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新民眼|法治,上海最根本的软实力
最后更新: 2023-01-10 14:20:59法治,之于上海,意味着——有规则、有预期、有未来!
法治,之于市民,意味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保障!
过去五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和修改法规121件,作出废止决定2件。即便最艰难的战疫时刻,这座城市依然保持定力,融入血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正是上海最根本的软实力。
非常时期,非常立法!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突袭。面对疫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年2月7日,全国首部疫情防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当日表决当日实施。
2020年10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实施。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进入法条,明确“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由此,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个将“戴口罩”写进地方立法的城市。
回头看看,疫情防控期间,600多位市人大代表到社区报到,200多位市人大代表投身抗疫一线工作,总计有1900多人次市人大代表依法提出各类意见1600多条,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出行、就医、保供等急难愁盼,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提供制度保障。
15部浦东新区法规,成绩斐然!
2021年6月23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进入公众视野。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上海在浦东新区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这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创新。
三十而立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迄今,现行15部浦东新区法规,让人们看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强的治理效能。
其中,“一业一证”法规实施,餐饮、便利店等办证开业时间从9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生物医药”法规实施,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非现场执法”法规实施,城管执法办案耗时从平均27天缩减为少于4天……
立法,作为法治源头,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浦东新区法规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制度工具,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必将让浦东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开拓性创新得到最有力保障。
一次次制度供给,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019年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爱生活爱家园爱上海,最广泛的社会发动,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2021年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创制性地方立法——《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人民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更新史。老楼加装电梯,就是一种典型的微更新。2021年,全市既有多层住宅新装电梯1579台,较过去10年的3倍还要多;2022年,全市老楼加梯完成2303台,超出全年新增2000台的预期目标。老楼加梯,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从无到有,从繁到简,进而进入地方立法,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个个“家站点”和立法联系点,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看得见!
家门口,服务“零距离”!集党建、服务、治理“多功能”为一体,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这样的党群服务站,也是申城5000多个“家站点”中的一个。
“家站点”——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迄今,上海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家站点”;从偏远郊区到中心城区,1.5万名全国、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均已编入“家站点”,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家站点”,往往兼任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点,民意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地方立法机构。
2016年,上海设立首批1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发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讲话。2020年,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25个覆盖上海16个区。五年来,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对92件立法提出建议14008条,其中1546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立法民意直通车”,名副其实!五年来,基层立法点和“家站点”,普及法治文化和法治文明,让法治思维融入日常生活,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
未来,在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让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基层治理中发扬光大,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依法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们真切感受——法治,城市最根本的软实力!
- 原标题:两会新民眼|法治,上海最根本的软实力
- 责任编辑: 黄涛 
-
一线直击:上海养老院努力守护老人平安
2023-01-10 14:17 上海观察 -
上海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增,高端市场期待突破
2023-01-10 14:06 上海观察 -
“向世界推广上海品牌!”今年上海两会政协委员关心啥?我们替你问了问
2023-01-10 13:59 上海两会 -
两会声音|沈柏用委员:上海正布局建设5家战备医院,应对公卫突发事件
2023-01-10 11:36 上海两会 -
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万亿!今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
2023-01-10 11:22 中国经济 -
辉瑞新冠药医保没谈成,上海政协委员呼吁降价
2023-01-10 11:14 -
一图读懂丨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
2023-01-10 10:41 上海两会 -
一图读懂丨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3-01-10 10:38 上海两会 -
迪恩:上海充满文化活力,我习惯了这座城市的个性,且乐在其中
2023-01-10 10:31 老外讲故事 -
刚下两会会场,就直奔五星级酒店…李金早案细节披露
2023-01-10 09:55 廉政风暴 -
北京:全面恢复举办现场招聘会
2023-01-10 09:52 -
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渡过第一波感染高峰
2023-01-10 09:46 抗疫进行时 -
《山海奇幻夜》定档小年夜, 毛不易等众星浪漫演绎东方之美
2023-01-10 09:30 -
直播: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开幕,董云虎作报告
2023-01-10 09:21 上海两会 -
河南新冠感染率近九成,数据如何得出?
2023-01-10 08:56 抗疫进行时 -
调查10省16村疫情:如何确保重症得到救治
2023-01-10 08:16 抗疫进行时 -
新冠仿制药存假冒风险,需注意印产假药
2023-01-10 07:40 抗疫进行时 -
上海步入“两会时间”,今年政协委员关心什么?有何建议?
2023-01-10 07:24 -
成都通报网传“洒水车对路边商贩喷水”:涉事司机停职
2023-01-10 07:09 -
人社部部长:今年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新高,促就业任务更重
2023-01-10 07:06 最难就业季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83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4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4最新闻 Hot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