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元:寻求丈量中国和世界的新尺度
关键字: 帝国与国际法译丛中国道路世界秩序民族国家我们尊重这些自尊心的表达方式,但拒绝沿袭它们的应变态度。我们认为,一个充分自信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历史伤痕,并将这种怨恨转换为对于一个更具建构性问题的探索之中,从而使得中国能够在给定的西方帝国和国际法遗产的历史框架下,以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姿态向世界阐述中国的世界方案和文明理想。这意味着我们要敢于走进一个正面的西方,从西方历史发展脉络内部审视和理解整个过程,以及它们为消弭战争、实现和平所做的各种制度设计和努力。
广州通商口岸
围绕着这种态度,本译丛将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西方历史脉络中思考其帝国秩序的兴衰,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形态上的表现。为此需要重点探索在16世纪—19世纪“欧洲公法秩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前者指的是罗马帝国及其作为其特殊表现形态的中世纪基督教帝国,后者指的是伴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秩序产生而产生的欧洲大陆的公法秩序、大英帝国海洋秩序,以及二者对亚非拉美展开的海外殖民秩序。
正是在这三种秩序的历史互动中,欧洲人为现代世界秩序贡献了最系统的关于海洋和陆地的治理方案,关于和平与共存的制度探索,以及文明与野蛮的话语结构。
其二,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国际法从后罗马帝国万民法的语境中演变为一种帝国治理的方案,并发展成为列国政治的基本法律框架。由于国际法的“帝国模糊性”,它自产生之初就被帝国用来作为形成秩序的重要工具、架构、理念、意识形态,也正是因此,它也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反抗殖民运动中的工具和诉求表达,从而使得国际法史的研究成为一个建构与批判的双向过程。因此,追溯国际法从其万民法的渊薮以来的历史演变,将成为本译丛的第二个视角。
其三,本译丛关注欧洲公法秩序的衰落过程,这体现为国际秩序从欧洲性向世界性的历史演变。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各种新兴势力,要么以大国姿态,要么以新兴独立国家姿态要求以文明主体资格对欧洲秩序的参与,从而将一个欧洲的秩序扩充为一个世界性秩序。在此背景下,诸如美国、日本对于欧洲秩序的融入,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反殖民浪潮中所表现出的帝国和国际法问题,将成为引介的重点,这赋予本译丛较强的批判色彩。
其四,本译丛注意引介非西方世界对于普遍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使得本译丛具有较强的比较色彩。我们深信,只有比较的视野才能赋予我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思考。为此,我们必须超出对于西方秩序的过度倚重,将其作为诸种世界秩序中的一种并列放入与同时期的其他秩序的比较之中,在一个同步的时空维度中观察和审视每一种世界秩序及其意义世界的演变。为此,诸如俄罗斯、伊斯兰等对于世界政治和国际法的理解,都是不应被忽视的思想资源。
其五,全球化及其由此带来的人类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普遍化问题,同样构成本译丛重点关注的知识领域。尽管任何文明都有一种对普遍性的想象,但人类真正在一种全球史意义上的感觉到彼此关联则是19世纪以来的事情,这一由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科技带动的整体性进程,以远超过单个国家和社群的政治意志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生活,而由此引发的对全球治理、区域合作乃至算法科学方面的政治和法律问题,都将决定人类未来的政治命运,这使得本译丛具备较强的前瞻性。
“一带一路”与新的可能性
我们深知,近百年来中国知识转型始终无法脱离“翻译的现代性”问题,在这方面,本译丛由于其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时代感也将汇入到未来中国的历史记忆中。在出版业日趋繁荣的今天,我们无意于争夺各种市场噱头,而甘心充当学术研究的一股清流,勤勉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同时也期待更多仁人志士的加盟。就此而言,以翻促学,以文会友将是我们不变的初衷。
我们深信,本译丛(《帝国与国际法译丛》)所凝结的问题意识,终将在未来中国绽放为最灿烂的思想花朵,届时中国学者在该领域更加自觉和扎实的学术实践,将最终取代对于翻译知识的过分倚重,从而支撑起一个更加鲜活和饱满的汉语思想场域。
本套丛书主办单位为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第一辑书目:
1. Svarverud Rune, International Law as World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ranslation, Reception and Discourse, 1847-1911, Brill, 2007.
2. David Armitage,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 杰克·格林:《边缘与中心:帝国宪制的延伸——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1607-1788)》,刘天骄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已出)
4. Lauren Benton, A search for sovereignty: law and geography in European empires, 1400-19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 Antony Anghie, Imperialism, Sovereignty and the Making of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6. Martti Koskenniemi, The gentle civilizer of nations: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rnational law 1870-196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Francis Boyle, Foundations of World Order: The Legalist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8–1922.
标签 中国道路- 原标题:“帝国与国际法译丛”出版,寻求丈量中国和世界的新尺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韩京霏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评论 78“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161“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104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41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5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
特朗普:我老婆觉得可爱
-
多地多层级启动“高校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集中在这5个方面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江苏、湖北等多地公告:发射火箭弹
-
特朗普政府:移民自愿遣返,奖1000美元
-
“非洲民间兴起人民币支付网络,减少美元依赖”
-
就中俄关系,普京最新表态
-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
“经济好的归我,坏的全怪拜登”
-
罗马尼亚大选重选:85后“极右翼”领先,反对援乌
-
文旅局局长回应“游客住家里”
-
大米、铁锅、足球……中国使馆为南苏丹2.2万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
-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日韩东盟一致发声
-
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通报来了
-
野外烧烤遇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画面上热搜,回应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