的学科,城市就没那么重要。比如在中科大学学数学,那合肥就也挺好的。这时要考虑的,更多是大学的实力、距离家乡的远近等等。
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大学所处的地域,往往和就业的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各个区域的用人单位都有自己对大学排序。
除非是就读于排名前十的那些综合大学和行业顶尖高校,大学在跨地域就业上存在难度。比如云南大学在西南地区很有号召力,但是在东北地区就弱很多;一所西北的985高校学生在上海就业,也可能并不比上海当地的211高校更具竞争力。所以,城市的选择要结合自己未来的工作城市,这样会在就业时省去一些麻烦。
当然,如果是决心读研深造或是出国留学,那么一所行业内知名度高的大学才是首选。那些二线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教育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果不是对于实习有要求、强调城市平台的专业,那选择这些城市的985是要优于京沪的211的。而且有的城市的大学可以跨校选修双学位,比如武汉的7所211高校可以跨校选修,这样即使在武汉理工大学也可以在武汉大学修经济学双学位,也是一种曲线救国的选择。
在这里也特别提醒打算毕业后返乡工作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大学在自己家乡的知名度。比如一位江苏考生准备毕业后在南京工作,那么在选择东北或是西北的高校时,就要注意他们在南京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大学就读的城市,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业乃至于事业的起点。
最后,预祝走下青春战场的各位考生都能拿到最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评论 279“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评论 101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评论 165“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评论 13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