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光:高考是“指挥棒”,不该反被考生指挥
关键字: 高考高考作文2017高考作文高考争议农村教育城市教育何况,如果为了照顾弱势群体而否定“灵活运用知识、关心时事政治”的选拔标准,等于是把高考的“鲤鱼跃龙门”作用无限放大,而忽视了高考另外两大作用,即为高校选拔人才和指导(甚至倒逼)教育改革。
高考从旧课标改革到新课标,目的就是选拔基础知识牢固、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且关心时事政治的优秀人才。如果否定新课标的思路,强行把农村考生“放过去”,一方面高校肯定不会满足既有的选拔结果(对于高校来说生源越好,自然培养结果越好),相反会寻求利用自主招生权对考生进行二次筛选,笔者在《比起改革高考制度,加强基础教育更迫切》一文中就指出了二次筛选相比于高考对于寒门子弟只会更不利的现实。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农村考生先天不足就把对农村考生不利的考点排除掉,只会进一步扩大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之间的实力差距。因为高考是“指挥棒”,高考重点考的,学生就认真学,老师就努力抓;高考不考的,学生就懒得学,老师也会一笔带过。
对于某个知识点或某种能力,高考考察时,差距体现在农村学生学的不如城市学生好;如果高考连考都不考,结果只会是农村学生连学都不学,而城市考生依靠家庭熏陶还能留点底子。一定程度上说,学习这件事,0和1的差距比1和10的差距还要大。
尤其是考虑到很多农村考生“双耳不闻窗外事”并不是因为考生自己不想去了解,而是由于农村中学蛮横的管理制度完全阻碍了学生与外界的正常信息交流(据一些农村中学生反映,在学校里连《意林》这种典型的高考作文素材杂志都不许看,只许看教材和教辅)。那么全国一卷作文旗帜鲜明地考察时事话题,就是在用分数指挥棒去倒逼农村中学改革管理体制,强迫农村中学向学生提供合理的信息流通途径。
比如河北省某超级中学的高三考生在2011年参加第一次清华自招考试时,多人在面试环节因对当时的某社会热点话题毫无见解而没能获得加分,之后该中学及时改革了管理体制,每天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新闻联播,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可以说是考试倒逼改革的典型。
另外,据一些熟悉语文教学的人表示,全国一卷作文命题贴近时事已成惯例,今年的作文题虽然略显突兀,但总体还在意料之中,很多学校在考前都组织过老师整理时事素材打印分发给学生。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全国一卷作文题,对于那些不关心考试命题变化趋势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管理层,以及动辄以“我是理科生,关心时事没用”为借口故步自封的学生都是当头一棒。
总之,笔者非常理解和赞赏那些对于高考命题公平性始终保持挑剔的人的动机和心情,这种平民情怀在日益撕裂的中国社会毫无疑问是宝贵的。但是笔者也要旗帜鲜明地为全国一卷的作文题点赞,相比过去因空洞务虚饱受批判的题目,今年的作文题充分起到了拨云见日、引导教育改革方向的作用。对于一个作文题,苛求其背负起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恐怕命题者和整个高考难以承受之重,标本兼治之策还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本身。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13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