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连平:一个市场若不重视投资者的利益,是搞不下去的
最后更新: 2024-02-29 08:09:40现在还有一个证监会,主要是对证券市场、证券机构、证券领域中间的问题进行监管。我个人认为,将来我国朝着“双峰监管”体制发展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放眼全球,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头监管,美国较为典型,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监管部门;另一类是双峰监管。所谓双峰,一方面是中央银行对整个货币政策、宏观管理有一定的监管任务,为货币政策、宏观政策提供便利和支持。另一方面,所有的监管由一个总的监管部门来负责,类似于我国的监管总局。我认为这样的体制是比较合适的,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监管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所有属于你的监管都要放进去。现在无论是证券、银行、信托、保险等,所有业务相互之间都是密切关联的,很难把它一刀切得非常清楚。
过去,我们的监管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过程监管不足。准入时有一些监管,后面几乎就不再继续了。但是,在整个金融机构和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而我们的跟踪和监管显然是不够的。第二,监管的穿透力不足。监管要能够“插到底”,能达到底层资产,在底层最核心最关键的部位进行监管,不要仅仅流于表面。现在我们也要求进行穿透式监管。
还有一点特别要引起注意,即及时介入进行监管。有些金融活动开始推进了,但大家并不清楚它是不是合法合规,有时候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金融活动也在开展,如果监管没有及时跟进,可能市场或者老百姓就认为它是合法合规的,否则监管为何不把它处理掉?因此,我认为对于新出现的、不太清晰的金融活动,监管的及时介入非常重要,监管滞后往往会带来许多损失,这个损失是老百姓的损失。
观察者网:防风险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去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关于这三大领域,您怎么评估它们的风险?您觉得未来我国可以从哪些关键政策入手,来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连平:这三个方面的风险,确实在最近一个阶段内表现得比较明显。
第一,房地产的风险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房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房企流动性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为房企提供合理的流动性规模,比如近期提出的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房企“白名单”转向房企项目“白名单”。在2024年,这些政策对于缓解房企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应当会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还是需要进一步释放需求,比如在一些有较大需求潜力的城市,加大放开限购限贷政策的力度,有些一线城市已经有了放开的动作,但是效果并不太好,应该进一步放开。房企能把房子卖出去,从而使流动性回流至房企,可以有效地缓解房企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并推动房企继续投资,再加上政策、金融各方面的支持,我认为,2024年房地产有望迎来逐步企稳。
第二,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事实上国家最近几年非常重视,我认为地方债风险在2024年有缓解的机会。一方面,2024年地方债到期规模比2023年要小,大概在3万亿左右,和2023年相比下降了逾20%,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2024年的还债压力将显著减轻。另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下降,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新债来还旧债,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发行了特殊再融资债券,旧债利率可能在7%-8%,而新债利率只有3%-4%,因此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也会明显地减轻。此外,由于杠杆率水平较低,中央政府有条件加杠杆。最近中央就增发了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地方政府的流动性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近年来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出现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我国在去年和前年已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以应对,目前看来风险总体稳定可控。我认为,在未来应继续推进这几项举措:一是地方政府尽早介入,指导中小金融机构在缓解风险方面的工作。从手段上来说,可以由国有机构等向其补充资本金,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二是推进对出现较大问题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防止发生进一步的“爆雷”,也避免拖累市场。
如果妥善推进这些工作,我想在2024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基本是可控的,应该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硅谷银行那种中等偏大银行“爆雷”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希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都能够保持相对平稳运行,逐步改善向好,这样中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概率也会更小。
2024年1月21日,建设中的江苏省淮安市一房地产楼盘工地。
观察者网:您一直很关注资本市场。去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充分肯定了资本市场的作用。证监会近期也表态说,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这是否意味着,接下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将会从融资市场转变为投资市场?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言?
连平:非常高兴听到有关监管部门的领导能够说出“以投资者为本”,这句话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并不为方方面面所接受。我一直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市场如果不重视投资者,不重视投资者的利益,这个市场是搞不下去的。
为什么这样说?开设市场的目的,首先是融资,这一点没错,但融资是要有资金进来的,资金进来的目的是投资,是希望能够获得回报、获得中长期收益的。但是最近几年,我国股市的中长期收益明显递减,很多股民是亏的。既然投资者在市场中难以获得收益,那这个市场他还要来干嘛呢?他肯定就不来,这样融资还能进行下去吗?没人投资,市场就会萎缩,这种情况下要是还想进行大量融资,难度可想而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菁娟 
-
教师打骂不会做题学生,当地通报:涉事教师停职检查
2024-02-29 07:12 中西教育 -
监管再出手!一私募基金违规超限额交易遭处分,证监会发声
2024-02-28 22:23 依法治国 -
广州沥心沙大桥风险跨梁被拆除,正抢建保通便桥
2024-02-28 22:00 -
有媒体报道私募基金DMA业务收紧,证监会回应
2024-02-28 22:00 观网财经-金融 -
台湾民间人心惶惶?国台办:根本原因在民进党拒不承认“九二共识”
2024-02-28 17:46 -
女企业家陷“寻衅滋事”被批捕,贵州:已成立调查组
2024-02-28 17:19 依法治国 -
国家铁路局:拟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轨道交通设施互联、票制互通试点
2024-02-28 15:48 -
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024-02-28 15:48 -
最高检:个人信息泄露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公众维权难度大
2024-02-28 15:35 -
想给子孙留家当,退休厅长在多地购置13套房产
2024-02-28 15:31 廉政风暴 -
委员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提高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2024-02-28 15:13 话说两会 -
中法联合巨制 央华版话剧《悲惨世界》 2024中法巡演在沪启动
2024-02-28 14:12 -
罗思义:我从未在美媒上见过如此系统性的谎言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有人想让中国采取错误的经济政策,趁机赚大钱”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罗思义:未来五年世界经济不是大萧条,而是大停滞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美国‘谋杀’了德国和日本经济,但无法‘谋杀’中国”
2024-02-28 13:2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一渔船在黄海北部沉没:3人失联
2024-02-28 13:22 -
14年“辣招”落幕,香港: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缴印花税
2024-02-28 11:51 香港 -
国安女警坚守10年,垃圾里找线索揪出潜伏间谍
2024-02-28 11:02 国家安全 -
信息公开与国家秘密保护,保密法如何处理?
2024-02-28 10:55 国家安全
相关推荐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565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42“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0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9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2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
“双方出动125架战机,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
门票价格从10元上涨到85元?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应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