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静仪:游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
关键字: 美国大使馆伊朗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伊朗游记参观美国大使馆参观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韩静仪】
第一次踏进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竟是我来伊朗三年之后。2015年初抵德黑兰时,这里还不对外开放。敞开的栅栏,一间墨绿色的门房,一条蜿蜒着通向院内的车行道,高筑的围墙遮掩住一切关于美国的谎言和真相。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墙上的反特朗普宣传画,上书“美国精英为有特朗普这样的总统感到羞耻。”(摄:韩静仪)
我与朋友曾几番造访这里,每每向门卫打听是否开门,他总是摆摆手:今天不行,改天吧。谁知这一改天,就改到了三年后。
今年1月底,我又来伊朗办事,本来都忘了这里,却又恰巧路过。远远就看到围墙上一行刺眼的波斯语大字“我们把美国踩在脚下”,大概是新粉刷的。而另一变化就是围墙中央多了一道正门,在主建筑前加开了行人通道。
新补色粉刷的标语“我们把美国踩在脚下”。(摄:韩静仪)
我兴致勃勃上前查看,发现这里早已被改造成Aban 13博物馆。Aban 13是伊朗阳历8月13日,相当于公元历的11月4日,也就是1979年人质危机发生的那一天。
从最开始被伊朗学生围堵、占领,到彻底被伊朗政府接管收回,再到伊朗科研人员闭门调查,已过去了近40年的时光。而就在特朗普屡屡发誓要撕毁伊核协议的这一敏感时刻,伊朗政府终于翻开这段旧历史,将这一被他们称作“间谍巢穴”的旧使馆公之于众。
不出所料,这里的门票和伊朗其他景点一样对外国人不怎么友好,外国人的票价是20万里亚尔(不到40元人民币),伊朗人票价仅为3万里亚尔(约5元)。我试着用波斯语与售票处的老人讨价还价,凭着这招我在大多数景点都能拿到和伊朗人一样的价格,但在这里却铩羽而归。
美国大使馆的正门与门票(摄:韩静仪)
“我是很想帮帮你,但旅游局对于外国人来这里参观可查得紧哩!”老人固执地摇摇头,“这儿一天也收不到几张门票,我最多只能按照学生票给你半价。”我很纳闷,美国大使馆是多少外国人梦寐以求的景点,自伊核协议签订以来,这几年来伊朗的外国游客猛增,“一带一路”更是推动了国人赴伊探秘的热潮,这种大热景点没人来着实奇怪。
老人也有些无奈,“是啊!没什么游客来!一天顶多十几个参观者到头啦!倒是伊朗人来得还比外国人要多些!”
这或许是宣传不力所致。美使馆旧址2016年11月才作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但我却从没听到过任何相关消息,事后询问了几家专门接待外国人的德黑兰当地旅行社,他们也都一头雾水。
在对公众开放以前,美使馆旧址一直是伊朗的爱国教育基地,仅对学生等特定团体开放参观。我的朋友在德胡达(位于德黑兰的一家波斯语培训机构)上学时,学校曾特意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德胡达的学生几乎都是外国人,学校这样大张旗鼓组织参观的目的不言而喻。
使馆正门上斑驳不堪的白头鹰国徽(摄:韩静仪)
比我想象中的荒芜杂乱要好得太多,整个博物馆都被清理得很干净,几乎没有留下一点西方建筑的痕迹。如果还有什么能证明这里曾是辉煌一时的美国大使馆,恐怕仅剩下主楼入口正上方磨损得只剩下轮廓的白头鹰像。人质危机时,群情激昂的伊朗学生们风风火火杀至,将使馆团团围住,散发反美反国王的传单,焚烧美国国旗,使馆正门的美国国徽也未能幸免,被怒不可遏的学生用油漆泼上了巨大的红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后更新: 2018-04-06 09:19:06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0“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