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迅雷、屈宏斌:政策和预期拐点已出现,下一步需看到有效的增量政策落地
最后更新: 2024-10-13 11:25:12编者按:国庆前后,中国政府接连出台经济政策,释放利好信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和发展信心是坚定的。
9月24日,中国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齐聚国新办,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举措,随后拉动中国股市猛涨。10月8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支持“两重”建设,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地区进行提醒等措施,继续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10月12日,财政部也相继跟进,强调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包括新一轮化债、增发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弥补财政预算收支缺口等举措,对此外界也可以预期新一轮增量政策的出现。
当前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关键口。如何把握连续数场重大发布会释出的信号?如何理解增量政策?怎么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前景?观察者网连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先生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先生,为各位读者作出深入分析。
【整理/唐晓甫】
观察者网:10月12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提到财政部2024年安排财政赤字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用好2023年增发国债资金,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8.55万亿元,持续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几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此前有专家预估可能会有10万亿刺激政策,您觉得从目前强度来看,有没有那么大的力度?
李迅雷:这次在发布会上提及已经公开的数据,主要是希望用数据表明财政部此前一直保持着比较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并非一些人认为的财政政策不积极。
此前有观点提到财政可能会有10万亿的额度,我认为现在谈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财政预算调整需要报请国务院批准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和批准。传统上预算调整会在年中进行,年底不可能宣布10万亿级别的大动作。
但是,这次发布会提到仅在专项债券方面,待发额度加上已发未用的资金,后三个月各地共有2.3万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可安排使用,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心。
10月12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介绍 国新网
观察者网:发布会上提到,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六大国有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平均较一季度减少0.09%;同时,半数A股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一季度下降,成都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兰州银行距离监管线不足1%。
这是否意味着中央对商业银行的坏账有所担忧,现实情况有那么严重吗?这与上世纪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坏账有什么区别?您估计此次发行特别国债的预期,对于银行业缓解“补血压力”会有多大作用?
李迅雷:传统而言,六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整体都比较不错,现在进行补充,主要是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需要提高六大行的抗风险能力。
在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已经明确中国经济面临三大风险: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对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的担忧肯定存在,但地方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不由中央财政负责。
此轮资本金补充,一个潜在的功能是可以为下一阶段可能的并购小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因为一旦部分地区的小银行出现问题,接盘的一方面是地方财政,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一些大银行。对此,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也提出了要加大并购力度,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要下降、质量要提高的说法。
屈宏斌:这次发布会重点介绍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增量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发行特别国债,以补充大型国有银行的核心资本金。通过补充资本金可以支持金融机构,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加他们的能力,为实体经济增加更多的金融或信贷支持。
近几年由于疫情暴发、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商业银行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资本金充足率下降。这时候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就必须整体加强银行业资本金充足率,提供资本金补充,否则在之后的扩大资产负债表阶段,银行的操作将受到一定制约。
这种背景下,作为大型国有银行的主要股东,财政部增加各家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是应有之举,也是其责任所在。通过注入资本,可以加强银行信贷能力,从而实现间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
观察者网:发布会还提到2024年以来,财政部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是否意味着中央放弃了“自家孩子自家抱”的思路,中央财政有望一次性打包化解大部分甚至全部地方隐性债务?
李迅雷:中央并没有放弃“自家孩子自家抱”的思路。这次表态依旧坚持地方政府的债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偿还的既定路线,只是由中央层面一次性给地方一定的发债额度,发债主体依旧是地方政府,发债利率和其他国债处于同等水平。
独山县水司楼正在进行改造 视觉中国
此前中央政府已经明确今年有1.2万亿专项债务用于地方政府化解隐性债务,这次再单列一个规模较大额度的专项债务,有可能一次性拿出比如三年规模(比如3.6万亿)的专项债,通过短期内提供远超1.2万亿的发债规模,实现一次性较大规模的再融资和债务置换。
这个举措虽然没有将发债主体收回到中央层面,仍强调各地省级财政要为各地债务兜底,但此次中央财政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细微的转变,表达了在债务端托底的思路。
我认为此次发布会最核心一点,就是提出解决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的政策,这一政策无疑为尽快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供了极好的解题思路。
我认为财政对这个问题的具体额度其实已经定下来了,剩下的问题是各地具体怎么分。过去我说过一个观点,中国隐性债务影响到中国经济内循环,隐性债务不解决,中国经济就会爆发危机,这次中央政府的政策转折无疑极大降低了危机风险。
屈宏斌:这是近两年来为化解地方债务又一个比较大的激进举措。 化债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现在我们正在加快节奏。因为完成化债有利于解决当下的需求不足和其他问题;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快步伐,更加积极地促增长、稳民生。如果化债进度过慢,可能会影响其他政策发力。
目前加快地方债化债速度是一举多得,不仅可以化解债务风险,还能为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提供政策空间。此外如果短期内能偿还多年欠债,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欠债,这显然会增加民营企业的现金流,增加他们投资、经营的扩张能力,缓解通缩压力。
观察者网:关于如何确保房地产市场止跌会回稳,也有几项重要安排,一是,财政部今天明确将进一步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此前学界就在争论,房地产下一步优先政策是“收储”还是“保交房”,现在财政部的答案是“收储”。从您的角度看,这一政策决定有何优点,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影响有多大?是否能对青年人购买自己的“婚房”有益?二是,提出要研究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衔接的增值税等等,此前也已在货币政策给予较大购房支持,您认为这些措施能不能达到房地产止跌回稳的目的?
李迅雷:我个人认为此次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房地产依旧是供过于求,这意味着市场下行趋势非常明显。现在全国的房地产市值大概在400万亿人民币水平,如果要实现趋势扭转,可能至少需要财政端投入40万亿人民币。
所以现在的“收储”虽然是个利好,但影响相对有限。对于年轻人来说,购房如果是刚需可以自我决策,但作为宏观研究者,我认为这个举措虽然有利于房地产回温,却不足以做到止跌回稳。
至于增值税部分,这个也比较小打小闹,税收优惠政策影响相对有限。事实上,此前央行关于保障房再贷款政策调整反响也不激烈。我觉得这个政策虽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但要实现政策目标还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资金的支持。
我的建议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中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国开行需要发债支持地方政府收储。比如,国开行可以发国开债辅助地方政府执行相关政策,这样的政策才是有力度的。
屈宏斌:今天增加专项债的额度,收购在建或已建成未销售的商品房,以作为保障性用房和安置房是一种积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意义较为明显。
这是中央首次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利用专项债所筹集的资金帮助房地产去库存,我觉得这个政策是一个空间很大的政策,短期来说不仅可以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下滑趋势,长期来看则有助于1.7亿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可以实现一举多得。
观察者网:那么发布会上提到的将扩大专项债的适用范围,您预计之后专项债会如何调整?
李迅雷:现在看来专项债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因为专项债由投资盈利要求,需要实现现金流,这也导致虽然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但真正投入下去的量并不大。如果钱用不了的话,我们就该反思一下为什么。
现在专项债可以扩大的范围包括:第一房地产的“收储”,用于收购土地和房子,为房地产商提供流动性;第二,可以作为资本金投资一些项目,资本金进入市场会有杠杆效应,比如投入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实际上可以带动做事的资金会有几个亿,这样可以把专项债盘活,提高投资收益。
屈宏斌:除了之前提到的专项债用于收储,民生领域的专项债也未来可期。未来如果专项债支出范围覆盖民生领域将有望实现对消费更好的支持。我认为专项债可能会涵盖居民养老金、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补贴以及在校学生生活补贴等方面。
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部分人群只有每月200元左右,水平明显过低,低于贫困线。虽然年初规划每人每月提高20元,但我认为根据现在的情况,今后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支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四地证监局同步亮剑 重拳打击违规减持现象
2024-10-12 21:09 金融观察 -
长江存储旗下新芯股份IPO获受理,科创板依然严控“硬科技”
2024-10-12 19:20 观网财经-金融 -
财政部发布会解读:地方债限额尚有1.5万亿空间,“棚改”时期工具再现
2024-10-12 19:14 观网财经-宏观 -
微信鸿蒙原生版上架,体验名额“秒光”
2024-10-12 16:49 观网财经-科创 -
推动大学课堂教育与工程实践结合,集萃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
2024-10-12 16:40 -
vivo:做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AI
2024-10-12 13:44 观网财经-科创 -
淘天用户平台事业部总裁吴嘉:2024天猫双11预期史上购买用户数最多
2024-10-12 13:3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天猫总裁家洛:品质双11加速消费回暖
2024-10-12 13: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淘宝平台事业部总裁处端:松绑仅退款,治理电商行业三大顽疾
2024-10-12 13: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财政部长蓝佛安: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
2024-10-12 10:27 -
政府补贴首次叠加天猫双11优惠!天猫双11于10月14日晚8点开启!
2024-10-12 10:1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被曝大规模裁员,海康威视回应
2024-10-11 23:06 观网财经-科创 -
13吋iPad Pro不好卖,LG想抢三星iPhone面板订单
2024-10-11 11:52 观网财经-海外 -
“陷入苦战”,日本三大车商9月在华新车销量持续下滑
2024-10-11 08:02 日本 -
时隔46个月,华为手机国内销售额再次超苹果
2024-10-10 23:05 观网财经-科创 -
重磅!上交所召集券商开会
2024-10-10 22:34 金融观察 -
苹果投资超10亿在深圳建实验室,增强对iPhone等测试
2024-10-10 20:15 观网财经-科创 -
民营经济促进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
2024-10-10 17:09 政策风向标 -
多家银行公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方案
2024-10-10 16:41 观网财经-房产 -
突出平等对待原则,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4-10-10 16:08 中国经济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25“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52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