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楚新:每一起热点事件,都要警惕“公知体”的“进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楚新、张迪】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一期专题报道——“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以52页的长篇巨幅,选出了50名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评选的标准是:
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二十年后,再来回看这份名单,其中确实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影响了中国,但不少人最后变得平庸泯然,“美德和贡献”并没有“超过大多数人”。
连带着被简称为“公知”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也失去了原本的正面意义,成了暗含讽刺意味的词语。
时代在进步,信息传播的“液态化”流动极大程度上消弭了社会“精英”与普通公众之间的信息差。公知们也开始改变“作战方式”,利用网络空间碎片化、情绪化的传播规律和氛围,用“反装忠”的手法巧妙设置网络议题,在情绪先行的后真相时代,通过情感动员扰乱话语空间,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反感和畏惧被主流话语所认可的议题、对政府治理和社会制度产生质疑,制造新的分裂和对立。
伪装和变异
正如前文所说,公知体也在不断“进化”。特别是随着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国民心态的逐步成熟,传统以谩骂、人身攻击等诱发公众极端情绪的直白“公知体”越来越失灵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知体”通过植入其它社会思潮催生出新形式、新样态,改变了原来目的清晰、意图明显的话语认知战策略,转而以“隐藏目的”“淡化目标”作为影响舆论的全新理念。
“公知体”以极强的隐蔽性手段和伪装的表达方式,参与、搅动着国内“社会认知战”的形势,引导和塑造着公众认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判断和行为。
“公知体”变得越来越隐蔽和伪装,参与、搅动着国内“社会认知战”的形势
极端爱国主义就是这类“公知体”的显著标签。
就拿最近刚刚发生的苏州胡友平女士见义勇为事件为例。这件事情很快就在网上激起了一波对义和团和爱国主义的讨伐,细想这背后就是“公知体”认知作战方式的伪装。
按照正常的逻辑,胡友平女士在挺身而出那一刻,不会还要在心里权衡一番“日本人该不该救”,但到了一些人嘴里,这种体现“中国人民善良和勇敢”的行为,却变成了“抗日锄奸”,甚至鼓噪成立“当代义和团”,美化暴力行为,这种话语逻辑的表达方式与民族主义话语表达合流,衍生出历史虚无主义。
事实上,“公知体”所倡导的“人民”概念是基于对某些批判目标和共有的情绪态度的一种虚拟认同,我们姑且称之为“想象共同体”。
然而,这个“公知体”引领下的“想象共同体”,并没有真正融入维护社会秩序和共同福祉的道德准则,他们只是沉浸在极端性的抱怨和不满中,并没有体现出纪律化的道德行为。
于是我们也就不奇怪,一旦有突发事件和特定议题时,为什么会突然而又自觉(有组织)地在互联网上出现情绪发泄浪潮,甚至连话术都能很快统一;也不会奇怪,这些声音又可以突然而又自觉(有组织)地在制造裂痕之后销声匿迹,因为“公知体”本身缺乏持续稳定的情怀交流,因此也很难在集体价值目标指引下拥有持久凝聚力。
这种所谓的“人民集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公知体”通过其言辞与行动构建的产物。他们依靠共享的批评焦点和情绪反应来打造一种表面的同质性,使众人笃信自己是一个有着共同宗旨和利益的集合体。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身份认同通常仅限于感性的、短暂的层面,并没有深入的思索和理性的剖析。
看似是互联网热点来得快去得也快,然而每一次这样的操纵之后,共识就在一点点流逝、信任也在一点点崩塌。
塑造和利用
最近几日,“油罐车混用事件”又引发了一波舆情讨论,在这其中,我们也能看到熟悉的“定体问”式表演。
粮食安全重不重要?重要。监管缺失应不应该罚?应该。事件发生后,中储粮很快表示“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涉事地方政府廊坊、天津市监部门纷纷回应,国务院食安办也已经组织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此事。
但很快,我们也看到一些言论“用力过猛”,从一个油罐车出发,上升到质疑否定整个国家制度。
这些言论,映照出当前社会中一些民众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一种简化和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容易被一些“公知体”的极端言论和观点所引导,形成一种短暂的、情绪化的集体行动。
这种行动往往缺乏持续性和深入性,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恰恰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一晚又有4名唐山干部被查
2024-07-15 12:14 廉政风暴 -
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始举行
2024-07-15 12:03 观察者头条 -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1%
2024-07-15 10:35 -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
2024-07-15 10:19 观网财经-宏观 -
国家统计局:6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总体收窄
2024-07-15 10:07 -
军报刊文评少数官兵互称“老大”“老二”:不正规称谓须纠治
2024-07-15 08:30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今日开幕
2024-07-15 07:49 观察者头条 -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2024-07-15 07:31 -
退役老兵在洪水中“冲浪”,划着桨板救下50多人
2024-07-15 06:51 -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
2024-07-14 22:43 政策风向标 -
哈马斯高层否认退出加沙地带停火谈判
2024-07-14 21:01 巴以恩仇录 -
更快更大更先进!第二艘国产大邮轮正总装搭载
2024-07-14 20:14 -
警惕极端降水“返场”!特大暴雨或再袭山东、河南
2024-07-14 19:54 极端天气 -
阿联酋、黎巴嫩谴责以军空袭
2024-07-14 19:54 巴以恩仇录 -
为买房“假离婚”后女方彩票中500万未告知“丈夫”,法院判了
2024-07-14 17:45 依法治国 -
龚会才已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
2024-07-14 16:51 高层人事 -
36岁数学学者郭少明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全职讲席教授
2024-07-14 16:26 -
编造国外某武装发言人不实信息引热议,云南一网民被警方处罚
2024-07-13 23:10 依法治国 -
八所海事局:警告!北部湾海域有四艘沉船
2024-07-13 21:17 -
“348名参选人全部通过国安委审查”
2024-07-13 19:49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