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静仪:游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
关键字: 美国大使馆伊朗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伊朗游记参观美国大使馆参观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使馆内部却远不如外景整洁。除去几条专供游客行走的狭窄通道和几间展厅,其他地方要么是久未修缮,几乎用脚步声就能震到掉渣的水泥墙;要么是张贴着冰冷的“游客止步”,颇具年代感的旧门板。
满墙的伊朗旧报纸(摄:韩静仪)
一进使馆便看到铺满报纸的白墙,是人质危机次日的伊朗旧报纸,大致描写着学生们如何占领使馆,美国又如何蛮横无理插手伊朗内政云云的波斯语新闻。沿着画满巨幅反美漫画的楼梯旋转而上,刚到二楼楼梯口,我们立刻被一位瘦小的,戴着黑框眼镜的伊朗男子挥手截住。
他叫阿里,是这里的讲解员。他用流利的英语说可以为我们提供免费讲解,但要等他先吃完早饭。我和楼道里的自由女神画像合了张影,百无聊赖又自己四处走走看看。
整个二楼的房间全部开辟成展厅,右手边是使馆的一些陈旧设施,包括整个博物馆最大噱头之一的“保密会议室”,还有一些玻璃展柜,展出着当时的电报机、文件等。
其中一间展厅的墙面上挂满了烈士照片,我心想难道当年的人质危机也有伊朗学生被美国人杀害?凑近看文字才明白,这是当年占领过使馆的学生,后来又主动参加两伊战争,为国捐躯成了烈士,才在这里以兹纪念。
美使馆旧址中CIA为特工制造假护照的旧机器(摄:韩静仪)
展区的后半部分都是美国中情局(CIA)当年留下的老设备,如加密解密、文件传输以及为特工制作假护照身份的机器等等。我旁边的伊朗小两口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原来还有这样的机器!”之类的感叹。
这些笨重老旧的机器唬一唬伊朗的善男信女或许还行,他们也许是真没想到,大使馆还能这么“玩”,但对我们这种看着美国特工大片儿长大的人来说实在算不上新鲜,对如今的伊朗而言,这些家伙也没有多少实际的研究价值,所以就留在这里发挥历史价值了吧。
阿里终于吃完早饭,用英语招呼我们去他办公室小坐。屋里弥漫着一股伊朗特色的烤馕香味儿,办公桌上散落着几本波斯语版的人质危机历史书。
同行人中有不会英语的,未等阿里开口,我便用波斯语跟他客套一番。他很惊讶,问我们为何要来这里,又有些犹豫着表示,“有些讲解词我不会用波斯语说,还是用英语比较方便,你可以之后翻译给他。”
这回轮到我惊讶了,是什么内容非得用英语讲解呢?转念一想,难道英文讲解词是指定好的,而服务伊朗游客的又是另一套波斯语讲解词吗?
阿里先问我们看没看过《逃离德黑兰》,我们点头如捣蒜。他简单为我们讲述了人质危机的起因经过,并一再重申,伊朗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美国的事情,是美国首先插手伊朗和中东事务,为专制腐败的巴列维国王站台,还在1953年策划政变推翻了民选的摩萨台政府,又在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以治病为由拒绝将巴列维国王引渡回国接受人民的审判,这才使得追随着革命精神的学生们“自发”围攻使馆,伊朗政府对这场行动并不知情。
在给我们讲解一张张“人质”照片时,阿里着重说道:“伊朗政府真的很善待人质,从一开始就释放了一批编外人员,如保安、厨师、清洁工等。至于其他的美国人,伊朗也好吃好喝好生招待了他们,没有让他们受任何苦。《逃离德黑兰》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是美国人捏造出来诋毁伊朗的。”
我问阿里,曾经囚禁人质的房间在哪里,是否可以带领我们参观。
阿里遗憾地摇摇头,“那里暂时还未对外开放。”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后更新: 2018-04-06 09:19:06
-
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