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毅亭: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
关键字: 中国话语权中国复兴【《学习时报》5月29日文章,原题《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作者 何毅亭)】
话语权,是国之重器。大国复兴,话语不能缺席。
强大话语往往背靠强大国家。古往今来,中心国家的话语在每一时代都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在每一时代都是占据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雄踞世界之巅的位置,时间长达一千多年。从汉唐盛世直至康乾盛世,中国的农耕文明历经千年进化,达到辉煌的极致。因此,中国古典话语,以其璀璨的内涵、深沉的智慧、优雅的姿势,辐射四方。近则泽被四邻,新罗和高丽、日本、琉球、越南及东南亚诸国,世受华风濡染;远则播及世界,在中亚、西亚、欧洲、非洲等遥远的地方,引起一阵阵文化激动。中华古典话语从古而今未曾断裂,“中华文化圈”成为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圈交相辉映的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备受景仰。
何毅亭(图片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话语衰落往往源于国家衰落。近代以来,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制度形态变迁,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被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侵蚀、所取代、所超越。体现在国力竞争与国家地位上,从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不仅因为落后而挨打,也因为落后而失语进而挨骂。而与之同时,西方话语上升为世界的主导话语,以其强势占领了文化高地,掌握了话语内容的定义权、话语议题的设置权、话语争议的裁判权。西方或以布道师身份出场,将地域性话语上升为普及性话语,谋求殖民于世界;或以裁判者面貌出现,以西方是非为标准,对其他国家的话语、行为乃至世界观、价值观品头论足、说三道四。伴随着西方话语汹涌而至,中华古典话语被迫挤入历史暗角,失去了本来的荣光。
话语复兴寄希望于民族复兴,话语复兴也始于民族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一个历史性伟大开端,也是中国话语在20世纪中叶走向世界的开始。像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就是当年中国话语对世界的贡献。
68年,弹指一挥间。今日之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中国在时隔几个世纪之后,终于站在了民族复兴的门槛上;中国重回世界之巅,已然成为21世纪最为确定的历史大趋势。现在的中国,“物质上的强大”正在成为现实,但这绝不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全部梦想,中国绝不能成为一个物质发达而精神贫困的“跛脚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一个政治经济强大的中国必然是精神文化同样甚至更加强大的中国。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复兴,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话语权和制度性话语权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始与国力相匹配并相互促进。在APEC峰会、G20峰会、达沃斯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举动牵动世界目光,低迷的全球经济、失调的全球治理无不期盼中国方案。中国没有让世界失望,而是交出了亮丽答卷。如今的中国,不仅事实上成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捍卫者、推动者、引领者,更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层面上重构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形态,让世界重新理解全球化、重新拥抱全球化。当联合国、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以及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无不期待听到中国声音时,中国亦大度分享自己的智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文明多样性,从合作共赢到包容互鉴,中国为世界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新图景。
当然我们也有短板。在“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背景下,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但我们的短板不在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层面,而在于对文化价值观的自觉与自信相对不足方面,在于我们把传统话语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相对滞后方面,在于对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准备不足等方面。
比如,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疆拓土阶段,当然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不屑一顾,甚至我们自己一度也对自己的文化文明产生怀疑。但是当今天的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天人合一”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当今天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冲突而你死我活、战火纷飞时,“和而不同”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唯一选择。所以,不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不好,不是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已经过时,而是我们没有发掘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那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宝藏,没有把它用现代社会能接受、能理解、能认同的话语表达讲清楚说明白。
同时,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由于欧美自以为是地秉持西方中心论立场,必然不可能对非西方发展道路、非西方文化价值观抱有同情的理解和善意的认同。所以,尽管我们通过走自己的路取得了超越西方的发展奇迹,这一点西方社会已无法否认、也不再闭起眼睛简单否认,但中西社会之间在制度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上的话语鸿沟仍然非常大。我们不能指望让西方人来客观描绘中国,也不能指望用西方话语来准确阐述中国。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比较惨痛教训的。明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发展奇迹,可是由于西方理论不能有效解释,被一些人扣上“不合格”的帽子;明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可是由于与西方民主形式不一致,同样被一些人视为“专制”,等等。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通过构建中国学派来解读中国实践、彰显中国价值,是中国话语复兴的基础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样宏大的事业,靠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靠一两个学科单兵突进也是不可能的,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勠力同心,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协同共进,聚集起磅礴的伟力,形成导向明确的态势。
- 原标题: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宋煜昊
-
“中国又反击了,欧洲认清现实:无牌可打” 评论 79金砖声明不点名批美国,“G7不再主导世界” 评论 40贝森特也威胁上了:赶紧谈,否则... 评论 111对马斯克的首个实质性反制,来了 评论 134“上演发癫闹剧的美国,正给中国让路” 评论 90最新闻 Hot
-
“中国又反击了,欧洲认清现实:无牌可打”
-
金砖声明不点名批美国,“G7不再主导世界”
-
法国直呼“整个行业有救了”,还想要更多…
-
印度慌了:正与中国接触,“问题比目前显现出的更严重”
-
“澳总理下周访华,有个重要任务”
-
“课上中国学生反问:没有信任,为何还要续约?”
-
“谁敢和金砖国家‘反美’,关税再加10%”
-
贝森特也威胁上了:赶紧谈,否则...
-
巴西:中国拟解除进口限制
-
被特朗普长文炮轰后,马斯克用《沙丘》名句回怼
-
马斯克回怼贝森特:索罗斯的傀儡,连数学都不会
-
“阵风”不好卖了,法国竟赖上中国
-
日铁飘了,还叫板中企
-
特朗普破大防:荒唐!马斯克玩玩得了
-
马斯克花了12年在得州赢了,这次“美国党”能吗?
-
“日本将首次向菲律宾出口二手护卫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