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前芝:南昌起义与叶剑英的“无间道”
关键字: 电影《建军大业》建军大业叶剑英叶剑英南昌起义叶剑英国民党共产党这一时期,叶剑英还利用自己的职位为中共革命保留了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时,在武汉成立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全校师生4000余人,中共在校内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组织。汪精卫反共后,该校师生中已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先后撤走,其余人员被编成第二方面军教导团,全团编成三个营,以及炮、工、辎重和警卫各一个连,另有一个约30人的女生队,团内有100多名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团长由二方面军参谋长谢膺白兼任。
南昌起义后,教导团赶到九江。叶剑英在与谢膺白的一次聊天中,谈到教导团问题。谢满腹牢骚地说,这个教导团不好管,我早就不想兼这个团长了。叶听后,急忙去找张发奎,告知谢膺白的想法,表示自己想接手。在那样一个年代,谁多支武装,谁说话的嗓门就能高点,更何况叶剑英还是自己比较看好的人,于是张发奎答应了叶。
叶剑英就任教导团团长一职后,了解到教导团因武汉国民政府的“反共”政策,不少人觉得前途渺茫,纷纷离队,就召开大小会议,耐心劝导。叶过去的辉煌经历使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团里官兵的认可,浮动的人心逐渐稳定了下来,已经离开的听说叶剑英担任团长后又回来了,达到了2000余人的规模。
教导团在九江稍事整顿后,开赴南昌。南昌是朱培德的地盘,在起义中吃了共产党亏的朱培德知道教导团的到来后,向张发奎提出解除教导团武装的要求,因为朱培德之前了解到这个团里有不少共产党人。叶剑英得知后,面见张发奎,提议将教导团名字从二方面军教导团改为第四军教导团,直接并入第四军建制,并承诺自己将严加管束。得到张发奎同意后,他又去找朱培德,表示自己将会在教导团内开展整肃和清党行动,保证不会在南昌闹事。朱培德知道叶的能耐,也不愿意把关系搞僵,于是勉强同意了。
就这样,这支共产党掌握的武装保留了下来。
8月中旬,叶剑英率教导团沿赣江南下广州。此时的叶剑英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把这支部队带到广州,在那里举行武装起义,按他后来的说法,就是“到敌人的心脏里暴动”。9月中旬,他们到达广东南雄。叶剑英先去广州筹备起义事宜,教导团驻扎在花县新街进行整训。
叶剑英抵达广州后去见张发奎。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跑去见张发奎,说叶剑英这个人靠不住,过去蒋介石对他那么好,结果他反蒋,这个人留不得。张没有听,让叶继续担任四军的参谋长。
1927年12月10日凌晨,教导团打响了广州起义的第一枪。叶剑英正式结束“卧底”身份,作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共产主义大旗。
话题再回到南昌起义,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明就里的叶挺、贺龙二人很可能就上庐山开会,他们的部队就会按张发奎命令的那样向德安集中。这两支中共当时所倚重的主力如果都到不了南昌,那南昌起义实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后来的军事政治生涯中,叶剑英类似行为还有多次,充分体现他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谋虑缜密的一贯做事方式。所以,毛泽东评价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潘前芝:南昌起义与叶剑英的“无间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泠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