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五遥二发射失败内幕公开,中国航天走出至暗时刻
最后更新: 2019-12-30 10:00:27(“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12月28日文章)
2018年4月16日,国家国防科工局发布消息称,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失利故障原因基本查明,故障出自火箭的液氢液氧(YF-77)发动机,长征五号工程研制团队正在全面落实故障改进措施。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它通过高速转动给来自贮箱的液氢和液氧增压,继而供应到推力室,使之混合燃烧,产生巨大推力托起火箭飞行。涡轮泵,正是长五遥二火箭归零的“要害”。
涡轮泵,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上唯一高速旋转的装置。很快,在最高900开尔文温度(626.85摄氏度)的热环境和极其复杂的力学环境下,它会以每分钟近2万转(约每秒333转)的速度转动。
在此之前,3台YF-77发动机一共进行了15次试车,均顺利通过考核。这次它将在地面接受工况环境最为恶劣的一次“加试”,迎来500秒的长程试车。发动机研制方——北京11所的研制人员也在高负荷运转。昼夜不分甚至让人精神面貌出现“反常”征兆的加班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大家希望这500秒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试车开始没多久,氧涡轮泵的局部结构断裂,“心脏”停止跳动。这是中国现役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射失利后,出现的首次发动机地面试车失败。此时是2018年11月末,北京冬天已至。
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王维彬曾把YF-77发动机的归零工作视为“在黑暗中探索”。谁也没想到,黑夜会如此漫长。
YF-77氢氧发动机在进行试车
1.“心像被撞了一下”
2017年7月2日,黑夜以一种急速下坠的方式到来。
那天晚上,长征五号火箭副总师王维彬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车最后栽倒在谷底。巨大的长征五号在塔架上静静矗立,媒体架起了摄像机,老百姓等候在电视机前。发动机点火,正常。点火170秒后,4个装有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助推器完成使命,成功分离;346秒时,发动机提前熄火,问题出在一台芯一级上的YF-77发动机。王维彬感觉浑身麻木,“心像被撞了一下”。
正在北京家中的主推进发动机设计部主任郑大勇接到所里的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发动机转速没有了”。
郑大勇赶到单位。位于北京东高地的测控大厅里集结了一群人。他们全部被电话“召回”,围到一处,盯着屏幕看一级发动机传回的数据,现场鸦雀无声。
多年来的经验与初步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火箭芯一级发动机问题比较大。但屏幕上的数据只能描绘出问题的大致轮廓,还不足以精准地找到病根。
发动机出现故障之后,长征五号火箭已经偏离了轨道,坠入太平洋。没有残骸,就看不到病症,也就无法用药。与此同时,舆论很快通过网络发酵。甚至有网友评论:中国航天进入至暗时刻。
当时在北京家中收看发射直播的吴平,和身处海南文昌发射场的王维彬,至今回忆起那一晚都还会有些恍惚。吴平与王维彬结婚32年,也一起在北京11所工作了30多年,她了解王维彬,发射失利后并没有立即联系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吴平说。
“失联”几天后,她等到王维彬发来的第一条信息——“马上登机”。几个小时后,王维彬落地北京再度“失联”,直至半夜才推开家门。
2.“要做到故障复现,太难了”
从那天起,吴平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都处于“等待”中。王维彬早上一出门,经常后半夜才回家。晚上12点如果人还没回来,吴平就先睡了。尽管两人同在所里上班,却形同路人。
和王维彬一同进入“归零”作息时间的,有一大批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人员,还有火箭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研制人员、火箭发动机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研制人员,以及我国知名院士专家……
长征五号遥二飞行失利,牵一发动全身,整个航天科技集团乃至国家有关方面都开始痛定思痛,在全面反思中前行,在质量整改中蓄势,准备下一次起飞。
在六院,这是一场全员之战。“必须集全院之力,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排出故障,让氢氧发动机满血复活!”院长刘志让向全院型号战线发出院长责任令。
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次难度极大的归零是在“先天不足”中开始的。火箭残骸沉入万丈深海,研制人员掌握的数据远远不够。
“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地收集数据,也没能精确定位故障,要做到故障复现,太难了。”年轻的涡轮泵设计师黄克松回忆。从各级领导到各行专家,陆续登门北京11所,大家也只是把故障粗略锁定在氧涡轮泵上。
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涡轮泵,一头是极低温的泵,另一头是高温的涡轮,这让涡轮泵在发动机工作时的受力情况显得尤为复杂。它在高速转动中,负责动力传输,将热能、动能转化为机械能。研制人员一开始是从工艺层面对涡轮泵进行“加固”,黄克松解释:“主要是一些局部改进。”
归零进展缓慢,很多人的关切询问不时传来,研制人员经常只能报以沉默。家里的耄耋老人曾有一个多月没见到王维彬。好不容易,王维彬有空回来吃饭,老人惊讶道,“你现在怎么身体跟我一样差了?”
- 原标题:长五YF-77归零:走出至暗时刻
- 责任编辑: 李天宇 
-
“胖五”发射队员日志首次公开:面对失利,我不想逃避
2019-12-28 09:45 航空航天 -
航天科学有险阻,“胖五”苦战能过关!
2019-12-28 09:19 航空航天 -
“胖五”带上天的实践20号卫星,一身“黑科技”
2019-12-28 09:17 航空航天 -
这么多国家造不出核武,被什么步骤扼住技术的咽喉?
2019-12-28 09:05 -
我国实现对500米以下“近地雾霾”高清探测
2019-12-28 08:14 雾霾天气 -
“为啥我的手机还没用上北斗?”答案来了
2019-12-27 16:52 北斗照耀 -
“雪龙2”号在南极“捕获”一批珍贵鱼类样品
2019-12-27 12:50 南极探险 -
我首次完成太阳帆在轨关键技术试验
2019-12-27 08:38 航空航天 -
紫光同创:国产FPGA的进击之路
2019-12-26 17:35 -
维信诺控股子公司获得政府补助1.1亿元
2019-12-26 17:25 -
我国量子计算获重要进展:玻色取样实验逼近“量子霸权”
2019-12-26 16:13 科技前沿 -
紫光展锐5G样机通过泰尔实验室认证
2019-12-26 11:34 -
5G基带芯片之战:五强格局初显(上)
2019-12-26 07:51 盘点2019 -
“太极一号”已完成在轨测试实验:成果超预期
2019-12-26 07:31 航空航天 -
中科曙光推出龙腾G30系列整机:搭载龙芯新款四核处理器
2019-12-25 17:54 -
我国机器人产业企稳回升
2019-12-25 16:40 产业万象 -
15岁少年发现1亿年前甲虫新种!
2019-12-25 15:15 -
韩国机构:中美AI水平差距1.5年,韩美差距2年
2019-12-24 13:56 中美关系 -
我科学家研发出超弹性、抗疲劳碳纳米纤维气凝胶
2019-12-24 07:34 科技前沿 -
打破垄断!我国有了2000米水下插拔电连接器
2019-12-24 07:07 科技前沿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
特朗普:我把自己P成了教皇
-
中国限制,稀土价格涨三倍
-
白宫宣布阅兵,正好是特朗普生日
-
耐克等美鞋企致信白宫:活不下去了,快豁免
-
砍1630亿美元!但“马斯克和SpaceX是赢家”
-
“145%关税是站不住脚的”,他们选择放弃美国市场
-
推迟谈判后,伊朗最新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