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爷: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 穆迪的底气到底何在?
关键字: 华尔街穆迪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大公国际中国评级金融机构评级标普惠誉穆迪评级大空头据说,鱼的记忆只有3秒;而评级机构穆迪的记忆即便比3秒多些,却也十分有限。
就在3月2日这一天,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中国主权债务的评级展望,从稳定变成了负面。
穆迪的记忆到底有几秒?
不过,我猜想,穆迪的高管们要么是完全不看电影,要么就真是记性出了问题。要知道,在刚刚拿下奥斯卡小金人的影片《大空头》当中,就有这么一个桥段。
发现美国次级房贷中的巨大漏洞后,影片中的几位大空头们便决定拿次贷开刀。不过,就在形势逐渐明朗,房贷违约现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些评级机构却仍然拒绝下调次贷衍生品的评级。这让片中的主人公,空头之一的马克·鲍姆承受重压。尽管押宝空头的大方向没错,但持有空头头寸的资金成本也让鲍姆有点喘不过气。
于是,在煎熬之下的鲍姆,便向标普的一位女高管爆发出了熊熊的怒火。无奈之下,这位女高管给鲍姆交了底——不给垃圾债券定个高级别,隔壁老王——不,隔壁穆迪就要来偷人了。
正所谓,都是在江湖上混社会的,谁还没些难处啊。要说标普节操低,无奈穆迪节操更低,没办法啊。
虽然上面这些都是影片中的桥段,但《大空头》却绝不是任何一部什么别的影片。按照我的理解,这地地道道是一部伪装成商业电影的纪录片。在片中,评级机构对次贷危机的推波助澜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本来,对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品CDO和CDS而言,若是市场能够对房贷违约做出及时反应,即便是发生危机,却也不会是最终人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实情是,恰恰是穆迪等一干评级机构努力地为CDO等金融衍生品涂脂抹粉,人们便继续对当时正逐渐发酵的大规模房贷违约视若无睹。
这一切恰如皇帝的新衣,只等一个愿意亲自用双眼去感受真实世界的孩子。
这一切恰如皇帝的新衣
不过,人类却从来不会真正地从错误中学会什么。时至今日,情况没有任何改变。更多的人仍然是只愿意借别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只是让人未曾想到的却是,包括穆迪在内的各大评级机构却也曾经是愿意揭穿真相的孩子。
评级机构曾经的光荣岁月
“必须客观理性地看到这个事实,国际评级机构近百年来确立的话语权和公信力不是偶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长向松柞曾这样分析穆迪的成功。
他认为,“它(评级机构)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它的评级模型、公信力等各个方面是经过市场考验的。”追溯到100年前,在三大评级机构中,最早涉足债券评级业务的就是穆迪。穆迪创始人约翰·穆迪于1909年就开始首创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机构作用得到资本市场认可,一个重要的时问点是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大萧条让穆迪等评级机构一举成名
来自标普和穆迪官网的信息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股票市场崩溃之前,标准和普尔都建议客户变现了他们的资产,它们提前认识到股票价格会大跌。穆迪也一直在发布和跟踪债券评级。当债券违约突飞猛涨的时候,穆迪给予的高信用级别债券很少出现无法还债的情况。
这让穆迪、标普等信用评级机构在资本市场奠定了名声。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评级公司的影响力随着各种债券交易的扩张而逐渐增大。1941年,标准和普尔合并,组建了标普公司,当时已经覆盖了大约7000只市政债券的评级。
到2010年,标普官网显示,标普评级的债券金额已经超过32万亿美元。而2010年的美国债券市场中,债券总额仅为35万亿美元。包括了国债、地方债、市政债以及公司债等。
事实上,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前,三大评级机构在国家债务方面的一贯表现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只是时至今日,欺诈就是欺诈,违法就是违法;在这里,昔日的功成名就却并不是穆迪等应当逃过惩罚的理由。
但是,穆迪最终却仍然成功地逃出生天。以至在当今社会,它在依旧可以兴风作浪,做出不负责任的评级的同时,却还有大把大把的人愿意买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晽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82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6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04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19“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评论 7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