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来自缺乏民主氛围、陪伴家庭的孩子更易沉迷网游
最后更新: 2021-09-06 14:23:37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未成年人用网过度问题再次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尤其是从技术方面守护未成年人健康。24小时内微博话题点赞达到了80多万,更有7万人参与了话题讨论。可见,网络沉迷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游戏公司也纷纷回应,并根据《通知》要求积极对游戏服务做出调整。
《通知》还要求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行动起来,切实承担监护守护职责,形成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合力。
在为国家出“硬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叫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到底拿什么守护网游少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沉迷问题?
到底什么是沉迷
“沉迷”一词广泛见诸报刊、电视、网络,一方面说明未成年人过度用网导致的沉迷问题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成年人的担忧,总怕未成年人用网过多导致“沉迷”“成瘾”。为更准确地了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成立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2009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对未成年人沉迷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研。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网络沉迷的考量标准。当人们说到“沉迷”时,往往是指“正常以上、网瘾未满”。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的损伤。诊断网络成瘾障碍,持续时间是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
可见,对是否“成瘾”的界定既需要有明显的损伤,又需要该行为持续12个月以上。考虑到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使未成年人触网群体更大,触网年龄更低,虽然用网过程中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但并未达到明显损伤的情况,故在研究时我们使用了美国精神疾病学家金柏利·杨(Kimberly Young)提出的标准。她认为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更接近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特征,经过修订,形成了网络过度使用诊断问卷,通过下面8个问题来评估未成年人是否沉迷:
(1)不上网时也常想着上网的事
(2)总觉得要花更多时间上网才满足
(3)想减少上网时间和次数但很难做到
(4)减少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会感到不知要做什么,或焦躁不安甚至很恼火
(5)心情不好或感到紧张焦虑时首先想到的放松方式是上网
(6)向家人隐瞒上网时间或经常上网的情况
(7)上网对学习或生活造成明显不好的影响
(8)经常出现本来只想上网一会儿却在网上很久的情况
这8个题目里,前面5题至少4个回答“是”,后面3题至少1个回答“是”,才被认为具有沉迷特征。
课题组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未成年人,城乡学生各半,小学、初中、高中各占1/3。2009年课题组抽取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天津、陕西、四川共10省(直辖市)90所学校,有效问卷10650份;2019年课题组又抽取北京、辽宁、广东、江苏、河南、安徽、广西和内蒙古共8省(区、市)的96所学校,有效问卷10095份。两次研究都是根据上述标准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进行筛查的。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发现,2019年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达18.0%,是2009年(6.8%)的2.6倍!其中,小学四年级达到10.3%,到初三已经达到22.9%,呈现一路攀升趋势。研究还发现,农村未成年人沉迷的比例比城市未成年人高出2.8个百分点。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年7月20日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有1.83亿。
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触网的低龄化,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是国家要下大力气抓网络沉迷的重要原因。
沉迷网游少年的“画像”
课题组通过跨越10年的对未成年人的大样本研究与比较发现,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分别体现在个人、家庭、生活、心理四个方面。
从个人方面来讲,具有不良用网习惯的未成年人更易沉迷网络。课题组研究发现,那些触网年龄小、用网时间长、上网频率高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可能性更大。以课题组2019年的调查为例,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开始上网更早,6岁以前触网占比8.0%,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6岁前触网比例为5.2%;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超过1小时的比例为48.1%,比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高24.7个百分点。而且,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更多在网吧上网。可见,从小缺乏良好用网习惯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可能性更大。
从家庭方面看,在2019年的调查中,沉迷网游的孩子平时感受到不被尊重、缺乏自由、家长经常唠叨的比例更高,过度用网比正常用网的未成年人分别高25.9、24.3、24.9个百分点。这说明沉迷网游的少年的家庭生活往往更缺乏民主氛围。而且,家长在以身作则方面也更差一些,沉迷的孩子感到家长用网更频繁、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的比例比不沉迷的孩子分别高16.9、31.1个百分点。缺少陪伴也是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一个重要因素,住校的孩子沉迷的比例最高(23.7%),只和父亲住、只和母亲住沉迷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22.9%和20.3%。而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孩子沉迷比例最低(16.8%)。可见,家庭生活缺少亲情、陪伴、监管或家庭结构不完整,孩子更有可能沉迷网游。
从生活方面看,经常感到学习负担重、课余时间缺少伙伴、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心里话没人说、对生活和学习不满意、家附近免费娱乐场所少的孩子沉迷网游的比例更高。还是以2019年的调查为例,沉迷网游的孩子课余时间经常独自一人的比例为22.6%,比正常使用的孩子高6.2个百分点;沉迷网游的孩子感到没时间做感兴趣的事的比例高出正常用网者18.2个百分点。可见,日常生活乏味、缺少伙伴、学习压力大、沟通能力差的孩子更有可能沉迷网游。
从心理方面看,沉迷网游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孤独、不受欢迎、被瞧不起、缺乏表现机会、缺乏目标、人际关系差、心理压力大的比例更高。在2019年的调查中,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比例,沉迷网游的孩子比正常使用的孩子高21.3个百分点;感到缺乏表现机会的比例,二者相差19.8个百分点;感到对未来迷茫的比例,二者相差26.0个百分点。可见,成长中存在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的孩子,沉迷网游的可能性更大。
以上从四方面给网游少年的画像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还必须遵照《意见》的要求,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形成工作合力,只有解决了这些深层次问题,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也是从根本上监护未成年人合理用网、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着力点。
预防沉迷网游需“打七寸”
俗语说“打蛇打七寸”,意即要抓住主要环节和要害问题。治理网游沉迷也是如此。全社会要形成工作合力,必须从“七寸”入手,抓住导致网络沉迷的关键因素,这样才不至于“年年抓、年年跑”。课题组建议:
及早捕捉沉迷网游的信号。给沉迷网游的少年画像,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沉迷者的特征。家长和老师知道了这些信号,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孩子给予格外关注,提早避免这些问题出现,从而更好地防患于未然,而不至于到了要矫治的状态才去想怎么办。
筑牢防沉迷的第一道防线。孩子沉迷的很多信号都与家庭关系密切。养育方式、交流沟通、闲暇生活、心理问题、亲子关系等,无一不和家庭紧密相连。而且,孩子在家生活时间更长,与父母相处更多。因此,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线,先在家庭中为预防沉迷打好基础。“最严游戏禁令”的出台也是帮助家长解决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时长等问题。家长要在孩子开始触网时就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与协商立好上网规矩,这样才能从用网行为上给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要为孩子改变成年人的世界,从用网习惯、生活方式、亲子关系等多方面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第一道防线筑牢了,网上的世界就算再精彩,孩子也不至于流连忘返。
尊重未成年人的内在需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个亮点,就是“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要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等。沉迷网游的孩子内心需求、成长规律与特点往往很少得到尊重。如过多作业和课外培训使孩子闲暇缺失,忽视型的专制型的养育方式使孩子的支持需求缺失,缺乏运动时间和场所使孩子的休闲需求缺失,游戏因此成了他们获得各种满足感的依托。成年人应尊重未成年人的内在需求,使他们的自尊需求、交流需求、休闲需求、情感支持等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告诉孩子能做什么更重要。我们常常习惯了告诉未成年人不要做什么,但很少告诉他们能做什么。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任何新鲜事物都会让他们想去尝试,越是不让他们去做的事情反而更让他们想试试看。成年人要改变一下思路,告诉未成年人哪些是能做的事情,做了这些事以后会有哪些收获。也就是说,我们要给未成年人具体的帮助,根据孩子的年龄、需求等为他们策划一些能做的事情。我们对未成年人的休闲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孩子们普遍存在“没时间玩、没地方玩、没伙伴玩”的情况。但是,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未成年人有时间了,他们可能又不会玩了。因此,网络游戏成了“必选项”。如果我们引导孩子们会运动、爱劳动、善休闲、想阅读,或许网络游戏只是他们的一个“可选项”。
(作者 孙宏艳,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原标题:拿什么守护网游少年
- 责任编辑: 陈沂婧 
-
扬州一小学老师发表不当言论,被停止志愿工作
2021-09-06 14:18 -
跑4趟、历时44天办下来的房本,找“黄牛”竟1天到手
2021-09-06 14:01 -
北大两次发函要求更名,学校和教育局回应了
2021-09-06 13:53 -
蓝天热血 ——得到习主席赞誉的哈萨克斯坦小伙子
2021-09-06 12:00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业内人士:游戏根据心理学设计,其沉迷性与小说电视不是同一个量级
2021-09-06 10:58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
港媒:香港富豪被限制选举委员会名额,每个家族最多2名
2021-09-06 10:53 香港 -
31省份新增确诊18例,本土无新增
2021-09-06 09:32 -
中纪报:3亿多元说没就没,荆州巨型关公像搬移教训深刻
2021-09-06 08:44 -
我军昨日19架次军机进入台西南空域
2021-09-06 08:27 台湾 -
警方通报“大同大学一学生在宿舍死亡”:系自缢死亡,不存在校园欺凌
2021-09-06 07:47 -
广州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通过密接排查发现
2021-09-06 07:3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国新增确诊37791例、死亡394例
2021-09-06 07:16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壹传媒公司所有董事辞任
2021-09-06 07:06 香港 -
安徽太湖一辆皮卡车坠崖致12死
2021-09-06 07:03 -
中央强劲助力澳门:建设横琴合作区,发展四大新产业
2021-09-05 22:44 中国经济 -
9·5中华慈善日:数说慈善力量 筑起“爱”的城墙
2021-09-05 22:08 -
四川女子因接种新冠疫苗死亡?官方通报辟谣
2021-09-05 19:17 网络谣言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印发,琴澳一体化成亮点
2021-09-05 19:09 -
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完成反馈
2021-09-05 19:01 -
国务院督查组暗访:电动车说拖走就拖走,罚款说涨就涨
2021-09-05 18:38
相关推荐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9“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50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95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11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8最新闻 Hot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