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玛雅:中国复兴的逻辑是什么
关键字: 毛泽东毛泽东诞辰人民路线人民主体性群众力量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曾经在井冈山反围剿时写下这么一段话:“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革命时代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写照,也是新中国时期全民建设的真实反映。
日前,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笔玛雅专访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黄平,从革命时期人民的主体地位谈起,讲到新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民参与的重要性。在黄所长看来,对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永远是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尽管眼下有人提到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只要长江长城还在,黄河黄山还在,中国就在,我们的希望就在,就不会失去底气和信心。”
本文原载于《红旗文稿》2015年第24期,有删节。此为全文,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1956年,毛泽东视察南京无线电厂
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玛雅: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原则,即“六个坚持”。其中第一位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来看,如何理解人民主体地位问题?
黄平: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民的主体性。如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程画一个路线图,它先是通过政治革命,尤其是武装斗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解决亿万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要通过革命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一个新中国,没有亿万普通民众的参与,只靠少数精英的力量,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是谁?他们在哪里?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有现代大工业,也没有大批城市无产阶级,有的主要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乡村的亿万农民,那革命的主力军能是谁?只能是广大农民群众。
但是,农民在旧时代不但是一盘散沙,而且没文化,更没有政治意识。要使他们成为革命的主体,就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从井冈山到延安,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和群众打成一片,建立起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并且逐步发展出一整套群众路线理论。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相并列,构成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群众路线不仅是工作作风,也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
玛雅:毛主席当年用种子和土地来比喻党和群众的密切关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要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黄平:正是因为这个逻辑,延安时期讲,看一个知识青年是革命的,还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最终要看他是否愿意并且主动与工农相结合。这话听起来很绝对,但背后所反映的既是立场和感情,也是中国革命的逻辑。不遵循这个逻辑,中国革命就无法成功。
正是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一个新型的政党和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进入这种新型政党、新型军队,把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小农改造成高度组织化、有觉悟和牺牲精神的现代人,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小米加步枪”能够夺取全国胜利,是因为这些从农村来的普通战士政治觉悟高,知道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同时他们是高度组织化的,甚至组织化程度超过了马克思理想中的城市工人阶级。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最具有组织性,中国的革命斗争如此残酷、如此惨烈,武器装备如此之差,医疗救护用品奇缺,队伍长年在山沟里,甚至还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没有高度的组织和觉悟,这样一支农民为主体的军队,早就鸟兽散了。
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一个奇迹。通过高度的组织和严密的纪律,也通过学习和教育,把普通农民造就成了革命军队的坚强战士,后来成了新中国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建设者。
玛雅: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延续下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优势。虽然过去30多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群众路线被淡化,甚至被淡忘。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制度优势积累下来的红利。
黄平:的确。1949年以后,共产党再一次把亿万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用今天的话说,使他们成为具有生产力、竞争力的劳动者。1979年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为什么愿意来中国投资?要是没有这样一支几亿人有组织的劳动大军,他们来投什么资?这个劳动大军可不只是便宜,要说便宜,非洲不是更便宜吗,为什么来中国?
毛泽东时代奠定了两个基础,一个是造就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劳动技能的现代化生产大军。再一个是创造了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到独立的工业体系,还有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本条件。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不仅是百川归海,而且是万事已俱。就连人均预期寿命都从1949年的35岁到1979年的68岁,30年翻了一番,几乎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这样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
说起毛泽东和他那一代共产党人,确实是我们后来者想绕也绕不开的一座大山。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既得益于改革开放,也与他那代人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奠定的坚实基础分不开。毛泽东那代人留下的财富,包括精神财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不断汲取、总结和继承。对于我们下一步往哪走、怎么走,对中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其指导意义和作用都不可估量。
对共产党来说,群众路线仍然是根本
玛雅:高山仰止。毛泽东和他那代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或者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他所开辟的那条道路,最值得我们珍惜的是什么?
黄平:毛泽东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性。你看他的文章,从早期的《民众的大联合》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延安时期那些很成熟的经典文献——《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都一以贯之体现了这种人民主体性。一直到他的晚年,不论当时党内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多大的问题,他都是站在人民一边、群众一边;即使政策上有错误,后果也很严重,但是他站在群众一边的立场始终没有变过。
中国革命年代创立的群众路线,首先一点就是人民,主要是普通农民。他们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当年毛主席的话我们都记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玛雅:10月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表述继承了毛泽东的人民史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黄平:客观上说,今天的中国与毛泽东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发展了,历史进步了,农民正在减少,城市正在扩大,知识、文化、科学、技术、信息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千变万变,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人民仍然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特别是普通群众,既包括工人农民也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都不仅是经济生产中的一个“要素”(其他要素如资本、土地、技术),也不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分子”(还有其他分子,比如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他们也是创造财富和维系社会的基本力量,是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今后往哪走、怎么走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玛雅:所以对共产党来说,人民群众永远是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在今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仍然是根本性的。前面你提到,群众路线既是工作作风,也是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在你看来,今天回归群众路线,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黄平: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既是政治路线,也是组织路线,还是认识路线,当然也是工作作风。十八大以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先从作风和纪律着手,首先是要求干部不能违反八项规定。但是群众路线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作风问题,它首先是政治路线,就是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一边,这个立场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创造中国革命奇迹最重要的原因。那时候,党没有区别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利益。而在今天,如果政府和投资商开发商,甚至外国资本沆瀣一气,对待工人只是资本的逻辑,只是雇工关系,人民就不再是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人了。这时候他就被当成了负担——政府财政的负担、社会保障的负担、医疗养老的负担。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果然,中国说对了” 评论 109“特朗普会让世界团结起来,减少对美依赖” 评论 205“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评论 160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95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7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