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骞:习近平访捷克,这是最好的时代
关键字: 习近平习近平访捷克中捷关系欧洲欧债危机地缘政治地区合作应捷克共和国总统泽曼邀请,习近平主席将于3月28日起率代表团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这将是有史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捷克,而这次访问也被两国外交界视为是中捷关系67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现中捷关系常态化
回顾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就是第一批与我国建交的欧洲国家。冷战期间,由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两国在很多领域进行了重要的合作,取得了很多广为人知的成果。冷战结束后,捷克共和国一度奉行“回归西方”的外交政策,坚持以西式的“民主和人权”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使其在“一个中国”、“西藏事务”和“人权问题”等方面态度暧昧,导致中捷关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突破。
2010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和国内转型发展的影响,捷克开始逐步确立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将外交战略的重心转向“东方”,并积极谋求发展对华关系。2014年1月,由捷克社民党领衔的新一届联合政府上台执政,随即,中捷两国领导人在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实现会晤,中捷双边关系发展由此开始步入“快车道”。2015年,捷克总统、总理和众议院议长访问了中国,中捷合作在各个领域也实现了全面开花。
所以,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捷将实现“历史最好水平的中捷关系”常态化,推进中捷关系在战略设计、制度框架和优势领域的全面对接。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夫妇与捷克总统泽曼夫妇合影
在战略设计上,捷方对习主席此次访问报以较大的经济和政治期望,甚至将发展对华关系与很多捷克国家核心利益相互“捆绑”。正如捷克总理索博特卡曾说,中国是捷克的外交“优先”。而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尝试通过打造融资平台,推进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进而为构建有利于我国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奋发有为”。这与捷克立足中欧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中欧地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国家战略是相互匹配的。这种符合中捷双方利益的战略对接无疑为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在制度框架上,捷克正在尝试打造通过中欧地区四国集团(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为平台推进中东欧国家间合作的制度框架,以期能在欧盟内部谋求“话语权”。在今年2月份刚刚发布的《2015-2016维谢格拉德集团年度报告》中,捷克以维谢格拉德集团的“轮值主席国”的名义,提出了与中欧地区的域外国家进行政治合作的“维谢4国+”制度框架(简称“V4+”)。这与我国提出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的合作机制相互吻合,这种吻合为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常态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优势领域上,捷克目前正在政府干预下推进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相比,中国近年来发展飞速,不仅具有雄厚的资金,而且在基建、航空、机械等产业上具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与此相对应,捷克在高品质工业和制造业,以及能源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这为双方发展经贸互补型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发展同中国的贸易有助于捷克产品“走出去”。这种优势的互补无疑可以为中捷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常态化注入充足的动力。
对中捷关系应审慎对待
尽管中捷关系的良性发展常态化的趋势有利于促进中捷双方互利共赢局面的形成,但是两国关系“迅猛”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少因素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审慎对待,务实应对。
一直以来,有不少观点认为,中捷关系的突破主要是由于捷方出于摆脱欧债危机的困境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但实则不然,在欧债危机中,捷克仍然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从经济结构依存度上,捷克与德国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从中捷贸易产品的结构上看,中国虽然顺差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投资品和加工产品方面,是中国公司通过捷克进行物质中转,拓展与其他欧盟国家经济往来所造成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评论 63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评论 93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275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76“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5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