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封文科博士来信:农村没有过田园牧歌 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
关键字: 文科博士文科博士来信文科博士回乡文科博士心理文科博士出路文科博士情怀文科博士前途文科博士观察者网按:春节已过,文科博士回家的话题仍引发持续讨论。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在2月的“我们的城市”论坛上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最后,王磊光的故事被媒体以《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为标题发表,文章所说的虽是上个春节的感受,在这个春节里却得到了极为强烈的回响,观察者网小编的朋友圈曾一度被该文刷屏。
读完该文,很容易感到游子的一份拳拳之心。对许多人而言,过年是对家乡的一次检视,故乡人的变化,两地之间的差距,总是让人生发感喟。所谓近乡情更怯,家乡的变化、返乡后的村民邻里的询问甚至会让文科博士害怕过年回农村老家。
王磊光博士在文中尤其介绍了一个害怕回家过年的博士师兄,突出描写知识上的无力感带给文科博士纠结万分的心理:“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来学校很早。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村里人其他的不问,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他过年回家,基本不出门。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其实我没看什么,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看电视,写东西。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
不过,中国乡村多样性极强,出于个人经验,每个人对自己故乡也有不同的观照视角,这背后是城镇化进程中多样乡村产生的多种可能。这里是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对城乡差异的观察和感受,不妨一读。
在这位文科博士看来,农村的鼎盛期正在逝去,但这不等于说农村以前存在过田园牧歌的美好生活。道德评判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农村之所以破败,恐怕是因为它没法留住更优秀的人群。而且,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了,读书不会无用,但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如果说读了什么学位就要高人一等,不能高人一等就没面子衣锦还乡,那只能是旧时代的事情。
另一封文科博士来信:不必怕村民问工资多高 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资料图)
以下是澎湃新闻2月23日刊发的古鱼文章《不必“近乡情怯”:另一面的乡村》
春节期间,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一篇回乡笔记火爆微信朋友圈。这篇文章再现了城乡差距的语境下农村的凋零和残存的生机、进城农民工的亲情被剥夺、农村大学生面对知识无用的尴尬等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问题。作者说,自己分不太清上海地铁7号线的“长寿路站”和“常熟路站”,因为“对于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作者说到,打工在外有车有房有事业的同学,宁愿“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宁愿“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说白了,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同样作为一个有家乡的文科博士,我不认可这种思维。
我也想讲两个体会,分别来自我的岳母和亲妈。
岳母一家,早在1998年,就离开皖北农村,远赴青海某城市做小生意。岳母至今常说的一句皖北方言就是:“这辈子都不想回老家,啥时候都不想回老家”。岳母识字不多,但很有生活经验。她除了嫌基层太黑暗不好办事以外,主要是嫌家乡“人太坏”、“陋习太多”。
人没有好坏之分,但生存环境的优劣与否,可以高下立判。用文化人的话来说,岳母当初离开老家,十几年不回去,是因为在老家,个人权利的边界模糊,产权不清。
不可否认,城市的商品品质更优,公共服务更周到(资料图)
皖北农村宗法色彩较浓,不说扯不清的人际关系,单说你勤劳致富了,眼红的亲戚可以去你家闹事要钱,你都没处讲理;小姑子上法庭闹离婚,你不管不顾,不去找关系找门子,婆婆就天天堵门口骂人,认为这事儿你凭啥不管;皖北农村人礼钱极重,不输北上广,一年辛苦挣的钱,还不够给各位亲戚朋友“随份子”(农村是熟人社会,随份子的几率远高于城市),何况我给你多了你给我少了就容易滋生纠纷,时间久了真是烦不胜烦。
岳母还认为,皖北老家太穷,说白了,就是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这也是她离开老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说说我的亲妈。我老家是河北,那里的人相对质朴一些,宗法观念相对淡薄,产权观念和权利边界因此相对清晰,礼金开支也负担不大。但她仍觉得城市好,尽管我家从农村搬进县城不过十年。有次她来北京,跟我们住了一段时间,震惊于北京的商品品质之优,公共服务之周到——在县城,就连买到的一瓶洗面奶,可能都不是正品。想想在县城,充斥着多少质劣价高的山寨产品、高仿假冒产品,专坑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头老太太。
我爸多少有些意气,觉得以后老了,必须叶落归根,得回老家盖房子、生活,但他的观念被我妈批判了多少次,说”但凡有点能力的都不想在农村呆,人家都往县城跑还来不及呢,现在村里的小伙儿在县城没房子都找不到对象咧“。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关文平
-
“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评论 290“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评论 105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评论 167“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评论 144最新闻 Hot
-
深度揭秘:美国全方位介入俄乌冲突,欧洲人听了都吃惊
-
“拉群门”后,“万斯等人建议将他扫地出门”
-
特朗普:普京的话让我很生气
-
“中国行动计划”重启?FBI突袭知名华裔教授住宅
-
“我不在乎涨价,这样他们就会买美国车了”
-
“这个禁令,欧洲企业也得听”
-
“牢记二战日军士兵勇敢精神”?美防长又被喷了
-
上个任期自己签的协议,特朗普可能也不认了
-
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
美防长秘密文件曝光,又冲中国来
-
“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
离大谱!美防长“迷惑行为”再+1
-
“抢夺中国主导地位,美国快走火入魔了”
-
丹麦忍无可忍,“怎么说话呢!”
-
尹锡悦“最后一搏”?文在寅遭检方传唤
-
《自然》调查:超75%在美科研人员想“r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