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超美日”,中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力争率先钻穿地壳
最后更新: 2023-12-29 16:38:47(观察者网讯)
“中国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力争率先进入地幔,打开‘地狱之门(gate to hell)’。”
12月27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首航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国内外科学界纷纷投以热切关注。《南华早报》29日的报道指出,这艘钻探船即将执行一项“史无前例的任务”:钻穿地壳。
一旦成功,不仅标志着人类首次进入上地幔,也将带领地球科学研究走向更前沿,甚至有望发现全新的生命形式。
作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3个有能力研制出大洋钻探船的国家,中国在该领域久久为功、成就显著。有专家表示,“梦想”号更年轻、更先进,所拥有的科研能力也“远远超过”美日两国的大洋钻探船。
海上试航中的“梦想”号。图/澎湃新闻
据了解,“梦想”号总吨约33000吨,总长179.8米、型宽32.8米,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稳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台风海况安全要求设计,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海域11000米的钻探能力。
《印度时报》提到,“梦想”号既可以用于油气开发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又可用于海洋科学研究,从而解开地球与海洋的未知奥秘。
大洋钻探一向被誉为海洋科技的“皇冠”。《南华早报》称,“梦想”号的钻探能力在同类钻探船里是最好的。钻探越深,自然意味着离地幔越近。
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但是人类活动和科学探索一直局限于地壳表层,地壳的平均厚度达15000米,和地球半径6371千米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
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被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即莫霍面,仍然是人类探索地幔的最后一层障碍。莫霍面位于大洋之下约7000米,大陆之下约40000米。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美国科学家一直试图打穿莫霍面进入地幔,但至今仍未成功。中国这艘大洋钻探船,之所以取名为“梦想”,正是因为承载着这项伟大而未尽的科学使命以及全人类科学家的共同梦想。
据浙江大学海洋地质与资源研究所的李春峰教授介绍,超深钻孔采集的岩石样本对于了解板块构造、大洋地壳演化、古代海洋气候和海底资源至关重要。
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庭院中的罗丹雕塑——地狱之门。图/视觉中国
《南华早报》提到,长久以来,地表深处“地狱之门”(gate to hell)以外的神秘世界一直激发着公众的想象力,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等科幻小说反映了这一点,书中描绘了地下世界和奇异的生命形式。
“地幔中极有可能存在生命”,李春峰说,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能承受极端温度和压力的生物,“地幔由橄榄岩组成,橄榄岩通过与水相互作用产生甲烷和氢气,为生命形式提供能量。地下深处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探索领域。”
当然,我们必须先努力到达那里。
领衔研发中国首台深海钻机的“时代楷模”万步炎指出,理论设计深度与实际作业之间存在差距,海底的高温高压给7000米以下钻探带来挑战。此外,大洋钻研所耗费的日资金高达数十万美元。
李春峰也表示,在技术上,需要先进的钻探技术以及高标准的钻头和循环系统,“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同时存在潜在的失败风险。”
尽管困难重重,李春峰仍对“梦想”号报以很高的期待。
他表示,中国“梦想”号钻探船的能力“远远超过”美国的“乔迪斯·决心”号(JOIDES Resolution)和日本的“地球”号(Chikyu)。全球有20多个国家先后参与了大洋钻探国际合作计划,但是仅有这3个国家有能力研制出大洋钻探船。
“‘梦想’号比‘地球’号年轻20岁,拥有更先进的钻探系统。” 李春峰介绍,打穿莫霍面是“梦想”号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经过多年探索,实现这一目标很有希望,但还需要缜密的规划和稳步的推进。”
“梦想”号命名仪式现场。图/新华社
李春峰此前参与过由美国和其他国家发起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他说随着“梦想”号建成,中国现在应该在更多的国际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据他介绍,日本的“地球”号空有庞大吨位,活动范围却局限在日本附近,此前在“南海海槽地震带钻探计划”中未达预期深度,至今仍在努力追求与之匹配的国际影响力。
“我希望“梦想”号不要步日本的后尘。相反,它应该与全球科学家合作,解决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李春峰说。
另据《国际海洋科技参考》的消息,今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将退役其具有旗舰意义的“乔迪斯·决心”号钻探船。当时批评人士称,该决定将损害美国在科学海洋钻探领域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合作。
12月28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将“梦想”号选入2023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之“国之重器再添大国底气”篇。
2021年11月30日正式开工,2022年12月18日实现船舶主船体贯通,2023年12月18日正式命名并启动试航,2023年12月27日首航圆满成功……
这艘预计于2024年全面建成的“国之重器”,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范维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2023-12-29 13:57 航空航天 -
以军杀害3名人质前,误认为“求救声是哈马斯伏击”
2023-12-29 08:12 巴以恩仇录 -
我国学者首次建立从端粒到端粒的中国人全基因组
2023-12-29 07:44 -
能够拍摄天体“彩色纪录片”的巡天望远镜“梦飞”来了
2023-12-28 10:00 天文 -
面向太空的“超级CT”!最大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如何建成?
2023-12-27 18:17 -
我国单体规模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
2023-12-27 15:31 科技前沿 -
把星光变成照片,墨子巡天望远镜运行百天获16500幅图像
2023-12-27 11:31 科技前沿 -
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试航
2023-12-27 08:29 -
全球首创!我国成功研制可注射溶栓纳米机器人
2023-12-26 10:28 科技前沿 -
几分钟成功复现诺奖成果!AI科研机器要来了?
2023-12-26 07:37 -
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
2023-12-25 09:38 航空航天 -
逆转催化剂“熟化”,中国科学家用新思路实现突破
2023-12-23 17:46 科技前沿 -
华为云CTO:云原生与AI叠加,将带来七大技术“跃迁”
2023-12-23 10:16 观网财经-科创 -
美驻华大使称“中国没打算合作”,国家航天局发声
2023-12-22 10:04 中美关系 -
祝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
2023-12-21 21:56 航空航天 -
续集?“发现LK-99存在超导相的明确证据”
2023-12-21 09:39 -
2023全球十大工程:ChatGPT、中国空间站、鸿蒙…
2023-12-20 11:40 科技前沿 -
我国科学家开创新理论,研发出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
2023-12-19 14:44 -
应对AI安全风险,OpenAI要搞分级
2023-12-19 11:56 人工智能 -
全球最先进大洋钻探船来了!
2023-12-18 11:46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评论 34“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150“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101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41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5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
特朗普:我老婆觉得可爱
-
多地多层级启动“高校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集中在这5个方面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江苏、湖北等多地公告:发射火箭弹
-
特朗普政府:移民自愿遣返,奖1000美元
-
“非洲民间兴起人民币支付网络,减少美元依赖”
-
就中俄关系,普京最新表态
-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
“经济好的归我,坏的全怪拜登”
-
罗马尼亚大选重选:85后“极右翼”领先,反对援乌
-
文旅局局长回应“游客住家里”
-
大米、铁锅、足球……中国使馆为南苏丹2.2万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
-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日韩东盟一致发声
-
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通报来了
-
野外烧烤遇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画面上热搜,回应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